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以洪江号子为例

2016-02-04蔡多奇

黄河之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

蔡多奇

(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以洪江号子为例

蔡多奇

(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摘 要:洪江号子是在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产生并流传的民族音乐,有着典型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在全球经济化的冲击下,以及现代化的文化生活的变迁和发展的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洪江号子要在保持传统原生态的同时,又要将传统音乐融入现代,让洪江号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化要素,能够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使传统的洪江号子文化如何实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和变迁,成为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四点看法。

关键词:民族音乐;洪江号子;现代化进程;传承与变迁

一、洪江号子的概况

洪江号子属于汉族民歌中的一种,是船工、排工在体力劳动时,与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原生态民歌,真实地反映了船工和排工在运送木排时的精神面貌。因主要流行于洪江(现称洪江区)而被称为“洪江排工号子”。洪江地处湘西南雪峰山脉,沅水和巫水交汇之处,旧时的洪江没有先进的交通机动设备,长途交通主要是水路,河多激流险滩,靠的就是拉纤、放排,为了集中力量,振奋精神,由独特的地方小调转化成的洪江号子也随之产生。按劳动内容的要求,最常用的曲调有拉板号子,划船号子,收缆号子,倒簧号子,拉木号子,船潭号子,推车号子,收排号子等二十余种,每首号子都代表一种具体的劳动程序。通常采用的是一领众合的方式演唱,曲调唱词自由灵活,歌词为当地方言,声音高亢且嘹亮,在湘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异放光彩。

二、洪江号子的价值

洪江号子是沅水流域历史悠久、形态多样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种地域文化,是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逐步形成,又在民间传播中不断发展的音乐文化成果。洪江号子作为地方传统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包含着大量的人文史料,对沅水流域的经济形态、生活生产方式、风土民情等相关研究有独特的价值。

1.审美价值:洪江号子产生在独特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反映的是当地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审美追求,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船工和排工劳作程序中,都有相应的号子伴随,二十多首号子,都有独特的曲调和丰富多样的旋律,包含极大的审美价值。

2.经济价值:洪江号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旅游业中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洪江古商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洪江古商城的地域特色优势,可以将洪江号子打造成地方文化的一种品牌,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反之,经济建设的发展,能更好地促进了洪江号子的保护与发展。

3.文化价值:洪江号子产生于排工、船工的日常劳作过程,它以独特的地域特色表现了它的时代印记。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质朴细腻,揭示了沅水流域人民长期以来的社会生活内涵及规律,表达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情,能够让后人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这一地区历史文化。因此,洪江号子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现代文明背景下洪江号子的困境

所谓现代化,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而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等生产方式转型属于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种形式。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实质上是一种民族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相联结,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均衡发展,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与多样性,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在这种现代文明背景下,洪江排工号子面临严重的困境。

1.原生态民间音乐文化环境的破坏

洪江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沅水两岸,从事木材编扎的工人,在作业中创造了许多悦耳动听的劳动歌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快速发展的经济也带动了当地的交通建设,加上沅水中下游地段水利电站的兴起,使得现代化的公路交通运输逐渐取代了旧时依靠船工和排工来运送木排的水上运输。据了解:2006年年底,洪江储木场的排古佬放完最后一块木排,从此结束了沅水流域这一长达上千年的营生[2]。如今洪江交通发达,邵怀高速洪江区连接线、包茂高速洪江区连接线贯穿城区,全区乡镇各种等级公路网布,洪江号子赖以生存的原生态民间音乐文化的环境条件不复存在。

2.观众对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关注程度降低

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土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多元化文化生活的冲击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意识与生活方式,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导致原生态民间音乐在与外来音乐的竞争中丧失了大量的原有群众,同时因为经济落后导致的崇外思想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会促使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新型音乐,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大量的推崇,加上民间音乐的演出活动场合、宣传力度的减少,导致观众对洪江号子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

3.传承艺人的缺乏

洪江号子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地域范围中下产生的,它主要由艺人积累并通过口头传授,代代相传,用文学形式传承的并不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几百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逐渐被打破,一些年轻人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出外务工的年轻人不断增加,愿意去学习洪江号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之,从洪江号子的音乐本体来看,它具有高亢明亮,浑厚结实的特点,演唱时需根据不同的曲调、演唱形式和演唱环境,采取真声唱法、真假声结合唱法,轻声唱法等多种唱法,有一定的难度,对表演者的演唱技术要求较高,从而导致洪江排工号子传承艺人的严重缺乏。

