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价体系异化对学报编辑工作的冲击及应对
2016-02-04张天景
张 天 景
(南阳师范学院 期刊部,河南 南阳 473061)
学术评价体系异化对学报编辑工作的冲击及应对
张 天 景
(南阳师范学院 期刊部,河南 南阳 473061)
学术评价体系异化给学报编辑工作带来极大困扰,具体表现为:学术论文沦为“经济作物”,挤占了有限的出版资源,浪费了编辑的宝贵时间;作者为提高发稿率或实现利益最大化,一稿多投甚至突然要求撤稿,使编辑工作陷入被动;应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加重了编辑的审稿工作量,耗费了编辑有限的精力;异化的学术生态环境导致编辑和作者关系的异化。因此,学报编辑一要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性,坚持学报的学术引领功能;二要防止学报编辑权力的僭越和缺失;三要重构编辑与作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四要道德提醒以减少学术不端的行为,树立学术诚信价值观。
学术评价;异化;编辑工作;冲击;应对
学术评价标准是学术研究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决定着学术研究的态度、模式和结果。现行学术评价制度最大特点就是“重量轻质”,片面地以课题和著作的多少、论文发表的期刊是否核心期刊来评价学者的能力。很多科研单位和高校都以“红头文件”明确规定不同职称的学者或老师必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若干研究成果(即论文或者论著),完成或超额者有丰厚的物质奖励,完不成的扣发薪酬,可谓奖惩分明。定量评价虽然使管理简便快捷,但是这种评价机制是以成果数量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且直接与薪酬奖励挂钩,容易导致片面追求成果数量而忽视文章的学术创新性、前瞻性和原创性。在短期量化考核的压力下,一些学者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保住自己的职位、薪酬,短时期内发表了大量应景式的论文,致使国内“论文GDP”呈现出海量增长的趋势,但真正的佳作原创并不多。学术平台的商业化、功利化倾向,导致大量低水平的稿件蜂拥而至,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学术资源,非学术性因素也给学报编辑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挑战,使编辑们身心疲惫,甚至出现职业倦怠。
一、学术评价体系异化背景下学报编辑的生态审视
(一)学术论文沦为“经济作物”,挤占了有限的出版资源,浪费了编辑的宝贵时间
大量人情稿、关系稿、低水平的稿件,通过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渠道,转到编辑的手中。而学报编辑的工作职责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质疑、求证、判断贯穿于整个审稿、编辑加工过程。面对大量的应对毕业要求、应对职称评审、应对科研任务、应对课题结项的应景之作,编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若刊发这类文章,实在有违编辑的职业道德,若是不发,好像又显得不近人情,得罪人。这些大量的平庸之作,有的选题毫无新意可言,有的论证不严谨、不扣题,有的结构不合理,有的有明显的逻辑错误,退修的资格都达不到更不用说发表了。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泡沫文”挤占了宝贵的学术空间,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为了挤出页码,有时候编辑不得不删改优秀的自发来稿,甚至造成文章内容脱节和不必要的学术纷争,这也是每位有良知的编辑最为痛心的事。
(二)作者为提高发稿率或实现利益最大化,一稿多投甚至突然要求撤稿,使编辑工作陷入被动
相信许多学报编辑同仁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突然有一天,无意中在中国知网上看到自己耗费心力编辑加工后刊发的一篇文章,竟然在别的学术期刊上重复发表,且发表时间不相上下。有时候经过严格的三审后的文章,有的经编辑认真审读后提出严谨的修改意见并最终定稿,正在进行编辑加工,有时甚至将要发胶片付印,作者却突然打电话要求撤稿,理由是作品不成熟需要继续修改,或者干脆明确告知该文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希望编辑老师谅解海涵。这一切给学报编辑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和困扰,使编辑身心疲惫,精力耗费,挫折感倍增。
(三)应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加重了编辑的审稿工作量,耗费了编辑有限的精力
