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南山隐士文化初探

2016-02-04王建国

唐都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终南山隐士

王建国

(西安文理学院 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



终南山隐士文化初探

王建国

(西安文理学院 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710065;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

终南山地理环境优美,是我国古代隐士的天堂,其形成的隐士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终南山隐士归隐原因包含了避世求道、专心致学、寻医问药、急流勇退、终南捷径等方面。终南山隐士归隐则可著书立说,惠泽后世;或弘道扬法,开宗立道;出仕则可辅佐君王、匡扶天下,均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围绕这些出现的终南山隐士及形成的隐士文化更是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这种现象和影响也还在继续。

终南山;归隐原因;隐士文化

隐士就是指潜居避世或隐居不仕的人,他们多隐居于山林、草野,以不求闻达、不入仕途为主要特征。隐士也被称为“处士”“高士”“隐民”“处士”“方士”等,据学者考证其别称达23种之多[1]。终南山*终南山的含义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终南山即指整个秦岭山系;中义的终南山指代秦岭在陕西境内的部分;狭义的终南山指秦岭的中段,自西向东包括太白山、终南山、骊山、蓝田山等。本文取中义之说。作为一系列山脉的组成,除了自然美景,最让人高山仰止的还是它源远流长的隐士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终南山是中国传统隐士文化的符号,也是传统归隐文化的发祥地。古人云:“自古神仙出终南”,这句话尽管有些夸张,但是也并非全无道理,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古代隐士与终南山的不解之缘。儒释信徒、佛道弟子、名人志士、文人雅客经由终南山或隐或仕,或仕或隐,或隐居终生,使终南山隐士文化大放光彩。从古至今,终南山一直是隐士的天堂。从上古时期“许由浮瓢,巢父洗耳”*许由也作许繇,字武仲,又字道开,是上古时代的高节之士、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知道许由贤德,故欲禅让君位给他。许由辞而不就,后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认为听到这种话是一种污辱,后隐居山林。许由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据说,他曾经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因此,后人称他为“三代宗师”。许由与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许或巢由,指隐居而不愿做官的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曾称赞许由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的隐士传说,到现代社会的终南山隐士及修行者,都说明终南山的隐士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一、优美与绝佳的地理环境:终南山是隐逸的沃土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太乙山、地肺山、周南山、橘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核心地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西安蓝田县,千峰叠翠,横亘百里,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如宋敏求撰《长安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加之风光秀美,环境清幽,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唐代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2]1772唐太宗李世民也认为进入终南山就如同入琼楼仙宇,其诗着意颂扬道:“重峦俯渭水,碧峰插遥天。出红扶岭日,人翠贮岩烟。迭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2]7终南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物产丰富。《汉书·东方朔传》载:“夫南山……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厚,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3]《雍录》曰:“终南多处物产,故《禹贡》曰‘终南厚物’也。”[4]终南山一带是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蓝田猿人等遗址的出现,充分证明了该地区适宜农耕与生产生活。物产富饶、水源丰沛、环境优美,能满足基本的生存与生活,这些条件使终南山成为古代隐士归隐的首选之地。

除此之外,终南山与繁华的都市相比,可以说是一个世外桃源。诗人高蟾曾以长安与终南山作对比,认为:“唯有终南寂无事,寒光不入帝乡尘”[2]7001。从平地遥望终南山,其顶峰似与天连接。王维曾诗赞曰:“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2]1277隐士文人士大夫们往来长安城与终南山之间,或隐或官,或官或隐。唐朝进士卢藏用曾隐居在终南山以求显名,后来终于做了高官,留下了“终南捷径”之说。

总之,终南山绝佳的地理环境是古今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地,诗人骚客的吟诵之地,更是隐士们的心灵归宿之地,他们在这里或终生精心修炼,明理悟道,成为一代大师;或潜心修行,等待时机,以期有朝一日走出秦岭,闻名于世,流芳千古;或归隐山林,纵情山水,释放自我,悠然自得。因此,唐代大诗人王维留下了“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2]1242的千古名句,孟郊发出了“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2]4224的感慨。

