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二重性”范式
——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二元论”思维向“二重性”思维转换*

2016-02-04陈秉公

教学与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二重性范式马克思主义

陈秉公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二重性”范式
——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二元论”思维向“二重性”思维转换*

陈秉公

范式; “一体化二重性”范式; “二元论”思维; “二重性”思维;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应提倡 “一体化二重性”范式。所谓“一体化”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所谓“二重性”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地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即“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一体化存在,缺一不可。不应将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用一个否定另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人的需要则空,脱离社会需要则盲”。只有坚持“一体化二重性”范式才能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世界,方向正确,才能卓有成效。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P289)近几年,关于“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热烈争论,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遇到了整体性挑战,发生了范式危机。核心的问题是,今天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当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什么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国梦”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无可回避,必须做出回答的“元问题”、“元理论”。本文将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一、范式与“一体化二重性”范式

(一)范式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和论述的。一般而言,所谓范式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对该学科理论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库恩曾对范式做过多种解释,如“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2] (P4)“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3](P291)“一个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2] (P21)等,然而,却没有对“范式”下过完整的定义。我国现代西方哲学史专家刘放桐先生在研究科学哲学“范式”理论时,对库恩提出的“范式”做出了比较完整的概括。他认为,“总起来说,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4](P530)相比较而言,这个概括比较全面和准确。“范式”的优越性和功能在于:第一,它用一种整体性的观点和框架去统摄和解释零乱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使视野清晰和使视野内研究对象凸显的功效。第二,“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2](P9)第三,“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2](P9)第四,通过对视野的规定和限制使科学家把视野内对象研究得十分精细和深入,从而产生诸多发现和发明。第五,旧的研究范式笼罩下的常规科学会出现“反常”、“危机”等现象,推动了新的研究范式产生,从而实现科学研究的质的超越和提升,或曰“科学革命”。显然,“范式”反映了科学革命的某种规律性,不只在西方,也在东方,不只在自然科学界,也在社会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获得应用。当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也存在不足和缺陷。比如,他认为,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个观点不够科学,因为不仅自然科学中存在可通约的范式,而且许多社会科学范式之间也是可以通约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的某种共同信念,表达了某种共同的基本视域、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具有一定数量的拥护者,初步形成某种传统,规定了发展方向和研究范围。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30多年来,大体形成了若干个范式。如:“社会哲学范式”、“一体化二重性范式”、“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学范式”、“军队政治工作范式”等。每种范式均有自己的代表性专著和政府权威机构审定的全国性教材,都产生了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不够成熟,尚处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近几年,也有学者提出“人学范式”,并与“社会哲学范式”相对立,引发了热烈争论。这种现象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范式的挑战,也遇到了范式的新发展机遇。范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了便于把握的哲学性和整体性的“概念”和“视域”,能够从整体和全局上反省、突破和超越自己,开辟了新视野、创造了新局面。

尽管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研究范式尚不够成熟,主张不一。但是,它们却存在某种程度的基本理论共识,共同支撑了本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一是初步确立了本学科的核心概念和范畴系统,支撑本学科得以成立;二是初步建立了本学科的理论知识系统,使本学科进入常规科学之列;三是发挥了学术规范作用,推动本学科取得显著学术成绩;四是促进了学术共同体形成,培育了本学科大批人才;五是提升了理论自觉能力,推动本学科进入整体性理论反思和超越阶段。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也存在明显的欠缺、问题和一定程度的危机:一是范式的科学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长期忽视教育内容和理论基础研究,致使本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三是长期忽视对教育对象——“人”的深层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学科的理论成熟和专业化方法系统建构;四是理论视域过早固化,造成视域狭窄、简单重复、重大理论创新不足等问题;五是存在“二元论”思维影响,使理论研究常常出现“非此即彼”、“两极割裂”、“两极对立”和“两极跳跃”等违背科学规律的现象。