现在大部分学术期刊,为了应对学术不端行为,引入了学术不端的检测软件,目前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都是以文字复制比作为比对判断的依据。由于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数据库比对源录入的相对有限性,对数据库以外的海量学术信息的无能为力,再加上各学术团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及惩处力度不断加大,抄袭行为愈加隐秘复杂,出现了多源性文本型抄袭、研究结果型抄袭、思路和数据型抄袭。这三类抄袭因其隐匿性、复杂性、专业性很强,很难被识别。因此,只依靠机械的检测系统是远远不够的,编辑的审稿能力和审稿经验受到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加重了审稿工作量,耗费了编辑有限的精力。
(四)异化的学术生态环境导致编辑和作者关系的异化
学报编辑和作者关系的异化具体表现为对学术论文作者的选择倾向,对有一定名气的作者来搞一概不拒,即使只是一篇普通的会议发言稿也照发,对于来自重点院校或科研机构、高学历、高职称的作者青睐有加。不再单纯地以学术为中心,以学术质量为唯一取稿标准,而是以“势”取文,以“名”取文,对于普通院校、年轻或职称较低的作者的论文的评审标准严苛或者不予重视。与此同时深为学人诟病的是大量的低水平的人情稿、关系稿却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几乎每一期学报上。这一切严重违背了学报的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等基本学术原则,对年轻作者的发现、培养、扶持就更谈不上了。这无疑会导致学报公信力的降低,并最终影响学报的生存和发展。
当下异化的学术评价体系使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单纯的学术博弈,因失序和失信而导致极度扭曲,两败俱伤。学术期刊分级严酷、全民搞“科研”、恶意收取版面费,编辑以“势”取稿,作者一稿多投或突然撤稿,学术中介以及乱署名现象都属于二者关系异化的表现。
二、以学术为核心,营造相对公平、公正的学术平台
(一)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性,坚持学报的学术引领功能
学报的学术引领功能是学报生存发展的动因、前提和价值基础。编辑对大量来搞进行耐心细致的筛选和鉴别,对稿件做出准确客观的把握,给作者提供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学术平台,提升、启发人们的创新思维,提出新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者厘清复杂的关系……所有这些都需要以专业独到的学术视野、明确的概念、充分的论证、严密的逻辑、详实的材料及清晰的表达显示出来。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变革、反思的时代,新的现实和新的开拓前景要求学者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密切跟踪生动的变革过程。因此,学报编辑审稿时要着重关注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对于现实社会生活和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入挖掘其深刻内涵,追踪关注其深远前景。
编辑是学报工作运作的主体,学报的学术品味和学术引领功能取决于编辑的价值取向和学术造诣,体现为编辑主体性的发挥,即编辑在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稿件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选题的策划要求编辑对相关学科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向和前沿动态,从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热点、焦点问题。编辑组稿主体性的发挥要求编辑充分了解相关专题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对相关作者的研究兴趣和写作能力的充分熟悉。编辑审稿主体性的发挥受编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制约,是编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具体运用和全面展示。而编辑加工整理主体性的发挥体现了编辑的基本功。编辑的学术积淀、学术视野、学术研究能力决定着编辑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也决定着学报学术引领功能能否真正实现。
(二)防止学报编辑权力的僭越和缺失
学术期刊编辑的权力的发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编辑的审稿权即裁决权,二是编辑的修改权。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均注有责编的名字,编辑也许不能和作者分享学术论文成功的荣誉,但失败的责任往往要首先承担。编辑的拥有权力和承担责任如鸟之双翼,缺失任何一翼,都会导致学术平台的失衡。在当前异化的科研评价环境下,任何一本学术期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权利、人情、金钱等因素的影响,办刊者既要努力维护学术期刊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处理好各种外部关系,实在是不容易。
