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兴军,要在得人
2016-02-04本刊编辑部
强军兴军,要在得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强军兴军,要在得人。习近平曾强调,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征兵难,人才难留
眼下,2016年全国征兵网上登记报名已经开始,比去年提前了两个月。
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的征兵形势总体回暖,但仍不容乐观,“征兵难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军改的大背景下,征收高素质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
“在毕业前一年入伍的孩子,当了一年兵之后还要回校参加毕业考试,考试通过可以直接毕业。但是许多孩子要执行任务就错过了。”兰州市城关区人武部原部长刘连昌举例说,“另外就是,等这些大学在校生服完兵役回来继续读书,就比同龄人落后了。”
据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动员系后备力量建设教研室主任黄相亮介绍,2015年,虽然全国大学生征集数量比例明显提高,但仍不到40%,且大学生“含金量”较低,多为大专、高职和大学新生。刘连昌所在地区“真正一本院校的兵员占比不到6%”。
然而,“征进来”只是第一步,“留得住”也非常重要。数据显示,以上海杨浦区为例,2011年,237名大学生入伍,义务兵服役期满后,留在部队发展的仅有10人,占4.2%;2012年,276名大学生入伍,留在部队发展仅有8人,占2.8%。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部长盛斌表示,要采取综合性的配套政策制度机制来解决征兵难问题,“要配套鼓励这些高素质青年在部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比如说增大大学生士兵在部队服役期间转干入学的比例,吸引这些有志青年到部队来发展。”
如果说政策规定是破解征兵难的“硬手段”,那么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则是“软手段”。
“现在的孩子甚至不了解我们国家有多长的边防线、海防线,周边安全状况如何。”全国人大代表刘连昌忧心忡忡地说,日本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国土面积有限、资源匮乏、生存存在危机,所以具备非常强的忧患意识,“我们的不少孩子连最基本的国防知识都没有,何谈忧患意识?”
以创新为驱动改革培养模式
实际上,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曾让国内高校的教育者们揪心。
全国人大代表罗长坤认为,军校目前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能力培养,一个是完善体制。他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基本上属于老师讲知识,学生学知识、背知识、考知识、忘知识,并没有体现出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特别是本科阶段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能力,是四种核心能力: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以后,还剩在脑子里的东西,那才是教育真正带给学生、影响他一生的东西。”
罗长坤说:“我一直认为教学应该达到三种目的: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传授知识做得最好。老师在课堂上不停地灌输知识,学生则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但事实上,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尤其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不断有新知识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教要学的不是具体的哪个知识点,而是应该学习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了这种学习能力,那你以后学习什么都能很快上手。你有了这种能力,自然也能应对大家提到的自己所学和部队实际需要脱节怎么办的问题。”
另外,他还提到体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多年来,他一直在强烈呼吁尊重各专业人才培养成长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新形势下,聚焦打仗,面向部队实际需要,军校要主动变革,从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建设上更贴近实战的需要。
谈到个人专业不对口,一身本事无处用这个问题,罗长坤说,这其中涉及分配制度的问题,也涉及人才使用机制的问题。但是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解决自身认识的问题。“我们培养的大多数是本科学员,4年军校学习只是给大家打下了一个基础,让大家拥有思考、创造的能力。本科阶段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想明白,未来你要做什么,你要做成什么,你该怎么做?”
以质量为核心打造人才方阵
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人才质量的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关键看是否符合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南京政治学院原院长蒋乾麟表达了对军事人才培养的理解。他说,强军目标为我军院校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人才培养必须与部队对接、向实战靠拢、为战斗力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围绕实战,育人要着眼打赢。”为此,蒋乾麟建议,军事院校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设计,都要多向打胜仗要求看齐,多与战斗力建设对表。
装备学院原副院长刘建同样积极呼吁实现教学内容与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对接。他建议抓好核心课程和教学想定建设,跟踪吸纳部队建设、战备训练、装备发展和科研攻关的最新成果,建立完善院校与部队人才交流、联教联训联考等制度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院子里是跑不出千里马的。”刘建说,军校教育可以结合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设需要,尝试走开放式融合培养的路子,加强与作战部队、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摸索具体化、点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和效能。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随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展开,加快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被越发急迫地提上日程。火箭军指挥学院教授张金成说,军队院校应该紧紧抓住机会,助力搞好军事理论体系建构,从根本上为提升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军队代表委员表示,只要坚持用战斗力标准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坚持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实战化训练缺什么就研究什么,就一定能锻造出堪当强军兴军重任的新型军事人才方阵。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还强调要保留人才。因为现在军队科研院所四、五十岁的都是一些比较优秀的一线教授、专家,现在正是主力、是骨干,很多人都是学科带头人或者领军人才,有的还是一个大团队的骨干力量,要是流失的话,对部队长远建设是损失。应该要保留好这些人才,为改革强军发挥更好的作用。
何友还结合自己长期教学实践和科研团队建设的经验,建议国家应推进军地院校交叉培养人才。他说在人才培养中,他发现此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出来的国防人才,很快又流失回到地方,没能持续为部队做贡献。而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又不具备军校学员的军人素质。他举例说西方一些国家的国家领导人,有很多都出自军事院校。所以他建议军事院校可以招一批不入伍的大学生。可在军队院校读本科、硕士和博士,依托军事教育培养一批懂军事、关心国防的优秀人才回到地方工作。
(《中国国防报》2016.3.17、《解放军报》2016.3.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