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问题及策略
2016-02-04雷雨泰
雷 雨 泰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南阳 473000)
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问题及策略
雷 雨 泰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南阳 473000)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问题
(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注重民族性的审视
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价值观的传播,一种是为获取文化产业化商业利益的传播。在文化超越地域和民族区域的限制走出国门的时候,对文化冲突和融合过程中民族性的审视就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内容上,显然离不开民族精神的传播,在形式上,又必须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传播,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富有亲切感的文化元素和符号,使更多的外国人透过文化形式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属性和民族精神。
不同的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都需要一个认同和接受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异质文化之间的认知问题,而是对文化的身份属性的接纳和理解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认同和满足接受者的需要,这种文化就必须先要确定自己的特征,然后才能够使得他人来辨识这种特征,进而通过特征的认同来实现文化的认同。而这种特征,在形式上,固然可以有着各种各样的特点,但在本质上,却必须是文化本身蕴含基本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取向。
我国传统文化既然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也就必然要融合进中华民族总体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在对外传播中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就带有这种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取向。因此,对于传播过程中所谓的认同和接受,归根结底必须是这种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这种传播,当然也只能归根结底是这种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播。
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还必须注意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的这一属性。文化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和文明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要纯粹地传播“传统”的东西,更不是说越传统越好。如果只是一味地坚守我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形式,而对当前文化发展的诸多新元素采取充耳不闻的态度的话,传统文化也就必然因缺少生机而逐渐被历史所淘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也是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流、创新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创新的过程。当前面对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进程,面对文化传播新媒介以及文化理念的众多新要求,我国传统文化更要有机地融合各种积极因素,从而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二)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注重意识形态的把握
文化是具有国界的,如何在异质文化环境中把握受众的心理接受问题是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问题。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首先要把握介入机制。不同的地域文化包含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民族精神的反映,当然也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在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我国的意识形态也在逐渐融入对方的文化之中,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传播。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并不是文化霸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恰恰印证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是获得文化认同和文化信任,是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所服务的。同时,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意识形态性也不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再现,它是将意识形态性有机地融合在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之中。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不再被看作是意识形态奴役或者强化的要素,而成为民族文化体现出的精髓的展现形式。
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要把握退出机制,也就是说这种意识形态不能直接、生硬地附带于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更多的是依赖于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的吸引。如果只是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工具,这种纯粹工具化的文化传播就往往会失去生命力,就容易受到接受者的抵制。我国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积极借鉴这一机制,合理地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核,根据传播的实际需要把握好相应的意识形态退出机制。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一)创新传播理念,升华传统文化内涵
当今世界,对外文化传播除了传播途径和媒介发生变化之外,传播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传统文化因为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文化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文化传播理念的创新必须是基于民族风格和文化魅力自身因素的创新,是深入挖掘和升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进行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理念创新,一方面,固然是要改变约定俗成的理念,要对文化新质和文化异质采取大胆创新的态度。在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到国外群体的鲜活的生活过程当中,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国外当地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还必须在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同时注意面对外来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冲击。必须注意的是我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本国文化土壤当中产生的,受制于地域、民族、历史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传播的因素,如果坚持因循守旧,我国传统文化不仅很难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获得优势,而且也很难对国内大众形成真正的吸引力。在面对我国传统文化时,我们不仅要看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弱点、缺陷和不足,也要对国外的其他文化的积极因素加以借鉴和吸收,使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丰富传播形式,实现传播媒介多样化
传统文化对外传播需充分利用一切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不同类型的文化传播媒介可以对文化认同和文化经验的衰亡或者繁荣产生不同的影响。地方的、种族的和比较私人性的文化传播媒介有助于维持持久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主权,而国际性的文化传播内容对表面的、短期的文化现象,诸如大众时尚、风格和趣味产生影响。”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保持文化传统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群众对“中国风”痴迷的原因。因为传统文化要素包含的情感特色和形式特色,既能够满足不同种群人们的情感需要和文化期待心理,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文化好奇和文化渴望心理。
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如果忽略了传播能力的提高,忽略了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那就必然会失去相应的传播机会。当今世界,文化的传播具有丰富的媒介形式,这和传统的以人为媒介的传播模式有了明显的不同。这些新媒体当中,自媒体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从3G到4G,从数码相机到高尖端的自拍设备的出现,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必须正视这些新媒体因素,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形式。
(三)整合传播资源,建设一流国际媒体
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除了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革新,有效地推进现有传播资源的整合外,迅速形成规模优势、传播优势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对于我国目前的传播资源来说,从中央到地方,从个人到整体,不能说不丰富。但是,由于这些资源缺乏相应的整合,没有能够使得这些资源统一地实施对外文化传播的任务,因而,其整体的传播能力自然也就显得不足。唯其如此,为了进一步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媒体建设,实现传播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方面规范各个媒体内部的内容选择、传播体系、传播技术和传播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还要把各种传播方式、各种传播媒介联系在一起来统筹传播内容的开展和运作,实现各种传播手段的融合发展和整体性应用,根据传播媒介的特点使之承担起相应的文化传播任务,形成文化传播的组合拳。
同时,还要积极释放文化正能量,尤其是网络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