二、共性与个性:终南山隐士归隐原因分析

隐逸之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就已出现了这种趋势。孔子曾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论语·泰伯》中有“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原则,孟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庄子》更是主张逍遥于天地之间,走隐居避世的道路。《后汉书·逸民列传》则把隐士分为六类:“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5]从这些分类可以初步归纳出古代隐士归隐的原因。隐士代表了中国最古老的价值观,他们寻遁于山野林谷中,去寻找天人合一、永恒固定的规律,专心于个人的修为,修心养身。隐士们选择终南山归隐,除了这座山绵延不断,传承深厚的隐逸传统,独特个性的地理环境优势,有“王者之气”*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终南山佛教律宗祖庭净业寺主持本如法师论终南山为何多隐士时曾说:“终南山有王者之气,王者之气为道气。”外,还包括以下共性与个性的原因:

(一)避世求道

避世是指逃避或脱离现实生活,避免与外界接触。终南山素有“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之称。这里山谷河流分布密集,间有温泉分布,森林茂密,植被丰富,具有“雄、奇、秀、幽”的特点,加之远离都市,是避世求道理想之地。终南山是我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佛教十大名山圣地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传播的重要策源地。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有“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的称誉,几乎是“无地不寺,无寺不奇”。我国佛教宗派中有六大宗派的祖庭或中心寺院都在终南山中。《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中记载有近百位高僧大德在终南山常年隐居修道。佛教典籍中记载的迦舍佛道场在终南山,至今仍有迦舍佛说法的三会道场在终南山。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就有鸠摩罗什、善导、智俨、义湘、法藏、道宣、澄观、密宗、圆测等人。

道教有老子、尹喜等人在此避世求道。道教的一些主要派别如楼观派、全真派的祖庭也在终南山中。相传尹喜曾来到终南山周至境内,发现这里北临渭河,南靠秦岭,山水相依,古树参天,是一个适合潜心修道的清幽之境,遂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后人因此称其修道之处为楼观。后老子来楼观台为尹喜讲说《道德经》,尹喜记录、整理后,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发挥,著成《关尹子》九篇(亦称《文始真经》),被历世楼观道派奉为经典,从此奠定了中国道教的基础,这里也就成为了中国道教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当然,在这些避世求道的隐士们之中,大多数终生避世不出,终老山林。但是,部分却是避乱世,避一时境遇之需。秦末汉初的著名隐士“商山四皓”*“商山四皓”即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又作角里先生)、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曰夏黄公。甪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道元,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甪里先生。”四人修道洁己,非义不动,隐居商山,须眉皓白,人称“商山四皓”。,由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等一系列残暴的政策,他们不愿意为官,便长期隐居在商山(今陕西丹凤县境内),后来曾出世。北周武帝进行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时,静蔼法师心知佛教大法必然要废灭,便带着30多个门徒躲避进终南山,在山中建造“七十二茅蓬”(此后以茅蓬作为隐居者居住的一种特殊形式,便成为终南山的一个传统,至今未见间断),依附在险峻的山岩旁,使那些逃跑来的僧徒能够有栖身之所,从而保存了法脉。明代,著名隐士孙一元曾辞家入太白山,栖于山巅,因自号太白山人。自称秦人(陕西人),亦有云其本安化王宗人,因王犯法被诛,故变姓名避难。

(二)专心治学

专心治学,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毕生追求。终南山幽远静谧、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为古代隐士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治学条件。东汉时,挚恂隐居南山,用儒术教授门徒,马融也入其门,不应州郡征聘,名垂关西。后郑玄又拜马融门下,创立了郑学。一生半官半隐的王维在蓝田辋川纵情山水,据《旧唐书·王维传》载,“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6]5052。王维曾与好友裴迪在其辋川别业互相唱和,为辋川二十景各作五言绝句一首,共计40首,王维亲自结集作序,这便是流传千古的《辋川集》。除此之外,王维在辋川留下的最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当属《辋川图》。据说此图“长二三丈”,“江乡风物,靡不毕备,精妙罕见”[7]。北宋时,张载曾在终南山读书讲学,名动关内外。金末元初的杨奂在终南山下建紫阳阁,收门人弟子百余人,植柳千株,号曰柳塘。

不少外国僧人也前来终南山学习,其中“以古代朝鲜、韩国为最多,有名字可考的达二百余人。名气比较大的有神昉、圆测、智仁、胜庄、义寂、玄范、顺憬、元晓、圆安、慧超、慧昭、慈藏、孝忠、胜诠、道亮、宝壤等”[8]。

(三)寻医问药

终南山主峰太白山,一称太乙山或太一山,自古以来,就以高、寒、险、奇、秀、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和亚洲的天然博物馆。

