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书院教育理念与我国现代大学教育改革

2016-02-04陈仁仁

唐都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功利化书院理念

陈仁仁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长沙 410082)



【博士论坛】

传统书院教育理念与我国现代大学教育改革

陈仁仁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长沙410082)

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21世纪前后,人们开始讨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试图从大学制度与管理的层面解决当前大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十多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是太好。原因在于比制度与管理更重要的是理念问题,即要关注人的成长。传统书院教育中的以教育为乐、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理念、以学术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等可以为现代大学教育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传统书院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教育;改革

这是一个改革的时代。而改革的基调不论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和制度,来改革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各领域存在的问题。大学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然而,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与制度果然就先进,果然就足以解决我国当前大学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存在的某些问题,西方大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其根本原因正在于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与制度本身存在问题。我国现代大学教育是通过与传统高等教育割裂,通过移植西方教育理念与制度得以建立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与西方大学同病症。甚至更严重,因为西方大学理念中有些自救的机制,我们又没学好。当然,即使学好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以书院为代表的传统高等教育那里汲取营养。传统不可以割裂,新的生长点还是需要从传统去寻找。

一、现代大学的问题

当我们意识到要改革,就一定是感到存在问题。我国现代大学存在种种问题。有学者通过搜索近年网络上人们对大学的批评意见,归纳出当前我国大学的十五大“流行病”[1]:(1)大学生学习游戏化。(2)大学生素质证书化。(3)大学教育应试化。(4)大学生“学官”时尚化。(5)大学生“回炉”显性化。(6)大学生就业率虚假化。(7)大学教师薪酬计件化。(8)研究生导师老板化。(9)大学教授庸俗化。(10)大学引进人才高薪化。(11)大学教师门槛“双高”化。(12)大学“官员”腐败扩大化。(13)论文买卖产业化。(14)大学排名潜规则化。(15)大学教育功利化。除了第15项,其余各项对于大学存在问题的揭示仍属于现象描述层面。现象有很多,但有些现象属于同一类问题,且不同现象所反映的问题严重程度不等。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现象做进一步的概括,并从理论上找到问题的根源。

问题的根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大学管理方面来看,二是从大学教育方面来看。从大学管理方面看,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管理的行政化;从大学教育方面看,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教育的功利化。而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尤为根本,可以作为大学管理行政化的原因。大学“官员”之所以能腐败并扩大化,就在于学校管理层行政权力过大。学校管理层不是把自己定位为“服务人员”,而是定位为造计划、下指令,占主导地位的“管理人员”。作为大学管理人员的优势地位,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到了学生,大学生也争做“学官”。不论是大学老师进入管理层,还是大学生成为“学官”,更多的恐怕还是出于功利的考虑,是为了获得更多资源、更多晋升和获利的条件。真正以公共情怀和服务意识来从事管理的恐怕不多。因为可以通过从事行政管理而获利,所以大学管理的行政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大学教育功利化的表现。大学教育的功利化不仅仅表现在管理上,而且表现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在大学主体的所有行为中。大学生学习为何要游戏化?真正高深的学问是要下苦功夫的,岂是游戏化的学习所能获得?大学生不愿意下苦功夫钻研学问,因为它是长期的,很难短期见效,这不是功利心使然又是什么?有追求的大学生当然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游戏上,而是愿意把时间花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上。考证书又岂是求真学问?但考证书有用啊,可以为将来找工作准备更多筹码。此非功利为何?上列种种大学其他“流行病”很明显无不是功利心使然,无不是大学教育功利化的表现。

是什么原因使得现代大学如此急功近利?由于社会的需要,大学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最直接的智力支持。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前,它对于科学、技术、人才和知识的需要也很明显地远远超过了以前,而大学正是社会急速发展所急需的这些要素的集散地。为了满足自身的快速发展,社会疯狂地向大学汲取营养,就像要把大学吸干一般。在这种情形下,现代大学教育实现了三大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人文教育向知识教育转变,由人格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社会再也容不下大学以自身的方式从容发展,大学也尽力地满足着社会的需求,直至筋疲力尽。如此急功近利的大学,又如何能使人坐得下冷板凳来钻研高深学问?大学所产生的学问已经变得浅薄化甚至垃圾化。我们又如何能期待这样的大学培养出具有高尚灵魂和人文情怀的精英人士?大学所培养的不过是具有某一方面技能的职业人士罢了,他们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一大批一大批地被生产出来,直接为社会所用。