编辑权力的僭越和缺失常常是相伴发生的,既涉及编辑对文稿的判断和处理,也涉及编辑与作者关系的处理。编辑错失良稿、判差为良以及在编校过程中错改或者漏改是为编辑权力缺失的表现。有的编辑不懂学术,擅自修改了作者原有的正确表述甚至观点,实为编辑权力的僭越。有时候编辑面对强势的学界大腕颐指气使,为避免惹麻烦无条件地顺从作者,这时的编辑是处于无奈状态的。随着学术不断朝着纵深发展,编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才能从容处理各种稿件,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三)重构编辑与作者的良性互动关系
作者的文章,包含着作者付出的宝贵时间、辛勤的脑力劳动和情感期待,编辑收到作者的投稿后,对质量达不到发表要求的稿件,或者稿件体例类型与本刊发表宗旨不符,要及时中肯地反馈给作者。对于选题新颖、见解独到、论述深刻的文章,要告知作者文章已进入初审中,三审周期内要及时联系作者,告知审稿进程,免得作者焦虑或者误解。需要退给作者修改的稿件,编辑需要结合专家的审稿意见,重新组织、斟酌语言,尽力提出中肯、详细且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需要退稿的,要客观中肯地指出其不足之处,避免因生硬的语言、冷漠的态度伤害作者的自尊心,打击作者的积极性[2]。尤其是对一些初次投稿的青年作者,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术道路和价值观,当慎之又慎。而且青年学者由于承载着学术研究的未来和希望,是未来相关领域潜在的学术生力军,学报编辑更要关注、支持他们。定期举办青年学者研讨会、座谈会,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动态,激发、引导他们创作出优秀的学术成果。拉近学报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相互理解,相互体谅,使作者拥有编辑的思维意识,编辑拥有作者的思维意识,构建良性互动、双赢的合作关系。
“学术期刊与投稿人之间是N次的来回博弈,突破博弈过程中的囚徒悖论,就可以尽量避免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最终因彼此信任而达成共赢。”[3]学报编辑对来稿应采用严格的同行匿名审稿制度,坚持以质取文的原则,不向作者收取版面费,不收人情关系搞,不与中介合污,坚持学术道德自律,重构与作者的互尊、互信、互动关系。
(四)道德提醒减少学术不端的行为,树立学术诚信价值观
“曾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道德提醒对减少学术不端行为切实有效。学术诚信需要人们共同维护,制定共同遵守的荣誉准则使学人有统一的价值观,对学术诚信形成共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荣誉准则有助于文化转变,让人们真正重视学术诚信和个人诚信问题。”[4]定期在学报的稿约或声明中刊出学术道德提醒,要求投稿的学生、学者郑重承诺其稿件的学术诚信,形成一定的学术道德压力和制约,即使在短期内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足可以发挥道德提醒的作用,并增强学人的学术自觉、学术自律、学术自信。
三、结语
学术期刊编辑与学者是学术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辑除了与学者具有共同的学术信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外,还要成为维护学术研究和成果传播所遵守的学术规范的中流砥柱。通过把握学术研究动向,捕捉到学术研究中的热点、焦点,进行选题策划引领相关的学术研究,以此推动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并规范论文的语言表述、调整思路使其更为严谨、规范文献著录,尽可能地使研究成果完美地呈献给读者,做好学术的成果研究的引领人。当前由于学术界自身制度和法律约束的缺失,不良的学术生态下的学术浮躁、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异化等极大地冲击着编辑的日常工作,挑战着编辑的学术良知和底线。学报编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品味和学术鉴赏力,坚守学术良知和学术道德底线,坚持“以稿说事”的选稿原则,将选稿标准严格地建立在学术研究的高度,才能以自身微薄之力,筑起一道学术正气之墙。
[1]王艳慧.学术引领与编辑主体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26.
[2]廖铭德.论高校学报编辑的人文关怀[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3]邓斌,彭卫民. 坚守学术底线,建立正和博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18.
[4]杨敏,编译. 道德提醒能否减少学术不端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16.
[责任编辑:杨金玉]
2016-09-10
张天景(1972— ),河南省镇平县人,副编审,研究方向为编辑学。
G232
A
1002-6320(2016)06-0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