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保护聂耳音乐遗产、建设文化玉溪的路径

2016-02-04王美佳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云南玉溪653100

北方音乐 2016年1期

王美佳(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云南 玉溪 653100)



浅析保护聂耳音乐遗产、建设文化玉溪的路径

王美佳
(玉溪师范学院传习馆,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基于玉溪聂耳音乐现有的基础数据资料,本文采用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立足于玉溪文化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和研究聂耳音乐与多民族本土音乐的融合、聂耳遗产与城市基因的融合、聂耳文化与城市精神的融合,进而提出具体的、可行的、建设性的措施和方案,从而实现文化玉溪建设观念从探寻音乐故乡到打造音乐之城的转变、从红塔卷烟为主的城市文化向以聂耳音乐为主的生态休闲玉溪的转变。

【关键词】聂耳遗产;本土音乐;城市基因;城市精神;文化玉溪

一、问题的缘起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魅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作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诠释城市文化的特殊形式,音乐在彰显城市文化个性、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城市音乐文化建设,提高市民音乐文化素质和修养,丰富城市音乐文化的内涵,进而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城市音乐文化品牌。

玉溪享有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聂耳故乡的“三乡”美誉。近年来,玉溪加快烟草行业转型发展,打造玉溪灯会文化品牌,不断充实、丰富聂耳文化品牌的内涵,让文化玉溪成为昆玉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上最靓丽、最有地方特色与吸引力的文化地理坐标。玉溪在国内外知名度起源于红塔卷烟,但不应局限于卷烟文化。如何实现以红塔卷烟为主的城市文化向聂耳音乐文化为主的转变,如何利用聂耳音乐遗产,更好地诠释聂耳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全力打造全新的玉溪文化,这些是文化玉溪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研究聂耳音乐文化与文化玉溪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聂耳音乐文化在城市品牌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二、玉溪本土音乐影响聂耳音乐

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成长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家庭背景息息相关。早年居住玉溪、昆明等地,聂耳从小就生活在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海洋里,耳濡目染,不可避免受到周围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其母彭寂宽(1881—1956)是云南省新平县漠沙曼线村花腰傣族人氏,自幼聪慧,上过私塾,自学各类经典,喜欢并能演奏诸多民族乐器,学习过当时流行的“善书”唱腔、民歌小曲、花灯调等民间音乐曲调。在母亲彭寂宽的影响下,聂耳和他的两个哥哥都喜欢音乐,他们购置竹笛、二胡、月琴等,组建一个家庭小乐队,经常一起练习演奏花灯曲调、滇剧曲牌。可以说,母亲彭寂宽是聂耳的第一个音乐启蒙老师。

玉溪花灯、洞经、滇剧等民间艺术对聂耳的影响极大。年仅10岁的聂耳曾到昆明洞经乐社“宏文学”学过笛子、二胡、小三弦等乐器。自1912 年2 月15 日出生到1930 年7 月离开昆明去上海的十八年中,他曾先后五次从昆明回到故乡玉溪。每次回到玉溪,他都要到州城的“汪家茶铺”、“束家茶铺”去听当时比较流行的、融合花灯与滇剧唱腔一体的“灯夹戏”,并向琴师陈茂先学习花灯、滇剧、洞经音乐以及胡琴、月琴等乐器演奏技巧。

在这样的环境下,聂耳对于音乐文化的学习和后来的音乐创作均与玉溪民族民间音乐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聂耳创作的42首音乐作品中就有10多首蕴含玉溪民间音乐元素的作品。据原昆明洞经音乐会的彭友山以及88岁高龄的聂叙伦回忆:“聂耳最喜欢洞经音乐。”

聂耳在玉溪丰富的音乐文化环境中成长,从玉溪本土音乐中汲取音乐营养,从玉溪民族民间音乐中获得灵感。可以这么说,玉溪本土音乐造就了聂耳音乐,聂耳音乐是在玉溪本土音乐基础上发扬光大的。聂耳音乐作品是玉溪本土音乐的集大成者。

从音乐文化的谱系看,聂耳音乐文化与玉溪本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文化玉溪的建设要紧紧围绕本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开发并利用好聂耳音乐遗产,打造本土音乐与聂耳音乐齐名的金字招牌。

三、聂耳遗产诠释玉溪城市基因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基因,有饮食的惬意和美味,更有建筑的舒适和景观,有历史的沉淀和故事,更有文脉的传承和辉煌。玉溪是古滇王国的核心区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同时,玉溪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特征明显。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红塔卷烟为代表的烟草行业闻名中外,享誉全国,拉动玉溪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香烟之乡。据本课题组所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红塔卷烟是国内网友对玉溪的第一印象。一直以来,红塔卷烟是玉溪的第一名片、第一符号,成为权重最大的玉溪城市基因。

产业转型倒逼城市定位。新世纪以来,玉溪开始尝试利用聂耳遗产,培育城市新基因,探索以红塔卷烟为主的城市文化向聂耳音乐文化为主的转变。先后成立了聂耳音乐基金会,命名了“聂耳艺术学院”、“聂耳小学”等聂耳文化教育场所;组建了“聂耳民族乐团”、“聂耳竹乐团”、“老干部聂耳合唱团”、“聂耳青年艺术团”等文艺团体;修建了聂耳音乐广场、聂耳图书馆、聂耳纪念馆、聂耳大剧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此外,玉溪还命名了聂耳路,修缮了聂耳故居,建造了聂耳铜像,将每年7月17日聂耳逝世之日确定为“聂耳纪念日”并开展纪念活动。

