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作曲家周淑安及其《纺纱歌》的创作分析

2016-02-04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北方音乐 2016年1期

邱 月(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女作曲家周淑安及其《纺纱歌》的创作分析

邱 月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要】周淑安是我国最早留学美国学习声乐的音乐家,也是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位女合唱指挥家和女作曲家,她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本文就周先生在声乐教学、理论研究及歌曲创作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浅析,力求对她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和评价。

【关键词】周淑安;歌曲创作;《纺纱歌》

在中国近代艺术教育不足百年的发展史中,周淑安及其音乐成就是不可泯灭的。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尤其是作为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位女合唱指挥家和女作曲家,周淑安的音乐创作及其相关活动,使国人初识了世界声乐体系的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美声唱法的理论体系有了理解和把握。这一进步不仅开启了中国特色歌唱的客观审视和合理性分析的大门,也加强了我国声乐和世界声乐的联系,使我国声乐体系更加完整和全面化,由此书写了中国声乐艺术教育历史的新篇章。

在周淑安早期的音乐活动中,作为留美系统学习声乐的第一人,她在回国的当年即被时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的萧友梅聘为声乐组主任。我国首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于1927年11月27日成立于上海,是我国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创办的专业音乐学院,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史和声乐教育史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国立音乐院”的创立打开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大门,声乐教育由此开始并茁壮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后来饱享盛誉的声乐教育家。喻宜萱、郎毓秀是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国声乐界女高音“四大名旦”中的两位;著名音乐家孙德志、吕骥、劳景贤、唐荣枚、胡然、洪大琦;声名赫赫的音乐家、声乐教育家张权。以上这些著名杰出的声乐界的权威们都曾接受过她的教诲。上海音乐学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音乐家的默默耕耘,尤其是周淑安、萧友梅和黄自这三人的贡献。他们这三位音乐家为声乐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创造了上海音乐学院的传奇。培养的我国第一批声乐表演艺术家日后成为我国音乐事业上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道路的奠基和发展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淑安也曾用一些著述来描述她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虽然不是惊世骇俗的长篇巨著,但是蕴于文字其中的智慧却给我们读者惊喜,不仅是她的声乐天赋,还有她的气质与教学经验。在她写过的文章中有两篇论文脱颖而出,分别是1929年的《声乐问题的随感录》以及1963年的《我的声乐教学经验》,先后在《乐艺》和《音乐论丛》上发表。后文的创作主要来自她大半生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出的教学经验,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教学的种种问题,内容丰富且分析细致。全文以九个小标题为线索,将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汇集其中,反映了作者对于传统歌唱经验的借鉴、科学训练方法的探研以及对“声乐民族化”的积极实践,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音乐教学资料。此外,她对外国的声乐也有相当的理解,她在翻译外国的声乐理论著作《声乐的科学》后,将自己的理解和科学角度相结合对声音和声乐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她写过两篇手稿并未发表,分别是《声乐的科学研究》和《声乐老师、学生与指导老师》。《声乐的科学研究》是作者充分了解了生理学和解剖学的专业知识后,向我们证实了《声音的科学》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并且提出,她的《我的声乐经验》一书中有关“共鸣”、“关于声乐教学的缺点和错误”以及“分声区”的章节的专业知识都来源于对《声音的科学》一书的学习与研究。而《声乐老师、学生与指导老师》从其题目就可得知主要表述的是三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作者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学习。这些在声乐艺术实践与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探索,为后人树立了标杆,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第一位女作曲家、合唱指挥家,周淑安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体验和中西合璧的创作技巧创作了大量的爱国歌曲和艺术歌曲。 “九一八事变”后,所有人都在愤慨,音专师生也不例外。他们怀着无比愤怒和无尽的爱国之情创作出了许多爱国歌曲,以此来向民众传递爱国力量。作为老师的周淑安不甘落后,她创作了《同胞们》《抗日歌》等歌曲,她自己苦心作曲和指挥,为鼓励国人士气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她自己还作为“领头羊”带领学生们上街游行,合唱黄自的《旗正飘飘》和《抗敌歌》,并且在此基础上举行募捐,为抗日贡献来自他们的力量。这些包含拳拳爱国之情的爱国活动,在学生们的心头久久不能磨灭。1935年,她将自己创作的《西厢记》的《惊梦》、刘大白的《爱》及《爱高一度》等12首艺术歌曲分别收编在《抒情歌曲集》和《恋歌集》中。这些歌曲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的身份得到了出版,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她为儿童歌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包含多于54首歌曲的《儿童歌曲集》的创作上。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背景下,她对儿童歌曲的的创作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作为悉数的女作曲家,如此高产量、高质量更是尤为难得。音乐界的知名人物黄自针对这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亲自为这本儿童歌曲集作序。怀着对周先生的敬佩他写下了这样的序词,“像这样的歌曲,才能让我们体悟音乐的真意义;像这样的歌曲,才能算得上艺术作品,甚至说艺术精品”。萧友梅在序中称周淑安为“一位通宵儿童心理的音乐专家” 。从中可见周先生创作歌曲的“内外兼修”。这本歌集在三十年代弥补了中国儿童音乐教材的不足,更以其音乐创作上的专业系统和充分的儿童特质成为当时社会上鲜有的一部被欣然接受且给予高评价的儿童歌曲集,这部儿童歌曲集无疑给我国后来的儿童音乐创作之路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她还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的出版做了不小的贡献,例如她创作的《舒伯特歌曲集》和《英文复音合唱歌选》丰富了学校的书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周先生于1932年创作的《纺纱歌》,不仅是她本人艺术歌曲的经典代表作,更是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和精致严谨的技巧,成为近代中国音乐史上的佳作。以下我谨对《纺纱歌》做简要评析,以求更为直观、具体地学习、理解周先生的精深技艺和细腻情感,从中洞察其对中西音乐元素的融汇贯通和独特魅力。

