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

2016-02-04

南都学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松江城镇化城乡

郭 玮

(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上海 松江 201620)

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

郭 玮

(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上海 松江 201620)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围绕“新”字下功夫、显成效,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应顺应规律、顺应时代、顺应民意,核心与方向是以人为本,以“四化同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遵循开放流动协同思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

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这些论述为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确定了体制机制建设框架。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上海市松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时期,也是松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基本建成现代化新松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松江区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这一发展主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

(一)区域位置及重要性

松江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太湖流域碟形洼地底部,为长江三角洲平原。东与闵行区、奉贤区为邻,南、西南与金山区交界,西、北与青浦区接壤。东北距上海市中心约40公里。区域总面积604平方公里。是上海连接浙江和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门户,既是上海对外辐射的窗口又是南方各省进入上海的桥头堡。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15年,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5.36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69亿元,比上年下降2.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7.63亿元,增长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9.04亿元,增长8.3%。财税收入平稳增长。201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36.68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11亿元,增长8.0%。全年实现税收收入317.78亿元,比上年增长0.4%。松江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额在市郊排名中,出口产品总额排在第一位,工业总产值排在第二位,年末银行存款余额排在第三位。家庭农场已成为松江区经济发展特色。2015年末,家庭农场发展至1119户,经营面积14.06万亩,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92.5%,其中机农一体504户,种养结合79户,机农一体和种养结合比例达52.1%,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二、上海市松江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松江正处于产业转型的突破期、城市功能的提升期、社会治理的创新期、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期、生态建设的巩固期。城市发展主旋律逐步从框架式、规模化向品牌化、内涵式发展转移,全面打造特色化松江新城品牌,并依托城市发展效应统领新型城镇化全面发展。较好的产业基础、较大的发展空间、优美的城市环境、厚实的人文禀赋、走在上海郊区前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新城效应”日益凸显

新城建设有序推进。松江新城完成规划修编,新城面积由60 km2调整为160 km2(含东西两侧40 km2产业园区),为促进产城融合,推动新城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一期功能显现。广富林遗址公园建设风貌展现。老城改造取得突破,进一步加快老城改造实施意见逐步得到落实,4279户居民签订解困安置协议,交付新居3700套,修缮3万户220万m2老旧住宅。仓城历史风貌区改造初见成效,老城最大的休闲公园思鲈园竣工开放。府城云间路改造全面实施。大型居住社区泗泾洞泾基地、佘山北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加快建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轨道交通9号线南延工程和轨道交通22号线工程建成通车,站点及配套工程同步建设。现代有轨电车T1、T2示范线启动建设。沪昆铁路松江城区段南延、沪昆高速公路松江城区段抬升、嘉松路南延等重大工程列入市级投资项目计划。完成松卫公路延伸、北松公路改造等一批道路建设,黄浦江辰塔路大桥建成通车。新建110kV、35kV等各类变电站17座。关闭9个街镇14座小水厂,供水集约化建设全面完成。符合接装条件的老城居民区天然气改造全部完成。新建移动通信基站225个,基本实现新城区域4G网络全覆盖。城镇百兆家庭宽带覆盖率达到100%。

(二)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小昆山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成为上海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安置房建设全面铺开,一期、二期安置房交付使用,完成千余户动搬迁户安置工作。卫生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拆旧区民宅搬迁工作基本完成,企业清拆工作有序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田、河道、村庄等农村绿化建设,推动种养结合,减少环境污染,“田成方、林成行、渠成网、路通畅”的美丽乡村初具形态。泖港镇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镇。镇村文化体育、为老服务及商业服务等公共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松江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并被写入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进行推广。2015年,全区家庭农场发展至1119户,经营面积占全区粮田面积的92.5%,机农一体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总比例达到52.1%,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松江粮食生产持续丰收。创建14家蔬菜标准园。外来不规范养殖业基本清理完毕。不断完善以农机、烘干为核心的农业服务体系,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加强农业品牌和质量体系建设。有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

(三)新市镇建设不断强化,逐步构建“一城三片”空间布局

以构建更加和谐的城乡关系为抓手,实施区域“山河重整”战略,明确城乡发展功能定位,体现城市发展统筹农村发展、农村发展支持城市发展、城市功能引领农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新格局,城乡关系进一步融洽,城乡面貌进一步协调,城乡功能进一步互补,城市面貌和农村面貌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有机统一。推进新市镇建设。实现居住集中、产业集中、建设形态集中上的高度融合,形成示范引领效应,为全区提供经验。探索纯农地区“生态迷你小镇”发展之路,努力成为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工作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结合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区位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逐步构建“一城三片”的空间布局。一城即松江新城,包括两翼产业园区。作为松江的产城融合实践区,主要是以松江新城为核心,依托东西两翼产业区,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产城融合,发展城市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城市创新发展。东北片区包括九亭、泗泾、新桥、洞泾镇和九里亭街道。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增加绿色生态空间,适当控制居住功能,强化区域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西北片区包括佘山、小昆山镇。重点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强化自然和历史风貌保护,拓展休闲度假功能,彰显人文底蕴,提升城市魅力。浦南片区包括叶榭、泖港、新浜、石湖荡镇。作为松江生态保护区和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风貌,统筹城乡发展。