(三)“一体化二重性”范式

一般而言,范式是逐步形成的。一种范式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经历“挫折”、“困境”、“反思”、“顿悟”、“意向”、“信念”和“持续探索”而逐步形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多年的发展中,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一体化二重性”范式曾反复经历了上述过程*在30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体化二重性”范式的“挫折”、“困境”、“反思”、“顿悟”、“信念”和“持续探索”一直贯穿于相关专著和三代全国性教材中。专著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陈秉公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陈秉公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三代教材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陈秉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教育部推荐使用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秉公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秉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全国研究生教材)。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体化二重性”范式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清晰和成熟。。

所谓“一体化二重性”研究范式是指,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地包含“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相互转化,一体化存在和运作,形成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

这里的“一体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本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这里的“二重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地包含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相互转化,一体化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即“为社会发展服务”和“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两个基本方面缺一不可,“脱离人的需要则空,脱离社会需要则盲”。“空”是指缺少必要的目的、内容和形式,不接地气,陷于无效;“盲”是指忽略全局,迷失方向。

一般而言,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关系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有所变化,并呈现出极为生动、丰富和复杂的形态,这是正常的、必然的。但有一个原则不可违背——坚持“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一体化存在并发挥作用。

实行“一体化二重性”研究范式,要建立“人是生活世界的前提,社会是生活世界的基础”意识,确立社会价值、主流意识、政治认同、道德规范、人文关怀、主体意识、个性发展、完善人格、优化生活等理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和人”的一体化发展服务。

“一体化二重性”范式具有政治性、人文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等本质特性。强调坚持中国立场、世界视野、问题意识、时代特色、学术思维和包容精神,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而努力奋斗。

二、“一体化二重性”范式的依据

“一体化二重性”范式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的要求,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启示,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社会”关系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主张个人与社会的内在统一论。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5](P545)个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互为基础和前提,一体化存在和发展,不可分离。“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6](P118)“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7](P532)“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8](P318)同时,又认为,社会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9](P507)“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9](P515)“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10](P119)因此,马克思将人与社会的统一作为自己所创造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10](P61)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人与社会”的内在统一论,必然实行“一体化二重性”范式,既“为社会发展服务”,又“为人的发展服务”,并使两种服务一体化存在和一体化发挥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依据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是对立面统一的思维。马克思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7](P349)对立面统一的思维是“二重性”思维,其核心观点是,“对立必须是同一中的对立,同一必须是对立中的同一”,从而阐明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辩证思维方法之所以不同于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在对立的东西中发现同一关系,在同一的东西中发现对立关系,从而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事物的底蕴,抓住事物的本质。”[11](P126-127)“二重性”思维反对“两极式”、“断裂式”、“非此即彼式”的形而上学思维。“二重性”思维是“一体化二重性”范式的方法论基础。要想科学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本体,必须在“二重性”思维的指导下,建立“一体化二重性”范式,科学地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包含的两个基本方面——“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和整体。

(三)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行“一体化二重性”研究范式。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历来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他指出:“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12](P1060)“有人说我们忽视或压制个性,这是不对的。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13](P239)新时期,党中央始终既关注社会发展又关注人的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4](P3)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实现党的宗旨和纲领服务的,必须实行“一体化二重性”研究范式,既“为社会发展服务”,又为“人的发展服务”,并将两者融为一体。

既“为社会发展服务”,又“为人的发展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在近百年的伟大实践斗争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将“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融为一体,取得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成就。如:土地革命时期,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响亮口号,唤起农奴千百万,建立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提出“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动员数百万贫苦农民上战场,彻底打败蒋介石集团;朝鲜战争时期,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中国梦,我的梦”,调动13亿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是“一体化二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优良传统。从来没将“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用一个否定另一个。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立场”、“中国观点”、“中国传统”,只能发扬,不能背离。