整首乐曲在A+B的形式的贯穿之下,以四句对称式平行结构加以平衡。

A部分:采用明亮的F大调。结构规整,四句长度相同,均以两小节为一个单位。旋律部分中,每句的第一小节采用了节奏相同的合头式写法。后三句虽然节奏完全相同,但采用了不完全模进的手法,这样在强调了主题节奏的同时,又能为乐曲注入新的动力。四句的结束音均为属三和弦音,增加了每句结束时的归属感和终止感。总体音区呈不断往上走的趋势,情绪不断上扬,为以更饱满的情绪进入B段,做好了基垫。本曲充分考虑到了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的气息转换问题。在每句结束处,都留出了半个小节的休止时间,这样在巧妙的解决了演唱者如何自如的换气问题的同时又使如泣如诉的感情自然而至。

钢琴伴奏部分,左手采用了固定低音加十六分音符级进式分解和弦的结合方式,开始部分的固定低音主要是选用属音——主音的结构,中间掺杂六级音d,为更自然地转入B段的平行调d小调埋下了伏笔。右手则采用用旋律加下方三度音叠置音程式的进行。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加下方三度音的方式,根据旋律走向的需要,采用了多种方式,如下方加四度、五度形成音色较为空旷的不完全协和音程。另外,固定低音的手法,为旋律的进行增添了某种神秘色彩。

B部分:选用了A段的平行调——色调较为暗淡、忧郁的d小调,调性感觉上与A部分形成对比。情绪比A段更为激昂,音量从先前的mf上升至f。旋律部分的四句运用了规整的起、承、转、合式的写法,每句一小节。由于一、二句是对仗性的歌词,所以曲作者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倒影式手法——以d小调的三音F为轴,进行倒影。旋律音采用抛物线式的线条写法,始于主音,终于主音,节奏与前面相呼应。

钢琴伴奏部分延续了前面的统一式风格的写作,但是为了有所区别,在左手伴奏的低音作了调整,使低音由小调的六音级进下行至主音结束。加之速度减慢、音量减弱的处理,使整个B段的情绪不断回落。

综观全曲,一字一音式的写法当属一大特色。此种写法,为演唱者更好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避免咬字不清的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整首歌曲词曲结合严谨、密切,为配合歌词的情绪和结构,曲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使词曲浑然一体,由此也深刻体会到曲作者的独具匠心。整曲情绪的布局也十分精妙,开始情绪饱满、不断上扬,在B段开始处达到最高,此后曲作者在音区、速度、力度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调整,使得全曲情绪慢慢回落,抛物线式的设计方式使得整个歌曲大有荡气回肠、起伏跌宕、张弛有度之感。

《纺纱歌》的音乐特质及其魅力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周先生对传统中国歌曲创作的“以字行腔”严谨手法的继承,而且从中感触到她对西洋音乐和声复调手法的巧妙运用。同时,其饱满、热情的情绪与旋律起伏的相互交融,又将周先生的女性特有情感体验表露无遗。从而也让我们进一步地感悟到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女作曲家,周淑安在1894至1974的八十年人生历程中,其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对音乐创作的深化和融合以及对声乐艺术的实践和拓展,都将成为我们为之探索和受用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廖崇向《廖辅叔文集》,乐苑谈往华乐出版社,1996年版.

[2]王宁《管弦乐法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

[3]于润阳《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邱月(1987—),女,山东高密人。2014级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