聂耳音乐文化广场已经成为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纽带。每周五、周六晚8点,聂耳文化广场舞台上,玉溪滇剧团、玉溪花灯剧团的专场演出都按时拉开帷幕。玉溪聂耳大众文艺小分队“十八大精神进万家”和“廉政文化进万家”巡演活动深入乡镇演出,积极宣传十八大精神和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以广场为平台开展文化活动,以演出带动文化传承,以演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打造聂耳文化品牌。

尽管音乐基础设施等的投入增多,音乐文化活动频繁,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把聂耳遗产诠释成为玉溪城市基因,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聂耳遗产的开发和保护还存在着力点过于分散,缺乏统领和抓手,特色不够明显,资源开发过于肤浅,缺乏内涵和亮点等问题。

因此,在分析聂耳音乐遗产与城市文化设施、城市文化景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和节庆活动,结合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挖掘和传播聂耳遗产和品牌价值,加大音乐文化遗产开发力度,设计并建成以聂耳音乐为代表的城市文化景观。

四、聂耳文化演绎玉溪城市精神

聂耳文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聂耳音乐文化的外显和聂耳音乐文化的内涵。聂耳音乐文化的外显表现为音乐厅、音乐文化中心、音乐雕塑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音乐文化活动,如音乐节、社区音乐活动等。聂耳音乐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聂耳音乐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感召精神。

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于苦难的时代,鼓舞着一批批革命者前赴后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首歌影响几代人,并得以在近14亿中国人当中传唱,影响力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品牌效应之强,绝非等闲之辈。如何做足聂耳文章,用聂耳文化演绎玉溪城市精神,值得聂耳之故乡玉溪加以思考。

以聂耳命名各种音乐设施,开展各种音乐文化活动,是打造聂耳音乐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分析聂耳文化与城市精神、城市符号的关系,从音乐硬件的完善到音乐软实力的提升,从探寻音乐故乡到打造音乐之城,为文化玉溪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路径。

聂耳是人民的音乐家,是爱国主义的典范,聂耳本人和音乐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义勇军进行曲更是体现了危难当头的责任和担当,同样也很好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聂耳文化,更应该注重城市精神的培育,特别是音乐文化精神的培育。

音乐基础设施并非是音乐之城的全部,音乐作品的演绎更是需要喜欢音乐的环境和城市氛围,因此应该把音乐教育、音乐活动融入到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中来,用音乐软实力来提升城市的魅力。

另外,文化玉溪建设应该加大音乐教育的普及范围,让音乐文化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让本土音乐与聂耳音乐有机融合,让音乐文化成为玉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溪离不开音乐,音乐离不开聂耳,用聂耳文化演绎玉溪的城市精神。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玉溪民族民间本土音乐影响着聂耳音乐,聂耳遗产是玉溪城市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让聂耳文化更好的诠释玉溪的城市精神,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保护聂耳故居等聂耳遗产,围绕音乐旅游,开发一系列玉溪音乐旅游线路;第二、利用聂耳音乐的知名度,围绕音乐创意,开发一系列玉溪音乐文化产品;第三、利用聂耳音乐的影响力,围绕音乐创作,培育玉溪音乐精神,普及音乐教育,培养一大批聂耳音乐、本土音乐的传承人和传播者。

1、家族传承。

家族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通过家族族人面对面的教授,亲身示范表演,然后学者模仿练习,具有较好的教授效果,可以随时指出学者的不当之处,纠正错误,易于学者快速学习。白银纳艺术团中以家族传承方式学艺的成员占绝大多数,如关金芳的大儿子孟猛、侄子古拉依尔恩特等都是家族传承的习得者,并且是团里年轻人中会唱鄂伦春民歌较多的年轻人。

2、社会传承。

社会传承主要以“瞟学”为主要方式。而“瞟学”是指在各种社会生活中,如劳动、娱乐、仪式上人们耳闻目睹地学习民歌的行为,引申为非正式拜师学习之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说是自然习得,这类人一般都喜爱民间艺术,经常去观看各类文艺演出,并非常细心地将表演及演唱的精彩部分记录下来,以便回到家中反复学习和使用、学习的效果不完全一样,根据个人的天赋及其理解领悟能力而定。自学成才的歌唱者在艺术团中占25%左右。如艺术团男舞蹈演员孟溪源,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孟溪源的民间舞技巧高超,粗犷奔放,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他就是通过身边人的感染以及演出、聚会,网上视频,刻苦钻研练习学成的。

现今,各地区、各民族纷纷建立民间艺术团,在这样的形式下,白银纳艺术团也势必遵循“优胜劣汰”的艺术发展基本规律,守旧、一成不变只会走向衰亡,只有不断地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以增强自身的活力和生命力。但是,我们坚信,它会凭借演员们团结的精神,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最终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潘震宙、陈昌本.论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2]俞人豪.“原生态”的音乐与音乐的原生态.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

作者简介:王美佳,1983年生,女,玉溪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音乐、音乐类文化遗产、中国音乐史。世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张 瑜,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王 楠 ,哈尔滨石油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2015年度玉溪市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号:Yxsk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