二、大学管理改革与教育改革

大学在现代的遭遇,以及它已经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显然早已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于是有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呼唤,希望通过制度改革来解决大学的问题。

早在1995年,哈尔滨科技大学的丛长福教授就发表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办学原则和管理模式》一文[2],不过似乎并未产生影响。文章很短,未经细致论证,主要是根据《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教育三个面向”的理论,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五条办学原则和七种管理模式。这五条原则中,前四条原则都比较空,只有第五条“市场与人才自由流动原则”是比较具体的,意思是人才市场的存在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晴雨表,大学要通过人才市场反映的情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涉及大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点很重要。此文提到的七种管理模式,也不完全都是管理模式问题,比如,一方面国家对大学要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又要给高校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广开才路”扩招,引入竞争机制,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引进国外高新技术设备等,严格说来这些并非管理模式问题,而是原则问题。只有所谓“联合办学”、“多模式培养”才是具体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问题。在这些原则与模式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论到学校与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所存在的问题。

2000年,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袁贵仁教授发表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教改革和发展》一文,立刻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讨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文章渐渐多起来了。他在文中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3]他认为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大学和政府、社会的关系,大学和教师、学生的关系,大学和大学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大学”为中心,从大学管理的角度揭示出来的,显然对于如何促进大学在社会中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袁贵仁教授提出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些重要因素,即基础在大学,关键在政府,根本在法治。所谓“基础在大学”,指的是“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所谓“关键在政府”,指的是政府要转变职能,多思考“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多管或少管。所谓“根本在法治”,指的是以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厘清政府、大学等各方面在大学管理过程中的权力和义务。袁贵仁教授的文章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触及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的一些关系和问题。但还是没有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作出明确的界说。随后,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冀生研究员发表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一文,正是顺着这个思路所作的思考。他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学校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科学管理。”[4]顾人峰先生特别突出了其中两点,认为“教学治学和校长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5]。王洪才先生则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特征是“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性”[6]。核心特征与基本特征的意思无甚区别,可见两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或核心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见仁见智,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它不是一种“既成的大学制度”[7],它仍在发展之中。

但不管怎样,目前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可以反映出现代大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人们对现代大学的期待,反映的特征属于实然层面,人们的期待属于应然层面。而在目前的讨论中,这两个层面往往是混淆的。将两者混为一谈者,有的出于无意,有的出于有意。出于无意者,不足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出于有意者,即认实然为应然,以现实为理想。现实是“大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服务”,于是有学者就认为“大学应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甚至以是否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提供服务的多少、大小,作为衡量大学存在价值的唯一尺度。于是,在关于大学改革的种种讨论中,在关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讨论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以作为群体的“大学”为核心,来讨论它与社会、与政府、与师生等等之间的关系,来讨论如何管理好大学以及这个大学里的人,而管理的最大方向与核心目标就是如何使大学面向社会发挥更大的效益。这就是社会功利化对教育的感染,它把教育带入了一个非常狭隘的境地,完全忽略了教育在社会功利之外那个看似无用的广袤的空间,而那个空间内的发展深深地潜存着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未来的价值。所以,目前的许多改革其实都只是大学管理层面的作为,而没有真正考虑到教育以及教育本身的规律,因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所以,现代大学制度的讨论虽然也热极一时,但效果并不明显,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难逃式微的结局。

教育的主体是人,包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而不是“大学”,更不是“政府”或“社会”。实施教育的大学固然能为社会培养人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这是实然,无可厚非,但是教育的目的却不应该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教育最要关注的是人的成长。而人的成长,根本处不在于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而在于人格的提升。一个没有人格的人,或者人格不健全的人,再有知识,再有技能,他本人也不会拥有真正健康的生活,对社会的健康也会造成侵蚀。