太白山大约有中草药千余种,素有“草药王国”之称,独有的药材就有数百种。民谣唱道:“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遍野都是宝”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一些隐者,选择长期隐居在终南山,终年采集药物,寻访当地名医或者药农,丰富自己的医学实践,药王孙思邈就是一例。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载:“周宣帝时,思邈以朝廷多故,隐于太白山中。”[6]5094《本草纲目·序例》载:“孙思邈隐于太白山,隋唐征拜皆不就,年百余岁卒。”明《耀州志》载“太白、终南、峨嵋、五台山皆有真人隐居处,而在太白最久,故史称隐居太白山。”《旧唐书》还记载说他长期隐居太白山,不仅在隋朝时称疾不赴征召,而且入唐以后还多次拒绝做官。唐太宗知道孙思邈在医学界久负盛名,乃“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孙思邈经历了北周、隋、唐三代,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多次给他封官加爵,他都拒绝了,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孙处士”。

(四)急流勇退

以终南山作为自己的退身之地,认清形势,急流勇退,以隐求保,当以汉代张良为代表。

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定都关中后,张良的身体越来越差,所以刘邦没有让张良担任具体官职,仍然让他充任顾问和参谋。张良虽仍为刘邦出计献策,但他也知道刘邦生性疑忌心较强,要想与这样的君王共享安乐和荣华富贵是很难的。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张良谢绝了刘邦的三万户封赏,请求做一个小小的留侯。并且在家养颐身体,修仙学道。他曾对身边的人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9]2048于是他隐居在紫柏山专心修道。

张良身体不好,这是事实,但也是托词,他闭门不出,整天在家修炼道家养身之术的真正原因是要明哲保身。这一点,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看得非常清楚,他曾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有超然而独存者也。”[10]363但张良却表示要与赤松子云游天下,他的用意不难看出,那就是功成名就之后,很难做到君臣相得相安。“狡兔死,走狗烹”,被刘邦所称道的“汉初三杰”,淮阴侯韩信被诛杀掉,萧何也曾被打入大狱,他们难道不是因为功劳太高而又不知适可而止吗?是以张良假托求仙学道,不愿过问人世间的一切事务,把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置之度外。因此,司马光又言:“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10]363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不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自己赢得了爵位功名、富贵利禄,同时,更以洞若观火的明哲,在汉初统治集团的矛盾中激流勇退,在人们的崇敬和哀惋中得以寿终。张良以自己的一生树立了封建社会中帝王之师的一种典型,将超人的智慧与明哲结合在一起,既能建功立业,又能避祸防患,因而深得后人称赞,被尊为千古良辅。

(五)终南捷径

隐士及其时代发展逐渐形成的隐士文化对我国古代社会影响很大。隐士们的社会名声和社会地位不仅没有因他们逃名避世、隐而不仕而淹没无闻,反而愈隐愈大。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公侯大臣,平民百姓更是都把隐士当作有德有行的君子加以敬重和对待。由于隐士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许多士人便利用这一点,从中渔利,获取利益。“终南捷径”便成为一些人以隐求显、获得声名与地位的法门。《旧唐书·隐逸传》对这类人有所概括:“即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之下。托薜萝以射利,假岩壑以钓名,退无肥遁之贞,进泛济时之具,山移见诮,海鸟兴讥,无足多也”[6]5115-5116。这种身在江湖、心游魏阙的隐士,以唐代最为著名。

《新唐书》记载了唐朝时,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有个读书人叫卢藏用,“始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隐士’,晚乃徇权利,务为骄纵,素节尽矣。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11]4375卢藏用一心想做官,假为隐士,住京城附近的终南山以求被朝廷召用,司马承祯对当官不感兴趣,嘲笑他借终南山走捷径。后来,卢藏用被朝廷召用,但毫无政绩。实际上,在卢藏用之前,隋朝的隐士杜淹就曾用过这一招法。开皇中,杜淹与其友韦福嗣谋曰:“上好用嘉遁,苏威以幽人见征,擢居美职。”[6]2470于是二人入太白山,为不仕者。隋文帝听说后“恶之,谪戍江表”。杜淹聪明过人,发现由隐士入仕是一条便捷之径,便想效仿,不料隋文帝眼中不揉沙子,识破了杜淹的真实用意。因此,他官没当成,反而成了囚徒,实在是自取其辱。

“终南捷径”就是从卢藏用的故事演变而来的,后来人们就用“终南捷径”一词来形容谋官职、求门路的最近便的方法,也比喻达到目的便捷途径。“终南捷径”虽有贬义,但终南山却是无辜的。因为终南山是没有选择让谁来不让谁来的权力。

