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藏玉,西方人淘金
2016-02-04
中国人藏玉,西方人淘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从矿物学角度,它就是一种天然的石头。玉的矿藏分布广泛,世界各国均有分布,俄罗斯有大量的玉矿藏,那为何只有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玉只是一种石头,为什么中国人对于有着割舍不断的爱恋,几千年来甚至上万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呢?西方对于黄金有着近乎疯狂的喜爱,中国人却喜爱玉,正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究其原因,是有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源头所决定的。本文藏玉就来详细讲讲中国的玉文化,值得每个人去细度去感受。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大致都经历过从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物质文化发展历程,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生产与科学技术的水平有差别,加之生活传统各异,因而在文化面貌上就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与特点。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古代先民开发和使用玉器至少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用透闪石质玉石、绿松石等制作出了多种形式的坠、珠、管、玦、匕形器等玉器,不仅在切割、打磨等工艺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治玉水平,在东北地区还出现了以透闪石玉为主流的用玉传统。
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不仅出现了多支既相互影响,又各具鲜明特征的玉文化,也出现了像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这样的加工、制作、使用玉器的高峰。玉器的种类多姿多彩,内涵也十分丰富,为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至先秦时期,以和田玉为主要载体的著名的“玉石之路”已经形成,并且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扩展,在中西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作出重要贡献。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玉文化也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变化,成一支独秀。究其原因,除具有十分悠久且未曾断裂的历史,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表现形式外,与历代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
当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玉器距今约8000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蚷。“至距今6000年左右,玉蚷这一具有观念形态的代表性的玉器逐渐失去其唯一性的地位,取而代之的首先是玉璜,继而生成了玉镯、玉钺等许多新的玉器种类。其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进入到中期后,也就是距今5000年左右,各个文化圈的内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统一,这时期的信仰慢慢形成各自独立的内向的倾向,玉器等代表观念和权力的器物走向系统化和礼制化,而信仰的形式从原来的抽象化形体概念发展成较具象的偶像概念;从原来的自然与动物的崇拜走向人性化或人格化的神的崇拜。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一支奇葩。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古代先民审时度势,辛勤耕耘,沐日月光辉,与天地同庆,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们爱玉、尊玉、崇玉、比德于玉,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近万年来,玉文化一直能够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所接受,连绵不断地发展起来,并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拓展其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推陈出新、高潮迭起,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这在世界物质文化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中国的源头是权力文化,西方是财力文化
在商代,玉为皇家贵族所专用,是王权的象征,有许多都是礼器。在这里,礼不是礼貌而是等级,。在远古时期,玉是王权的象征,古文字中玉和王是一个字。(玉字的上两横离得较近,王字三横平均分布)于用来祭祀,是重要的礼器,如良渚文化中广泛使用玉琮,玉钺、玉璧,这些都是礼器。不管是北方的红山文化还是南方的良渚文化,其雕刻的玉石都非常精美。像玉猪龙、玉琮,在当时的简陋条件下需要长时间的精雕细琢才能完成,这需要用动物皮毛裹带沙子细细的打磨出来,需要好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
玉,这种美丽的石头,我们的古人认为是上天的恩赐,她通灵,能够接通天地。长期为皇家和贵族所垄断,平民不能染指。
而西方很早就有太阳的崇拜,在他们看来,只有太阳能给人带来光明,而黄金和太阳一样,都散发神秘的光芒和色彩。所以他们相信,光烁着灼灼的黄金是太阳的化身,拥有了黄金就拥有了太阳,就拥有至多的权利与财富。所以西方用贵重的黄金装点宫殿,身着黄袍,手拿金杖(中原很少出土金杖,只有三星堆出土过)。游牧民族多喜爱黄金,墓葬中多黄金饰物。
玉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源于他的道德化过程,即儒家赋予了它物理属性之外的诸多美好品质,儒家讲德治,他找到了一个最佳代言人——玉。
被制成礼器的玉,既承接于礼,也落实为器。先民赋予一些代表性器物以特定的性质,比如神圣性,器物也由此获得了自身的意义,并仿佛是其内在属性一般,反过来支配着人们对待器物的态度——尽管这种属性是人赋予器物,再经过圣人制定繁杂的礼制之后,又被器物所吸纳的。由此,从个人修为到“治国平天下”,以及仁义道德等伦理规范,都可以依附于具体的器物而存在。我们的先人让“藏礼于玉”就此成为可能。
