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甜蜜与“烦恼”:外援巴基斯坦的日子

2016-05-24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6期
关键词:伊斯兰堡清真寺项目组



甜蜜与“烦恼”:外援巴基斯坦的日子

“在巴基斯坦,不要去惹中国人”,这是所有初到巴基斯坦的外国人接受到的第一条忠告。巴基斯坦人,就是这么没有“原则”地喜欢中国人。

举着两国国旗的巴基斯坦儿童

我1993年考入了上海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经过4年专业学习,1997年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国内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公司,从事移动通信设备的现场工程项目执行和技术支持工作至今。在这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最让我感慨和难忘的,是我曾经在海外项目工作的那段岁月。

这个总工有点“萌”

在踏上巴基斯坦的国土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几乎为“零”,所有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仅限于“百度百科”之类的网络资料。就这样,我孤身一人拖着个大拉杆箱,搭乘泰航班机,从上海经曼谷转机到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

当我衣着休闲两手空空从机场大门出来,走到接机的项目组本地司机面前时,他一脸迷茫地望着我。我只能很真诚地告诉他,是的,没错,你要接的人就是我。他满腹狐疑地载着我往项目组所在办公地驶去。在路上,仍时不时地通过车内反光镜打量着我。我此时非常疲惫,无心和他多作解释。

我靠坐在后座椅上,仔细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城市。我很难想象在人口密集、经济落后的南亚次大陆竟然还能有这么整齐规划的花园城市!和卡拉奇的定位不同,伊斯兰堡是巴基斯坦的政治中心,是一座在森林里新建的年轻城市。街区规划整齐,功能清晰,道路笔直平坦宽阔,一座座漂亮的别墅在茂密的树林里若隐若现。直到时不时地看到三三两两持枪的保安在站岗执勤,这才提醒我:这里不是世外桃源,这里是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距离塔利班控制地区不足300公里。司机看出了我的困惑,笑着和我开着玩笑:“BOSS,伊斯兰堡离巴基斯坦还有30公里。”我听了,会心一笑。

不一会,我就来到了项目组的办公地点:坐落在市区的一个全封闭办公区域,占地面积很大,被大片草坪和树林环抱,安全而私密。

是的,我就是这么硬着头皮来到会议室,和一伙目瞪口呆衣冠楚楚的绅士——项目组的管理人员,开始了第一次的项目周会。如果当时有人能拍下照片的话,那将会是一副多么有趣的场景:总工程师穿着沙滩裤和衣着正装的团队成员共同商讨项目执行细节。我如今已经无法清楚回忆起当时开会的议题和过程,只是事后和项目组的本地工程经理阿德南聊天时,他告诉我:“你是我见过那么多总工程师里最有个性的一位,你真是太‘萌’了。”当然,我的“萌”只维持了短短的3天。当我从泰航取回我的行李后,我恢复了“正常”。

奇怪的“战争”

我服务的这个项目,是为巴基斯坦的一个电信运营商建设其北部山区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交钥匙工程。项目包括机房铁塔的基础建设,光纤传输线路的架设,以及通信基站和交换机主设备的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执行非常复杂,要克服多变恶劣的天气、泥泞崎岖的道路以及最让人头痛的那些时不时冒出的恐怖袭击。

我不知道国内的朋友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在伊斯兰堡市区发生的“红色清真寺”事件。这个事件发生时,我和我的团队正处于项目执行的关键阶段。

“红色清真寺”是伊斯兰堡市区一个极端宗教组织,同时也是一座有1万名男女学生的宗教学校,因为外墙涂为红色而得名。这个组织和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性质非常相似,主张建立“纯粹的宗教国家”,宣扬塔利班式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为世俗的穆沙拉夫政府所不容。鉴于巴基斯坦已经处于美国反恐战略的桥头堡地位,因此,和阿富汗塔利班关系密切的“红色清真寺”一直处于政府的严密监视之下。而这个名副其实的“火药桶”离开项目办公所在地仅有两个街区的距离。

紧张对峙中的“擦枪走火”在所难免,政府军最终包围并封锁了这个街区,在“红色清真寺”释放了绝大多数男女学生后,对拒绝缴械投降的,政府军出动了重武器对其进行强攻。在双方共计付出了86条生命后,政府军最终攻占了这座清真寺。