三、归隐与出世皆成名:终南山古代隐士的影响

《新唐书·隐逸传》中分析了古代和唐代隐士的具体情况,将古代的隐士分为三等。上等隐士“身藏而德不晦”[11]5593,虽身居草野,却声名远扬,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也去聘请他们辅佐国政;第二等隐者则怀抱经纶之志而无由施展,志行高洁而不同流合污,虽然有时也不拒绝出仕,但视爵禄如浮云,“泛然受,悠然辞,使人君常有所慕企”[11]5593;最下等的隐者,自认其才不能为时所用,故视隐居山林为赏心乐事,“逃丘园而不返,使人常高其风而不敢加訾焉”[11]5594。终南山古代隐士虽包含以上所述情况,但他们无论归隐亦或出世,大多都留下了良好的声名,且对其所处时代及后世产生了以下影响:

(一)辅佐君王、匡扶天下

隐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12]。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向来就有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理想抱负和人生态度。宋代关学大儒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出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种勇于担当的人生理念和情结。南怀瑾先生曾说:“中国历史政治上常有这样的情形:凡在拨乱反正的阶段,或建国创业的时期,身为中国文化幕后的‘隐士’们道家的人物,就见危受命,挺身而出,代表一般山林在野的志士们的精神,辅翼命世之主而创造新的时代和历史。到了治平的时期,便又默默无闻,把成果与责任,付之自命为儒生们的手里。”[13]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终南山古代隐士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大多或隐或仕,或官或隐,只是在等待最佳时机出世,而一旦达到这个契合点,他们就会或辅佐君王、匡扶天下;或运筹帷幄,直言国事;或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名垂后世。姜子牙隐居磻溪谷,直钩垂钓,等待时机。后周文王在磻溪遇到了姜子牙,拜为太师,尊为“太公望”。李白曾诗赞曰:“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姜子牙后又辅佐武王率兵伐纣灭商一统天下。武王封姜子牙于齐(今山东省中南部),他就成为后来齐国的始祖。姜子牙治理齐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9]1480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他也成为齐文化的创始人。秦末汉初,著名隐士“商山四皓”长期隐居在商山,后因刘邦继承人选争执不下而出山,一语定汉室江山。曹植写有一首《商山四皓赞》:“嗟尔四皓,避秦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不应朝聘,保节全贞。应命太子,汉嗣以宁。”[14]北宋时,隐居在终南山的种放,在真宗时出仕任谏议大夫,敢于直言进谏,大中祥符四年(1011),真宗西祀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长安父老请皇上临幸。真宗意犹未决,便召来种放商量。“种奏大驾此幸,有不便三。上玉色悚然日:‘臣僚无一语及此者。’放曰:‘近臣但愿扈清跸,行旷典,文颂声。陛下当自悟于清衷也。’”次日,真宗便传诏起驾返京。于是,这次劳民伤财的长安临幸因种放的直言进谏而终止。

(二)著书立说,泽惠后世

著书立说,简言之就是著书写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著书立说是古代文人士子共同的追求,把自己的所思随想、所悟所感,或一家之言以书稿的形式表现出来,传之后世。隐士之所以为后世人们所称道,一是他们高尚的人格,一是他们精深的学问。终南山的古代隐士也不例外,他们在自己的隐居生涯中,不忘著书立说,泽惠后世。终南山的佛道隐士的佛道书作数不胜数。除此之外,王维隐居辋川时所著《辋川集》,对后世的山水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籍,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在我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国内外医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他(孙思邈)一生拒绝了隋文帝、太宗、高宗所授予的官职,但从未拒绝过病人的求救。”这一点实在值得我们今人学习;有“关西夫子”之称的杨奂著有《还山集》60卷、《正统书》60卷等;“关中三李”之一的李雪木终身不仕,立志“归老空林隐此身”,长期隐居太白山“力耕心田忙读书”[15],一生著有《槲叶集》《一笑集》《勤学通录》等。《槲叶集》7卷,1至3卷收文266篇,4、5两卷,收诗483首,按诗体分类。并附《南游草》1卷,文14篇,《南游诗草》1卷,诗45首,《槲叶集》中总计收诗528首。余堃在《学宪余公履邑侯》中说:“《槲叶集》逸情高韵,托旨遥深,不谓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关中元气醇厚,代有绝学,典型不坠,端在斯人。”[15]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将李柏诗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十二家明遗民诗集列为“不废江河万古流”[16]者;清末民初隐士高鹤年曾著《名山游访记》,全书所记名山一百余座,佛教寺、院、庵约五百余所,道教官观21所,访问僧俗约三百四十余人,是一部重要的人文地理著作。