(四)以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2015年底,松江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成为松江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2016年,综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试点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领域、全方位、均衡化、高水平覆盖,补齐社会发展短板,增强人民获得感,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农村更像农村、城市更像城市,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试点建设以科创、人文、生态为三大维度,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建设“远看青山绿水,近看人文天地”的美好家园。科创是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科创松江,是服务服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服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通过科创驱动,实现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实现松江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实现松江经济发展速度迈向中高速。文化是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的本质动力。着眼松江作为“上海之根”的历史文化基因,发掘和传承光大“根文化”。着眼人文精神提升和城市文化兴市,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中探索松江品质。注重人的现代化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松江、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旅游、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生态科技人文的和谐布局。

根据阶段性特征和实际情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试点提出30项重点任务。如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建成;全面加快以城市更新为内涵的老城综合改造;合理配置养老、医疗、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增加城区绿化、公共厕所等设施;中央财政新浜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全面完成;小昆山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全面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泗泾下塘历史风貌保护完成一期目标;打造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郊野公园、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态农业,形成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多条旅游观光线;实施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电力建设和保障;公共服务配置基本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南北差距明显缩小;全面建成城乡均衡、统筹反哺机制等。

三、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传统城镇化内容的基础上,理应围绕“新”字下功夫,出实招、显成效,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观点引领规划、体制、机制创新。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顺应规律、顺应时代、顺应民意

顺应规律是城镇化的推进路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节奏和力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好政府作用,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建设。顺应时代是继承、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理顺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运用大智慧和大手笔,推进工业文明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更远的眼光、更敏锐的嗅觉、更前卫的理念应对经济发展新问题、新矛盾,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宏伟蓝图,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顺应民意是充分考虑广大老百姓对新型城镇化的意愿与诉求,使老百姓老有所养、少有所教、青壮安居乐业,应对好如何让老年农民和少数乐于接受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老百姓,仍可保留从事农业劳动的基本场所和环境,应对好对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教育需求的渴望,推动青壮年的就业与创业。作为上海市郊成熟度最高的新城,在新型城镇化诸多改革领域中如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应走在全市前列,试点建设应始终围绕以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为目标定位,统筹城市和产业融合、浦南和浦北、新城和老城、城区和松江大学城联动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城镇建设和管理、经济发展和底线思维、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之间的关系,努力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与方向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首要问题,强调人的主体性发展,从“物的城镇化”走向“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和社会权益等全方位进入现代文明体系的过程。围绕人的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不以牺牲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并结合地域特色与城镇化发展需求,决策依照实情,谋划要出实招,推进讲求实效,群众得到实惠。松江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定位为在郊区形成功能相对独立完整的多中心功能体系,使新城中心达到市副中心的功能水平,具备承载文化和科技创新等全球城市部分核心功能,具有对于近沪地区城镇的服务和辐射能力。建设科创松江,既要主动积极服务服从国家科创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服务服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又要积极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实现由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建设人文松江,既要延续城市历史的发展文脉,塑造松江精神,又要注重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生态松江,应着眼于生态宜居与生态发展,围绕城镇化阶段性特征,补齐短板、明确差距、精准发力,重点解决广大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城市更具活力。

(三)以“四化同步”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发展,是一个整体系统。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彻底改变过去在城乡规划、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等存在的重城市、轻乡村的传统格局,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凝聚要素的磁力场,构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一体化产业体系,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试点建设应立足于三个基点,即基于全球城市近郊区的新型城镇化、基于松江迈向后工业化时期的新型城镇化、基于松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打破城乡分割分治的二元结构,统筹安排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平台,通过规划引领,使大中城市、新市镇和美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通过完善城镇规划、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等,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结构调整,促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优势产业向农村转移、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完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快城乡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四)遵循开放流动协同思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

传统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环境、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城市与凋敝乡村并存,形成城市建设像欧洲、农村发展像非洲的畸形局面。新型城镇化则要求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城镇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开发的协同性,产业结构发展布局和人口素质条件的协调性;推动由优先发展大城市向大中小城市并重、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道路转变。新市镇既有农村接受城市辐射的桥梁功能,又具有促进农民就地产业转型、就业转移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综合试点建设不能就试点而谈试点,需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大战略全局,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周边地区的产业协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松江区小昆山镇小城镇试点建设,也应立足上海与松江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总体布局,谋划小城镇的功能定位,由于毗邻松江新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小城镇试点建设应与松江综合试点建设联动,在产业导入、生活配套上主动衔接,实现城区人口有选择的转移到小城镇生活。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好城乡一体化难题,立足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地区公共设施滞后的现状,既要让农民通过城镇化实现市民化,也要保持相对稳定的自然村落数量,让有特色的自然村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基础支撑,逐步形成新型城镇化立体式、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2]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1-18.

[3]李程骅.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J].求是,2012(14):35-37.

[4]李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住房保障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6(1):86-92.

[责任编辑:杨金玉]

2016-08-20

郭 玮(1983— ),男,河北省蔚县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基层党建与农村经济理论。

F303

A

1002-6320(2016)06-0112-04

猜你喜欢

松江城镇化城乡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城乡涌动创业潮
家乡的城镇化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骑马到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