三、传统书院教育理念的启示

如上所述,现代大学改革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学管理改革,一是大学教育改革。目前的大学管理改革焦点集中在“去行政化”,而“去行政化”解决的只是“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去除政府工作作风对大学工作的不良影响,依然没有解决“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学管理改革除了“去行政化”,还需要“去社会功利化”。如果不“去社会功利化”,在管理上就不可能真正“去行政化”,因为“行政化”效率最高,最能为社会功利服务。如果不“去社会功利化”,在教育上就只会是从生产流水线上把人培养成供社会使用的产品、建筑社会大厦的砖头和钉子而已。教育的社会功利化,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毒瘤。高校不再是象牙塔,而成为了社会工厂。如果不在“去行政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社会功利化”,又如何能真正做到“学校自治”、“教授治学”和“校长治校”?如果不“去社会功利化”,学校、教授、校长还不是照样不得不把高校办成“社会工厂”?如何真正做到“学术自由”?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没有真正把大学改革当作教育改革,没有教育理念的改革,如何能称得上“大学改革”?现代大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根源其实都在西方大学教育理念与制度中。笔者曾把现代大学教育的种种弊端从三个方面做了概括:“一是重知识授受、轻人文修养和人格培养,这涉及教育本质的问题;二是师生关系淡薄,这涉及教育主体的问题;三是分班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这涉及教育方法的问题。”[8]从根本上说,这都是由于西方传统知识理性、认知思维造成的。尽管西方大学出现之初,极重学术自由、自主研究,并由此真正实现了科技的繁荣,但是由于知识本身需要展示自身的力量,于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知识的经济化和大学的社会功利化,什么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职业教育等等,其实在这一传统中都是水到渠成之事。所以,现代大学的种种弊端也是西方传统下的水到渠成之事。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做大学“教育”改革,我们需要回到已被割裂一百年的自身传统教育理念中去寻求启示。

首先,我国传统是极重“教育”的,所以容易使大学改革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7]《孟子·尽心上》孟子一再强调“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即治理好天下这样的事都不在其中,这就意味着这三件事比治理天下更重要,比出仕治民更重要。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能以教育为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0]《论语·雍也》此语应用于教育上,以教育为乐显然比懂得教育更高一层。现代教育中,有多少人以教育为乐?有多少人不是把教育当饭碗?大学改革要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就应该使老师们爱上教育,以教育为乐,而不是用科研项目和各种经费来引诱老师从事与教育没多大关系的事情,以及用各种条条框框束缚老师教学的主动性。我相信,一个能以教育为乐的人,他的快乐也一定能感染到学生,能使学生快乐成长。

其次,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格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免纯知识教育的种种弊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重的是“传道”。唐代学者、文学家韩愈以“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师者之职,可谓极确当。师者“传道”是第一位的,知识上的“授业、解惑”在其次。南宋学者张栻在主教岳麓书院期间,提出“传道而济斯民”*参见张栻的《南轩集·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卷109。,则是对“传道”这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生发:教育要对社会有用,但不是通过向社会培养技术人才来实现,而是通过为社会培养有“道”之人来实现。这一传统从孔子就开始了。孔子说:“君子不器。”[10]《论语·为政》高层次的人才一定不是只能从事某一面技术工作的人,而必须是有道之人。于“人”而言,这个“道”在儒家指的是道德,在道家指的是境界,而无论是“道德”还是“境界”都是一种自由自觉的人格。