4.音乐社会功能的改变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有很大的差别。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日益商品化。现代城市商品音乐的重要特征是它可以通过声音记录和电子媒介进行独立传播,欣赏音乐完全成为人的个体行为,在不参与音乐活动、不亲临音乐表演现场的情况下,听众的音乐需求也能随时得到满足。而洪江号子,大多来源于人们的日常劳作当中,如拖排、划船、收缆、倒簧、拉木、推车和船潭等号子。例如经过整理改编总称的《沅水号子》,就是以表达木排工人团结协作的场景为主的作品。这样的音乐是集“创作”、“表演”、“接受”为特征的三位一体式的结构,音乐的创作者既是音乐的表演者,也是接受者。而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以及洪江号子传承艺人的日益减少,洪江号子这种演唱形式也逐步衰退。

四、洪江号子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历史见证了洪江排工号子,其发展充分地反应了沅水流域千百年来的社会发展状况,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历史、民俗等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打破了传统文明的封闭状态,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如今,洪江号子的各种形式都正在逐渐消失,在文化传承上如果不能及时完成其自身的适应性发展变化过程,将面临是否还能续存的威胁,甚至将会销声匿迹。

导致民间音乐变迁最主要的因素是音乐文化的交流[3],对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不等于将前人流传下来的原封不动的保留,而是在原形原貌与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多元化的现当代音乐形式,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空间,寻找一条能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发展之路。

1.对洪江号子音乐资源进行整理开发,组织相关人员、专家对现存的洪江号子开展调研采访、并做好记录、摄影、摄像、录音等工作,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相关政府部门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鼓励支持建立建好民族民间音乐博物馆、民族传统音乐档案馆等,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值得强调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既要激发传承人的创造性与表演活力,又要对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并将其纳入医保体系的大病救助范围,同时要健全“非遗”保护机构,出台地方法规,使“非遗”项目的保护经费落到实处,合理使用。这样才能让洪江号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艺术魅力,并得到发展与传播,以多种形式推动洪江号子的自发传承。

2.利用旅游开发形成传承机制。洪江古商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古商城中的遗迹和陈列品不仅具有历史的收藏价值,同时可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寻求民俗文化活动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途径,通过举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实物展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洪江号子,以原生态的形式,如木排、船工、排工现场演唱号子等等来展示洪江号子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洪江号子、学习洪江号子,并形成一种相对良好的传承机制。

3.将洪江号子的音乐受众与传播空间结合。加强洪江号子民间音乐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和吸收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形式,对流传下来古老的洪江号子注入现代元素。例如经过后人整理改编的《烟雨洪江·沅江号子》以原生态的形式演出受到了群众的喜欢。对古老的洪江号子进行保存的同时,开拓出一条改革创新的路子,要鼓励深加工和再度创作,不断地进行传承途径的思维创新,紧跟时代的脉搏前进,使洪江号子拥有更广泛的听众基础和更多的欣赏群体,重新闪烁出艺术光彩。

4.积极发挥学校教育在传承中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首次将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并列为高校的重要功能与使命,并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4]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中,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洪江排工号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学校常规性教学中,形成教学体系,并编写相关教材。亦可将民间艺人请入课堂,对学生进行辅导与训练。广泛开展校歌传唱、书香校园、艺术教育、科普教育等活动[5],通过学校传承发展,使之得到更加深远的传承,传承面更为扩大。

五、结语

今天,世界各国日益强调音乐的民族特色,蕴涵着少数民族文化魅力的原生态音乐掀起了新的热潮[6]。洪江号子作为沅水流域的劳动人民在传统的农业文明条件下创造并流传的“原生态民间音乐”,它乡土味浓郁,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发展以及洪江号子自身存在的限制,使得这一艺术瑰宝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危机。在这个百花齐放的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洪江号子必须抓住机遇,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创新,把传统的洪江号子音乐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实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顺利传承和变迁,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进一步发挥其潜在价值和优势,为人类审美活动提供更多丰富的养分。

[参考文献]

[1] 赵鹤龄,李爱波.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1.

[2] 尹忠.远逝的沅水排歌.民族论坛,2011,23.

[3] 张君仁.西北传统音乐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457.

[4]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4,25,第1版.

[5] 罗布江村.民族高校推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发展的实践与创新——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追求网,2012,05.

[6] 周莉.贵州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当代探究.音乐时空,2011,06.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洪江排工号子渊源及传承发展研究》研究成果(2010JL20);湖南省教育厅立项资助项目《“国培计划”中建构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体系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湘教通【2011】315号)

作者简介:蔡多奇(1963-),女,满族,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中国民族音乐融于体育舞蹈的可行性研究
高职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基于高等院校“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理论思考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