APP下载

中国民族声乐必须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
——参加第七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有感

2016-02-04赵弦箫

黄河之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歌歌唱声乐

赵弦箫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国民族声乐必须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
——参加第七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有感

赵弦箫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第七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于2015年11月7日至2015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论坛会由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承办。改革开放30年来,以金铁霖老师为首的一批声乐教学家通过不断的实践,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我觉得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在“科学性”上的突破。民族声乐借鉴了西洋的美声唱法,解决了声区的统一、共鸣的充分、音量的传送、音域的扩展等问题。我认为民族声乐应始终坚持“科学性”,坚持教学中的规范性,如果没有坚持“科学性”,民族声乐就失去了一样有利的武器。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千人一面”、作品单一、缺少民族色彩,借鉴创新有余,继承传统不够。

天津音乐学院的赵振玲教授在这次讲座中说:“我认为艺术上存在的问题一定与文化有关系,任何不讲继承的所谓的创新都是丢掉其根本的文化特征和传统的固有审美为代价的,因此不能抛开文化谈创新。”我们不能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缺失,不能否认现今的一些青年歌手文化修养还很低。我们学习中国民族声乐的人必须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在做到了“科学性”的同时也要研究中国的文化,在高举“先进性”的同时,我们在文化上也要做一些思考。赵振玲提到:“中国汉字具有点线美、结构美、音韵美、意象美,并且讲究平衡。甚至一个字中包含了很多哲理,比如“愁”字,由“秋”和“心”构成,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这是任何西方的语言都不具有的美。汉字讲究四声,这使语言极富旋律性,尤其是方言。”我们听到天津话、山东话这些北方话,有时会觉得像唱歌一样,其实就是方言的旋律美。一个省份出了很多的歌唱家一定与当地的语言有关系,例如天津出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如沈湘、郭淑珍、王秉锐等,我认为这是因为天津人说话的语言特点都是以元音结尾,而且声调往下走,这对于声带的机能是有好处的。我们应该学习好自己家乡的方言,因为在歌唱中味道的缺失与方言的丢失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学习书法对我们的歌唱有很大的帮助。书法中的点、线、虚、实、浓、淡、提、沉、连、断、顿、挫等都与我们的歌唱相通,在中国的《唱论》中都有明确的论述,如果我们对书法的韵律有研究的话,那么在歌唱中一定是富有灵动性和旋律性的。周永康曾经在谈到中华美学的时候说到:“讲中华的美学应从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开始,汉字中所包含的所达到的种种美学与形态丰富之至,重要无比,为此,我主张学术文化各界必须补课。读书与识字断了血脉联系,这本身就是个笑话,可惜时间久了就习以为常了……。”在歌唱中如何解决语言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都可以在朗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歌唱之前应先大声朗诵歌词,体会语言的韵律,同时找到咬字的着力点,用上气息的支撑,使共鸣最大化。

金铁霖教授提出“中国声乐”之后,引来了一部分的对立面。有些人认为美声不需要唱好中国歌,唱好外国歌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现在金钟奖和青歌赛都做出了调整,在第一轮就要求唱中国歌,如果中国歌唱不好就不能进入下一轮的比赛,我认为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要唱好中国作品,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马秋华教授在这次论坛会中提出:“‘中国声乐’是科学的演唱方法符合国际国内世界的通行标准,体现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的音色、民族的气质、民族的表演、民族的语言。”廖昌永老师在此次论坛中也讲到:“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生活的地域不一样,语言也不一样,我们所说的音乐风格与地方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演唱四川民歌时,外地人模仿四川口音去唱的时候,本地人就能听出来不正宗,所以要研究当地的语言,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廖昌永老师举了一个自己教学中的例子,他的学生演唱《鸿雁》怎么都唱不好,因为对马头琴的不了解,没有掌握马头琴演奏的特点和韵律,要想唱好内蒙民歌就要掌握和马头琴的关系。还有朝鲜族民歌,长鼓的节奏与演唱的风格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想演唱好作品,把握好作品的风格,就要了解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如果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书法和绘画不够了解的话,在演唱古典作品的时候就很难打动人。悦耳动听是需要文化来作支撑的,比如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讲究“墨分五色”,情感的表达是很含蓄的,所以在演唱这种作品时也是如此。当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古典书法、古典诗词和绘画之后再去演唱时便可以唱得有血有肉有灵魂。

演唱音乐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的时代,时代的不同会造成风格的不同。同时地点的不同、语言的不同、生活背景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民族性格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音乐风格。比如西域是游牧民族,人们每天出门看到的是辽阔的草原、广阔的天空,所以音乐一定是带有苍凉的,农耕民族生活富裕,所以音乐一般是情感上的。每个地方的生活方式、语言的不同所表达出的音乐是不同的,所以在演唱地方民歌时要把握住当地的民族特点。中国的56个民族,音乐风格是多样化的,音乐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各地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并且把这些收集整理的作品用到教学中去。以前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如郭兰英、才旦卓玛、吴雁泽等,他们的演唱风格和表演风格都是非常鲜明的,这些鲜明都在于他们对各地民歌的钻研。一些专业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系开始要求期末考试必须演唱一首戏曲作品来保证教学的个性化,我觉得这是非常应该的。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习民族声乐,模仿也成了大家学习的一个主要手段,如果不钻研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去了解演唱作品的风格背景,中国的民族声乐将会逐渐失去特色。所以——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之中。

猜你喜欢

民歌歌唱声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