我相信从来没有哪次武装冲突像“红色清真寺”事件那么奇特:当市中心的一个街区激战正酣的时候,这座城市的其他街区,依旧过着正常的生活。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办公室里紧张地工作,而政府军的武装直升机在头顶盘旋,不远处的炮声和机枪声也在隆隆作响。

公司上海总部给项目组打来了电话,希望我们将个人安全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待在居住地不要外出。但是我们意识到在这个特殊时期,躲在外国人聚集的居住地同样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选择。不如在项目组里,和本地工程师在一起。而且,最关键的是,工程的进度已经落后了,我们要完成对客户的承诺。同时,我们也相信,巴基斯坦政府是有能力不让局势失控的。

尽管“红色清真寺”事件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很快得到平息,但事情后续影响却远没有那么简单。从此,美丽的伊斯兰堡再也回复不到昔日安全宁静的状态。极端分子并没有被彻底剿灭,时不时会在市中心人群聚集地制造一些自杀爆炸式的恐怖袭击。这极大地打击了国外资本对巴基斯坦的投资信心,让本已疲惫不堪的巴基斯坦经济雪上加霜。项目上原本计划好要到位的几位国外专家,也都借故推迟或取消了行程。至少在这点上,恐怖分子在短期内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幸运的是,直到项目结束,整个项目组的成员,均未受到恐怖袭击的伤害,尽管确实给我们工作造成了不少的麻烦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记得有一次,在伊斯兰堡的双子城拉瓦尔品第市发生的针对总统候选人贝布托夫人的恐怖自杀式爆炸中,我们的一名工程师正好在现场施工。警方当即对爆炸发生区域进行了封锁,我们直到三天后才联系上他。他竟然在一幢民居里整整藏了三天三夜。

后来,我回国休假期间,走在上海繁华的街道上,时常感到安全稳定的内外大环境,正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巨大财富和优势,只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甜蜜的“烦恼”

如果有人说中巴关系是好朋友好伙伴,他们一定会纠正你说:“不,我们是好兄弟。”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国家的国民,会如此喜欢中国人。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热爱,甚至会超过我们的承受能力。

有一次我坐车出门办事,当地司机开车不留神追尾了前面的一辆车,那辆车的司机是个英国人。任何一个略具交通规则基本常识的人,都会认为我的车毫无疑问应该是全责。尽管事故不大,但周围也围观了不少当地人(过高的失业率导致了很多人无所事事)。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一见后车里面坐着个中国人,立刻一面倒地指责前车的英国人违反交通规则。前车的英国人对此倒很淡定,认为随后到来的警察会主持“公道”。但姗姗来迟的警察的处理过程,令这个英国人大失所望。因为当警察看到他所处理的这起普通交通事故的当事双方是两个外国人时,显然,他把规则和原则抛到了脑后,内心的情感让他小小地“渎”了一回职:在保险制度还很不完善的巴基斯坦,这个“倒霉”的英国人,不仅要承担自己车辆的维修费用,还要承担我的车辆的维修费用。

“在巴基斯坦,不要去惹中国人”,这是所有初到巴基斯坦的外国人接受到的第一条忠告。巴基斯坦人,就是这么没有“原则”地喜欢中国人。

我曾经和一个当地客户聊到这件事,他笑着说他一点都不感觉意外。他说,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巴基斯坦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先后有多个国家的“势力”(也包括中国)在巴“耕耘”,但他们发现,只有中国人对巴的“援助”是最慷慨而且“无私”,不附带任何苛刻的政治条件。这是巴基斯坦人打心眼里喜欢中国人的原因。我套用一句中国的老话,叫“日久见人心”。

当然,有时候这种“友好”关系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小小的“麻烦”。比如我们在外出工作或者旅游时,会引起热情的当地人的“围观”和要求合影。这多少会影响到一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姑且称之为甜蜜的“烦恼”。

(李金玲荐自《档案春秋》2016年第1期徐一亮/文)

猜你喜欢

伊斯兰堡清真寺项目组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巴基斯坦力阻反对党大游行
伊斯兰堡果蔬市场爆炸
项目组研究式教学对社会主义学院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及培养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