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藏”为“养”
——加强档案环境建设的思考

2016-02-04郭胜溶

云南档案 2016年1期
关键词:环境建设

■郭胜溶

变“藏”为“养”
——加强档案环境建设的思考

■郭胜溶

本文通过对档案环境从认识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档案如何变“藏”为“养”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研究。

档案环境环境建设“藏”与“养”

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其活动的性质、形式、方式方法、过程等,无不受这一时空条件的限制和规定。[1]纵观我国档案史不难发现,在呈现丰富档案史料的同时,环境构建成为前人关注的重点。发展到现代,学界对于档案环境建设的研究却很少。单一面的论述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综合考量并带有前瞻性的思考才有所功效。

一、对档案环境的认识

1.对环境的认识

环境是一切有机体生存发展的必备因素。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环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有大气、水、植物等物质因素,也有观念、制度等非物质因素。可见,环境是一个外生与内生性相结合的概念。相较于主体的本质作用而言,环境不具有决定性,但有仅次于主体的客体主导性作用。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除主体内生决定作用外,环境的作用应是第二位的。

2.对档案环境的界定

前人对档案工作中一些单一化环境做过相关讨论,但对于什么是档案环境却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档案环境是对档案存续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界事物。”这样定义档案环境合理原因有二。

其一,原始记录性使人们为备查而保存档案。在特定的时间为人所用,就要注重档案的保护。保护又有对档案自身的保护和对档案所处环境的保护。档案自身保护多偏重技术层面,而档案环境保护则偏向于存续发展的潜在体现。相对于技术可视化而言,存续发展的潜在体现更应受到重视。这是将档案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看待,是不固态化而动态线性发展的思维观念,因此用存续发展定义档案环境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其二,一切外界事物,这就说明档案环境不只局限于档案室、档案馆的空间环境,而是可对档案存续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界事物,比如地理、政治、人文、经济等都可以作为档案环境的考量因素。这样定义档案环境不囿于旧有观念的束缚且较为全面。

二、档案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人的素养有待提高

素养的培育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的学习实际能力和修养的过程[2],它包括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这里所说的档案人不仅包括档案工作者,也包括档案利用者。由于档案人素养程度不一,利用时就会对档案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如有些档案利用者只知利用不知保护,在实际利用档案时损页缺角情况时有发生;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专业成分复杂,对档案没有一个系统认识。其次档案工作者年复一年重复单调而呆板的工作,自然就容易产生“一张档案桌,十年冷板凳”的感受。[3]工作懈怠情绪导致一些珍贵档案长期得不到合理保护,产生霉变、虫害。对档案存续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2.生态空间保护分布不对称

对我国档案机构的比较分析发现,受历史、政治因素影响,北方档案机构生态空间建设普遍较为完善,对档案保存与价值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而西南地区,由于受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影响,档案生态空间保护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在对云南、四川等地档案机构的走访中发现,由于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常年降雨量充沛使空气中水分强度加大,加之近年来一些工业污染产生大量SO2,与降雨水合作用迅速生成亚硫酸,能使档案制成材料酸度增加,发生酸性水解反应,使其机械强度下降。[4]又由于这些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受地理环境影响,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潮湿气候使木头出现腐蚀、断裂等情况。民族分布不一使档案散存情况严重,受本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影响,很多人不愿将自己本民族的东西交于国家统一管理,而自身又没有相应的保护技术和保护措施,同时受空间局限导致大量少数民族档案面临灭绝的危险。

3.社会环境体系不健全

(1)政策难执行

档案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上层建筑的观点必然体现在档案之中,往往带有明显的倾向性[5]。我国对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层级过多导致中央精神在一些偏远档案机构很难得到贯彻与执行,这不但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而且对地区档案的保护发展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2)经济不均匀

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和根本,一切社会活动都要受其影响和制约[6]。我国基本经济格局呈现出东南部发达,中西部欠发达的现状。档案事业建设也在这种经济大趋势下呈现不均匀的发展态势。殊不知,中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档案资料,对丰富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历史记忆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应成为我们今后关注的重点。

(3)专业人才欠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档案文献遗产。受语言影响对一些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熟悉本民族语言的人欠缺专业教育培养,造成对少数民族档案研究出现懂语言不懂专业知识,懂专业知识不懂语言的无交叉状态。

而对于一些非少数民族地区档案机构而言,静态化的保存产生机械式的重复运动,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导致档案处于一种有物理空间的“无保”状态。如何将无生机的档案变成有呼吸的文明应当成为档案工作人员、档案机构思考的问题。