(四)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启示

历史上,凡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仅关注社会发展需要,也关注人的发展需要,而且将两者融为一体,创造出灿烂夺目的教育理论,就像明灯一样照亮社会和人。早在轴心时代,中国和西方的优秀哲学家、教育家就以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结合建构自己的教育理论。《易经》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以文化人”,使人成为人,使社会成为社会。春秋时代诸子百家虽然提出了特色各异的教育理论,但其教育理想和目的却十分相似,都是“治国安民”(《汉书·食货志上》)。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人与社会的结构,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欲组成,以此形成三类人和由三类人组成的等级社会:理性-金―国王(哲学家);意志-银-武士;情欲(节制)-铜铁-平民,由此构成了“理想国”,教育是为塑造三类人和实现社会秩序服务的。[15](P220-233)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并将二者融合为一,否则便“不是教育”。他指出,“什么是教育?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我们为了要知道能力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必须知道它的目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而这些,是无法知道的,除非我们认为个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活动的。”“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16](P1-5)另一位杰出教育学家科尔伯格一生致力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用毕生精力发现了“认知结构”在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认知结构”发展模型,受到高度赞誉,被广泛采用。但是,他后来发现由于忽略社会的价值,虽然知道“道德认知结构”每个发展阶段“能够教育什么”,却说不清“应当教育什么”和“评价标准”,也说不清道德意志怎么培养。于是,他提出了“公正团体法”,想解决上述问题,但也不够理想,留下了一生的遗憾。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一体化二重性”范式,将“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五)提高本学科专业化水平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典型的应用性学科。然而,它的应用性与其他应用性学科的应用性有“质”的不同。其他应用性学科的应用性主要表现在具有专门化技术和能力上,而本学科的应用性不仅表现在专门化技术和能力上,而且首先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水平上。这使本学科的专业化水平具有鲜明的“两极性”:一极是,很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水平。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这是进行“以理服人”所必需的。另一极是,掌握培育高尚品德、完整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具体技术和能力。专业化水平的“两极性”使本学科必须建立超出一般想象的职业理想——“两家”,即:第一,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第二,成为思想、品德、人格及心理教育专家。缺少这“两极”中的任何“一极”都无法胜任。回顾30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建构,本学科最大的短板恰恰是“两极”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足,培育思想、品德、人格及心理的具体技术和能力不足。当下所言的“解题低效”、“热点失语”、“实效不高”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极”不足。要想提高本学科的专业化水平,只能实行“一体化二重性”范式,既“为社会发展服务”,又“为人的发展服务”,既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水平,又提升培育思想、品德和心理的具体技术和能力,进行学科和专业的系统性改革。

三、“一体化二重性”范式的理论视野

实行“一体化二重性”范式,要以“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主导,以“为人的发展服务”为基础,建设一个既属于社会科学又属于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本体、“新世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政党、组织及其成员,遵循人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丰富多样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和规范对象通过自教自律,学习和形成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的综合教育与自主建构实践活动。

这个概念强调了以下观点:其一,克服“单一性服务”的弊端,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的“一体化二重性”目的和价值。其二,完整地表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和自我建构实践。其三,强调了必须遵循人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发展规律,并以其为思想政治教育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四,克服“单一主体性”弊病,体现了“主体性”现代教育理念。其五,肯定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引导和规范”,同时强调了教育对象自主建构活动的基础作用——“通过自教自律,学习和形成……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独特的自性,它既属于社会科学又属于人文科学,既为社会发展服务又为人的发展服务,既为集体人的发展服务又为个人的发展服务,既是教育活动又是人的自我建构活动,是一个集社会科学性与人文科学性于一身的、涉及诸多领域和学科的、具有特殊复杂性的综合学科。反思以往,我们的共同欠缺都在于将这个具有特殊复杂性的综合学科看得过于简单,陷入了“简单化”的迷茫和偏执之中,常常自以为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相去甚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博大而深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此外,还包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理论基础而建构的若干基础理论知识:哲学人类学原理、文化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家族中理论基础博大深厚的学科之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对于一个和谐社会而言,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是方向一致、内在统一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统一,共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目的、价值、动力来源、合法性基础和最终归宿。这体现在引导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科学的价值观(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品德)、健康的心理(心理)、科学的生存方式以及应对千变万化环境的“行为选择”能力。这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所谓“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社会和谐发展与个人成功幸福的统一,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生活世界”、“关注人性”、“人文关怀”、“主体性教育”、“生命价值”等科学理念。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矛盾