再次,传统书院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可以为真正实现成就人格和学术自由提供有益的启示。以上传统教育理念在古代最好的实践场所是书院,书院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与官学教育相对的私学教育,它来自孔子开创的教育传统和理念。制度化的书院教育大兴于南宋,“南宋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史无首例的对官学批判的热潮”[11],也就是说书院教育的大兴与对官学的批判是相伴而来的,是由对官学教育弊端的改革而产生的。宋代官学教育积弊很深,沦为了“科举之学”“声利之场”“晋身之阶”“弃材之地”*参见《叶适集》卷3。。上述张栻“传道而济斯民”的办学宗旨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提出来的。所以书院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是围绕“传道”、培养士人人格而展开的。书院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以讨论思辨的方法进行学习与理解,所以,书院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术讨论的过程。具体方法有讲会的方式、有会讲的方式等。讲会的方式类似于今日的讲座或课堂授课,但老师讲得不多,只是概要式提纲,更细致的理解还在生徒自己。会讲的方式类似于学者之间的现场对谈,我国学术史、思想史上的朱张会讲、鹅湖之会等就是典型。会讲留给生徒很大的思考空间,以及有学术讨论,是实现学术自由的重要方式,它能有效地避免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从教学内容上讲,更需要生徒将儒家的理念作切己的体察,而不只是章句的理解与记忆。儒家思想从根本上说一种成人之学、成德之教。成人之学、成德之教若无切己体察,不从自身人生上下工夫,终究成就不了有境界的道德人格。只有以成就人格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否则一时提倡的学术自由终将走向不自由。

最后,从传统书院教育理念去寻求启示,不等于全盘否定现代西方式高等教育。现代西方式高等教育有许多进步的东西,它实现了知识的进步,它维护了科学的昌明,它为人类带来了大福祉,这是不容否定的。清季书院教育之所以被全盘否定,正是由于传统书院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这方面的内容极端缺乏,使得读书人真成为了完全无用的人。但是就像对于有种种弊端的现代西方式大学教育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一样,对于曾经有种种弊端的传统书院教育,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价值。而且肯定传统书院教育理念对于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应该具有更根本的意义。正如朱汉民教授所言:“从总体上而言,中国的大学并没有继承中国书院的传统,这是由近代中国特定政治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其合理性的。然而,制度移植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大学文化可以照搬,因为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而民族精神是无法模仿的。”[12]传统是不能割裂的,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生命。一个有着自己的精神和生命的民族,才能在学习异域文化的过程中,既学到人家的精华,又能有效地克服异域文化将导致的种种弊端。因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往往在人类全体的意义上是互补的。

学习了人家的,不应该丢弃自家的。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不要“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王阳明语)。大学教育若没有自家的民族精神,教育者自身若无法立起自家的文化自信,又如何能使受教育者安身立命?所以,我国现代大学改革应该真正立足于教育改革,大学管理改革也应该立足于此。而教育改革若不从传统书院教育理念中寻求启示,恐怕就不能接续自家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命脉,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恐怕都将无家可归。

[1]刘尧.迷茫的大学[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3-21.

[2]丛长福.现代大学制度的办学原则和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5(2):42-43.

[3]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教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0(3):21-23.

[4]王冀生.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J].高教探索,2002(1):13-18.

[5]顾人峰.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教授治学与校长治校[J].理工高教研究,2004(3):15-16.

[6]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5(21):41-44.

[7]别敦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3):1-3.

[8]陈仁仁.创新本科生导师制,重塑现代大学教育理念[J].大学教育科学,2016(3):64-69.

[9]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杨伯峻:论语译论[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11]陈谷嘉.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再论[J].大学教育科学,2006(3):69-72.

[12]朱汉民.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对中国现代大学建设的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1(4):3-5.

[责任编辑贾马燕]

Educational Concept in the Traditional Academies andEducational Reform in Modern Universities of China

CHEN Ren-ren

(YueluAcademy,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ound the year 2000, scholars have come into an argument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and attempted to solve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problems in modern univers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and management. Ten years’ later, the situation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 The reason lies in that educational concep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ts educational system and management, i.e. more focus should be shifted on personal growth.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 of edutainment, personality education as well as academic discussion in the traditional academies can offer useful enlightenments o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modern universities of China.

educational concept in the traditional academy;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ies of China; reform

G640

A

1001-0300(2016)05-0090-05

2016-06-05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传统书院教育理念与我国现代大学教育改革”

陈仁仁,男,湖南衡东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功利化书院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