(三)弘道扬法、开宗立道

古代隐士在终南山弘扬佛法,诵经悟禅,开宗立道,使这里成为我国儒佛道许多教派的诞生地和祖庭之所在。我国佛教宗派中有六大宗派的祖庭或中心在终南山。产生于楼观台的楼观道,奉老子、尹喜为祖师,在我国道教发展史及佛道斗争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金朝,王重阳云游终南山,后又在户、杜(今陕西户县、长安区)之间进行修道活动,修道不是王重阳的最终目的,他的目标是建立新的道教派别,并将之推广普及,他曾说:“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后创立全真教。王重阳的全真教,汲取佛家和儒家思想,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他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王重阳把儒家的心性学说、佛教的寺院制度巧妙地吸收到全真教内,就像道教发展到全真,佛教发展到禅宗,儒学发展到理学一样,是中国多元思想文化逐渐趋于一元化的标志[17]。除前文述及,终南山还吸引了外国隐者前来。唐朝时,新罗人金可记曾在终南山子午谷中隐居求道。

四、结语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中国几千年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不是孔孟,也不是老庄,是隐士。”[18]“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专门为隐士作传的章节,各种方志、集子、志怪、笔记小说中还有许多名不见史传的隐者包含其中,也充分证明了隐士及隐逸之风在我国古代先民心目中的重要性。他们或许是厌离俗尘的无名隐者,或是志慕仙佛的修道者,或是筑庐读书著述者,或是结炉炼汞服丹者,或是终身不仕者,或是辅佐君王平定天下功成身退者……他们结合时代和个人所需,选择了“时隐”“义隐”“朝隐”“学隐”“道隐”“佛隐”等诸多隐逸方式,却又一致与田园诗、山水画、茶道、医药、园林、农学、书志、奇行等脱不开干系。据蒋星煜先生研究:“自从巢父许由以下,一直到民国初年的哭庵易顺鼎辈,中国隐士不下万余人,即其中事迹言行历历可考者亦数以千计。”[19]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中国隐士创造出了世界上独特、个性、多样的隐士文化,他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终南山隐士及其形成的隐士文化更是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这种现象和影响也还在继续。

[1]胡翼鹏.古代隐士的称谓分类及其身份特质研究[J].唐都学刊,2007(3):60-65.

[2]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849.

[4]程大昌.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105.

[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755.

[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王维.王右丞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0:242.

[8]史飞翔.终南隐士[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25.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陈传席.隐士和隐士文化问题[J].书屋,2001(6):61-65.

[13]南怀瑾.禅宗与道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48.

[14]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89.

[15]李柏.槲叶集[M].民国二年(1913)郿县李象先重刻本.

[16]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299.

[17]陈正奇.长安学人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141.

[18]南怀瑾.庄子讲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23.

[19]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47:1.

[责任编辑贾马燕]

Analysis of Ancient Hermit Culture in Zhongnan Mountain

WANG Jian-guo

(CenterofChang’anHistoryandCuluture,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CenterforHistoricalEnvironment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inNorthwestChina,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Zhongnan Mountain was a paradise for ancient Chinese hermits due to its profound and far-reaching hermit culture of long standing and its magnific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ir seclusion in Zhongnan Mountain could be concluded as the following uniqu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being pessimistic and withdrawn from society, being committed to learning and research, consulting healthcare and medicine, getting retired at the height of the official career and being a shortcut to high office. The hermits in Zhongnan Mountain, regardless of being officials or living in seclusion, all had exerted greater influence, some assisted in the state affairs, some wrote books to expound doctrines for the sake of later generations; others upheld just and justice doctrine. Based on these facts, the hermits in Zhongnan Mountain and its culture fully represented the Chinese hermit culture, having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 at home and abroad even up to this day.

Zhongnan Mountain; reason for seclusion life; hermit-culture

G122

A

1001-0300(2016)05-0084-06

2016-05-18

西安市曲江新区重大横向课题:“秦岭智库”(HW2013-32)阶段性成果

王建国,男,陕西洋县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历史城市地理和长安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终南山隐士
弦乐四重奏《终南山怀远》中的时空观念与音乐叙事逻辑
隐士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终南山
随波逐流还是齐物逍遥:隐士文学的批判性阅读——以对渔父形象的讨论为例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