仅就特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二重性统一的特点。依据历史唯物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培育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实践活动。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形成的本质。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是“完善人及其生存方式的一种实践活动”。这是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人类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通性,可以相互借鉴的原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培育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与“完善人及其生存方式实践活动”的“二重性统一”的特点。

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必然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与教育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过程之中,贯穿在一切过程的始终。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特殊复杂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它的研究对象——规律,也具有特殊复杂性和系统性。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可分为总体性规律和具体性规律。

总体性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实践的规律。一般指人的政治、思想、品德与心理形成发展演变的总体规律,自我教育的总体规律和教育引导的总体规律等。

具体性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的规律。大体包括三个方面规律:其一,思想,特别政治思想或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规律,自我教育规律和教育引导规律。其二,道德,特别是个人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自我教育规律和教育引导规律。其三,人与生存方式的形成发展规律,自我教育规律和教育引导规律。

一般而言,总体性规律与具体性规律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总体性规律是具体性规律的提炼和升华,是规律一般。具体性规律是总体性规律的基础,是规律特殊。各个具体性规律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总体性规律对具体性规律具有指导作用,具体性规律对总体性规律具有基础作用。只有科学地揭示具体性规律,才能科学地揭示总体性规律;同样,只有科学地揭示总体性规律,才能科学地揭示具体性规律。

(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体化二重性”范式要求,在继承以往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应在两个方面着重开拓和探索。这就是:第一,主体性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而“交往就是‘人们对人们的加工’,提高他们的‘本质力量’和‘种属能力’,彼此作为活动主体而形成”。[17](P114)“必须以教育对象为主体,否定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违背德育的规律,必然无效”。[18]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主体与教育对象主体的互动过程,目的在于通过“双主体”互动达到政治和价值共识、道德共勉、人和生存方式共建,实现教育目标。应深入进行“主体性”教育方法研究,以便形成新的科学的教育方法系统。第二,文化教育熏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以往对政治教育研究得多,对人文教育研究得少,应加强“以文化人”的研究,并形成新时期“以文化人”的方法系统。

(七)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既属于社会科学又属于人文科学的具有特殊复杂性的综合学科,那么它的从业者——工作人员、教师和科研人员也必须具有相应的特殊的高水平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很宽,但有两种路径是必需的。这就是:第一,完善队伍建设模式——“两家模式”。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所谓“两家”,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教学专家”。第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参照医学专业,试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模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原则安排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活动。实行严格的“调专业制度”,无论政治思想、品德、学业或专业能力不合格,均须中途转专业。以此保证人才培养与本学科的“特殊复杂性的综合学科”相适应。同时,办专业的主体应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或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的全校文科。

四、“一体化二重性”范式相关问题探讨

实行“一体化二重性”范式,须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范式的理论自觉

虽然库恩的“范式”是20世纪科技哲学的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具有世界性的学术影响力,但是,对“范式”也应有足够的理论自觉。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的范式具有相对真理性、非唯一性、可通约性和发展性。不论多么有影响力的范式都只具有相对真理性。它是从某一立场或视角出发对研究对象的认识,犹如一道光束,没有这道光束,什么也看不清,但是,光束下的对象绝非对象的全部。要想看清对象的全部,还得依赖其他范式。曾经出现或提出的其他若干个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如:社会哲学范式、人学范式、社会工作学范式、军队政治思想工作范式、文化学范式、生态学范式等都具有相对真理性。一般而言,某种范式所划定的研究领域,只能看作一件宽大的斗篷,不可看作僵硬的铠甲,以免将手脚捆绑起来,给自己和学科发展带来危害。有学者提出范式转换有三种路径——“范式融合”、“范式创新”、“范式改良”,[19]具有启发性。