4.安全保障有风险

信息化时代使得网络更加便捷、高效地为人们服务。档案的管理也逐渐由传统的馆内保存变为电子保存,形成电子档案。这样不仅节省了档案人员整理档案的工序,而且可以实现与用户的空间对接。但是,电子档案所处的环境也有不足之处,这种风险较传统环境更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网络环境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虚拟环境,可控性与真实性难以衡量。内外因素导致产生的信息失控是电子档案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例如电子档案在传输、存储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存在信息干扰、窃取、病毒入侵等不安全因素。电子档案归档不同于传统纸质档案,文件来源可能分散在各地,若网络受损,对电子档案的损失难以估量。特别对于一些珍贵的档案文献资料或少数民族的电子影像资料,一旦失去便无法复制。如何构建安全、纯净的电子档案环境,确保其具备随时提供信息的可资利用状态,是档案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5.法律尚不完善

法律作为一种准绳与衡量标准,是我们从事各项社会活动的有力保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1987年9月5日通过公布施行至今已26个年头,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新兴载体档案的出现,对原有法律提出了挑战。由于我国《档案法》对网络环境建设方面的规定有很多需完善的地方,黑客通过木马病毒植入对一些珍贵档案文献资料进行窃取,使电子档案处于一种“透明”状态。

三、加强档案环境建设,让档案变“藏”为“养”

世界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变化着的有机体”。借此笔者认为“档案是一种有呼吸的文明”,不应将档案作为故纸堆,机械的归档变成僵化的“标本”。要变被动为主动,转变观念,“藏”只是对客体事物做归拢性的整理存放,而“养”则是把档案看做一个有机体来对待,“活化”档案进而更好的展现人类文明。从“养”的角度来看,加强档案环境建设的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1.健全法制,构建良好法律环境

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档案法》中不适宜的内容进行删减与修正,对新兴档案环境或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法律漏洞进行补缺完善,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其次档案部门平时要开展宣传活动,对普通民众进行普法教育,从法律的高度提升档案部门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第三,档案部门内部不仅要组织员工进行《档案法》的深入学习与思想教育,也要制定规章条例,约束档案工作人员与档案利用者的一些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净化档案利用环境。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档,在和谐法律环境的保障机制下对档案进行合理利用与价值开发。

2.转变态度,加强社会环境建设

社会是一个拥有很强包容性的大环境,面对档案所处社会环境现状。应从以下三点加强建设与完善。

其一,政治环境在社会环境中起导向性作用。要精简机构,强化管理,建立执行保障机制,做到责任到点、责任到人。使精神贯彻得下去,意见征集得上来。此外,国家要加强对档案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对档案用思想来“养”。

其二,一切事物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根基的稳健程度决定事物发展的好坏,在此要形成国家与地方财政“双轨支援”,对档案部门的工作予以经济支持,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档案工作。同时制定相应监管制度,杜绝资金滥用与腐败滋生,使档案工作者摆脱后顾之忧,对档案用资金来“养”。

其三,人才是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档案部门来说同样重要。在人才建设方面,应从两点来加强。(1)积极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扩大队伍,逐步提升档案工作者专业能力,向年轻化、知识化、系统化转变。(2)对已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来说,档案部门要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加强素养摆正态度,对档案用人才来“养”。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要使档案所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与加强,需各方面的努力与配合,社会环境建设是最难把握也最容易忽视的,只有将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点,才能在总体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3.引进技术人才,确保生态空间存续发展

对于生态与空间环境建设而言,不仅需要本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专业知识,从学科交叉共建的角度对档案存续发展进行保护与抢救。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依当地情况对档案做相应处理。例如,可以在档案保管机构周围种植一些对大气污染较为敏感的警戒植物和对某种有害气体抗性最强的自净植物[7]。以便工作人员对档案做出及时、有效的防范。对一些气候湿润的地区,为防止档案产生霉变要做除湿处理,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保持室内温度均衡,特别是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档案更要注意;定期检查,做好防虫害处理,保证档案的整洁干净;对未进入档案室或档案馆的潜在档案进行室外保护。

在空间环境建设上,对档案保管机构的建筑进行定期加固;建立交叉保管机制,将档案资料备份存于其他档案机构,以防由于自然或人为灾害导致档案损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管档案,要加强沟通,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备份或给予一定资金补偿进行集中保存。

4.净化网络环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对于网络环境建设而言,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1)加强政府监管,国家要加强对网络侵权的立法工作,将虚拟的网络环境置于法律的监管之下,使网络侵权有法可依。(2)加强技术监管,设置网络防火墙、加密技术、身份认证等对其进行技术保护,通过对档案在网络空间环境下安装“防盗门”的形式进行保障。

从“藏”到“养”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如何全面构建档案环境,仍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只有把档案环境建设好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让我们的文明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1]丁海斌.档案工作空间论[J].档案学研究,2011(2):15-19.

[2]孙军颖.档案信息化中对档案工作者的素养要求[J].黑龙江史志,2015(4):53.

[3]牛新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健康的档案环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7(6):105-107.

[4][7]尹慧道.档案环境的绿色警戒植物和净化植物[J].山西档案,1994(10):30-31.

[5][6]曾海庚.试论档案环境的形成因素[J].四川档案,1999(1):9-10.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环境建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