“藏礼于玉”,再加上采玉的艰险和采玉环境的神秘莫测,不但让玉价格高昂,而且披上了信仰的外衣。在汉代,出产玉的地方已经被认为是有仙人居住了。昆仑山神话、西王母信仰、玉葬、食玉、大量玉雕的仙山仙人、园林里的海上三山等,都与此有莫大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玉文化的巅峰时刻就此到来。即使随后赶上了“礼崩乐坏”,玉不再成为权力的象征,“藏礼于玉”也可以迅速为“藏信仰于玉”“藏财富于玉”,直到为“藏情感于玉”所替代。以后2000年的历史也以事实说明,玉的意义空间不降反升。中国人更加喜欢玉。
玉在中国文化中再也回不到自然淳朴的本原。从美石在石头中被选择出来,到地方玉在美石中异彩纷呈,最后是和田玉从所有玉中脱颖而出。然后,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玉,反过来代替所有的石头,以及它们背后的自然、历史、文化、政治。这一脉络几乎涵盖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玉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礼的发展,让玉和类玉的石头,得到中国人特别的青睐。《管子》《荀子》《礼记》《说文》等,都提到玉有各种美好的德行。除了讲到玉的一些自然属性,这些文字实际是在强调,一个高尚的人与玉之间拥有共同的文化内涵。在孔子“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感召下,这些被祖先喜爱的石头,不仅被赋予神秘色彩,也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生成丰厚的审美属性。
《礼记》:“孔子曰: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悠长,其终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在这里儒家的道德观和玉的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有的方面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作为君子,具备这些品德是他终生的追求。玉凝聚的这些特性,是君子需要比照和学习的,所以古人说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中国的玉文化深深地打上了礼乐文化的烙印,在礼乐文化中,审美艺术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培养完美人格的途径。具备完美人格的人就是君子。中国衡量一个事物是否美。首先看是否善,在真善美中中国人看重美和善,(美和善在甲骨文中都有羊,味甘为美)而西方人则看重美和真,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比德于物。
例如西方人喜欢玫瑰。是因为玫瑰色彩鲜艳有美的形式,中国人称赞竹子,是因为它谦虚中空有节。喜欢荷花是它出淤泥而不染,较少注意外形,而在于他所被赋予的品格。
从中我们看出中国先人的“比类取象”思维。数万年的采集生活和一万年的农耕生活,使得中国人的感知器官敏感犀利。见到一件物品就联想到它背后的所指。在象的基础上抽象出义理。注意整体直观和感悟,中国人特别强调悟性。而这种思维以自我为中心,获得知识的过程主体和客体混而为一,象玉有五德,是指人呢还是指玉呢?人玉不分了。
这种思维不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西方的逻辑思维不同,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中心的,这就形成了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思维来表达思想。像易经老子中经常见到。中国人的比类取象思维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而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是天人两分的。主张把宇宙和自然看称人类征服的对象。而中国呢,人不在宇宙外,宇宙不在任外。人生目的不在于征服,而是泛爱万物,天人合一。庄子言:天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西方也有宝石文化,西方人喜欢钻石、红宝石、绿宝石等,西方的宝石文化多从理性出发,注重它的形成机理和结构美,多逻辑思维,少形象思维,多科学探索,少人文沉淀。西方人研究宝石多注意它的晶体结构、内部构造,物质组成,是从自然的角度,科学的角度去理解自然,探求科学知识,是一种纯理性的文化,求知的文化。其实他们没有石文化,有的只是石科学,地质矿物科学。
从玉文化看中国人的淡雅之美
中国历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华,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中国人追求玉石的微茫,而不是宝石的璀璨夺目。故宫玉研究员杨伯达说:“远古时代,人们在用石器做工具时发现玉比一般石头优越美观,玉含蓄坚韧,温润莹泽,它既不像宝石那样清澈透明,一眼望穿,也不像石头那样浑浊不透,坚硬干脆,它含蓄内蕴,生动而富有灵性,这些都与史前人们内心的一种愿望、一种内涵相吻合,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玉就是我们的祖先找到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性格、文化和理念的物质载体,所以说中国人喜欢含蓄祥和,属内向型,而西方人喜欢透明,一目了然,属于外向型的。这就是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
玉多为柔和中性色彩,含蓄内蕴,光线刺激小,呈现出“桃江含宿雨,柳绿带朝烟”的微茫典雅和恬静。
玉石毕竟是稀缺的,中华民族一直在找玉的替代品,中国人特别是文人好玉。这种爱好反映到瓷器烧造上,中国瓷器的审美倾向就追求“类玉”,用单色釉、素色瓷烧出玉器那种温润之美。即便上彩,也是以红色、黄色、黑色为主,汉代有过绿色。经过艰苦的探寻,终于找到最完美的替代品- - - - - - - -瓷器。在火与土的炼烧中结出的瑰丽之花。
中国人喜欢瓷器,西方人喜欢玻璃器。为何东西方有差别?马未都先生从实用的角度作了解答,玻璃器传热快,易碎,破损处尖锐。而瓷器则不具备这些缺点。瓷器隔热好,另外破损了还可以锔起来。(现在这门手艺很少见到了)另外我们从文化审美的角度讲,瓷器温润,有细腻的光泽,朦胧却不透明,符合中国含蓄的审美倾向。
淡雅之美追求玉石的微茫,木质的温暖,山水的清澈,女性的柔美,追求一种超稳定的娴静、平和的心绪。
这和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关。中华民族生活节奏缓慢,四时有序师法自然,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但求温饱,不尚奢华。而西方游牧民族渴求飞动之美,动感之美。性格奔放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