(二)“二元论”思维与“二重性”思维

一般而言,思维方式的转换是范式转换的关键。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科学转换,首先要将“二元论”思维转换为“二重性”思维。“二元论思维”是“两极式”、“断裂式”、“非连续式”、“非此即彼式”的形而上学思维,至今仍纠缠着人类的头脑。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面对“二元论”思维由衷地感叹:正是人的二元思维,才将人分裂为“我类”与“异类”……制造了人类关系的对立,引发无数冲突、迫害、灾难和战争。但他无力解决,终于遗憾地止步在“二元论”思维的屏蔽前。“二重性思维”是黑格尔首先从唯心论角度提出,由马克思纠正并科学表述的。它是“由断裂到连续”“由对立到同一”的辩证法思维,核心是“对立必须是在同一中的对立”,“同一必须是在对立中的同一”,使人类的认识与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的世界相符。实现思维方式转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列宁在读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时说,这是“引起头痛的最好办法!”[20](P187)但是,要科学地认识世界,包括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科学转换——建立既“为社会发展服务”,又“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一体化二重性”范式,摆脱“单一性服务”的束缚,使理论与实践相符,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现由“二元论”思维到“二重性”思维的转换,别无他途。

(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库恩认为,“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思维。所谓“发散式思维”是指,面对问题自由地向不同方向展开的思维,能够不断地抛弃旧观念和开辟新方向。所谓“收敛式思维”是严守规则,扎实求解,步步追问的思维,能够日积月累,引起科学革命。这两种思维形式处于矛盾之中,形成一种必要的张力。“收敛式思维”是从事最好的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之一,缺少“收敛式思维”的基础作用不可能有科学革命。库恩说,“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工作,也不会是原来就设计好了的……即使是最好的常规研究,也是一种高度收敛的活动……收敛式研究的持久时期正是这一转换所必不可少的准备”。[3](P224)他认为,即使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也必须是个传统主义者,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一个“发现用来玩游戏的新规则和新棋子的成功的革新家”。[3](P234)一个研究者如果没有收敛式思维和扎实的工作,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新范式的提出者和重大理论的创造者。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那些已经缺乏“实践同一性”和“逻辑同一性”的某些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缺乏锲而不舍地层层追问和步步紧逼,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矛盾、冲突和危机的发现和解决,也延缓了范式的革新和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必须以收敛式思维的扎实的一丝不苟的工作为基础。

(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同一性”

应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同一性”创新机制。这表现为建立内在“同一性”和外在“同一性”。所谓建立内在“同一性”是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本身的严格的“逻辑展开性、现实广延性和历史涵容性”三性统一。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论”和“发展史”,以及各个分支学科理论的内在统一性等。所谓建立外在“同一性”是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发展、理论基础发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和各个相关学科理论发展的同一性,以便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始终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比肩而行,并争取达到更高的水平。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 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纪树立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4] 刘放桐等编.新编现代西方哲学[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第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中央马工程教材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2] 毛泽东选集[M].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5]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C]. 北京:三联书店,1957.

[16] 杜威教育论著选[C].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7]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8] 沈壮海.论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11).

[19] 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20] 列宁全集[M].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 李文苓]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uality” Paradigm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so on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from “Dualism” to “Dualit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Binggong

(School of Marxism,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paradigm; paradigm of “duality of integration”; “dualism” thinking; “duality”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advocate the “integration of duality” paradigm. “Integration” means that the ont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unified organic whole. “Duality” mean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es two basic aspects, which ar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ey are interrelated, mutual restraint, mutual transformative and indispensable. We should not separate these two aspects. I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ut of the need of people, it is empty. If it is out of the social need, it is blind.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duality of integration” paradigm, can we reach the new worl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good results.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传统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号:15ZDAO37)的阶段性成果。

陈秉公,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

猜你喜欢

二重性范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