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因素制约歌唱状态解析

2016-02-04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德州253023

北方音乐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想象力

李 静(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心理因素制约歌唱状态解析

李 静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摘要】在演唱过程中,歌唱者心理因素出现的问题最为复杂和广泛。演唱是以人体作为乐器,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作为条件的。所以歌唱者心理状态调节不当,就会影响和制约着人体“乐器”所发出的“音响”效果。演唱不是单纯的生理技能的运动,而是演唱者生理与心理相配合协调运动的过程。

【关键词】心理因素;歌唱状态;意志调控;想象力;思想因素

心理因素的培养与运用,在舞台演唱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在此探索研究歌唱时的心理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更好的认识心理因素与声乐演唱的内在联系。

首先,自信是歌唱者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很多歌唱者因为心理素质的不稳定和表演技能的不扎实,因而造成了表演时信心的不足,并直接导致演唱水平的失衡。实践证明,歌唱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歌唱者的自信心。辩证的说,“歌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为重要。”因此,建立和培养起歌唱者内心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一、意志调控影响歌唱状态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歌唱就是整个歌唱系统的肌肉与自己的意志、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关系,也就是说歌唱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离不开意志力的控制。歌唱过程中的各个发声器官,形体表演时的手、眼和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都要求歌唱者要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

意志也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基础和关键,它体现在人的沉着力和自制力方面。沉着力和自制力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生活、社会等着力培养的因素。情绪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歌唱的发挥,情绪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

(一)歌唱的恐惧心理表现

歌唱中的恐惧心理对于每个学习声乐演唱的人来说都不陌生,恐惧的结果就是紧张,而紧张的状态有很多形式。如总感到嗓子不适,总觉得有分泌物、咳痰、或喉咙发干等;还有的歌者会出现不能进行自我控制,心发慌,手冰凉、腿发抖、脸色苍白、汗流浃背、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节奏不稳、走音离调等等。导致恐惧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兴奋和紧张。

导致这种恐惧心理的原因从生理上来讲是因为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的均衡受到破坏,兴奋和抑制过程出现紊乱。从性格上来讲,性格外向的人一般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善于交际具有这样性格的人恐惧的心理是比较容易消除的。相反,系性格内向的人,在与外界人接触的过程中缺乏自信比较害羞。这种性格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在舞台上容易出现紧张、怯场。

(二)缺乏自信心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人、鼓舞人的艺术还是一种表演欣赏、娱乐的艺术形式。因此,它具有最普及的大众性和娱乐性。我们作为声乐演唱者如果只在琴房练习歌唱而不去登台演出,那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这就要求我们的声乐演唱者,要多参加舞台实践的演出,这样才能与本门艺术的趋向相吻合。

自信是歌唱者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很多歌唱者因为心理索质的不稳定和表演技能的不扎实,造成了表演时信心不足,导致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唱者的自信心。“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因此,只有真正的从歌唱者内心建立起自信心,那么上台的一切害怕和紧张就会迎刃而解。

(三)过分强调声音技巧

过分追求声音技巧的歌唱者,表现为演唱声音僵硬,没有流畅感,缺乏感情,成了歌唱的发声机器,消弱了歌唱的艺术性。声乐艺术的源泉是情感的表达,技术与情感的二者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二、歌唱者生理与心理调节控制能力的重要性

歌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的辩证过程,它不但是人生理功能的参与和实现,而且是人与语言、歌唱有关的神经系统的机能反应。歌唱的过程虽然是由发声系统来完成,但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表现过程来看,它仍然是一个生理与心理调节、控制和配合的运动过程。歌唱者的性格也是演唱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演唱是需要表演出来的艺术,如果不能将自身对作品描述的意境、蕴藏的情感恰如其分的用声音及适当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样的演唱就没有艺术性。所以,性格因素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外向型性格的演唱者比较喜欢表现自我,这类演唱者在合理的指引启发下,就比较容易找到正确的声音观念,自然的表现歌曲的情绪,甚至可以跳出传统的表演模式,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崭新的角度重新诠释作品。这样的演唱者也比较容易得到鼓励,在不断取得好的演唱成绩的同时更加自信, 进入演唱的良性循环中。但现实中,这类出色的演唱者占得比重很小,绝大多数演唱者的性格属于中向甚至偏内向的,他们中有的感受和注意能力较好,但是由于内敛的个性,难以将内心对歌曲的理解用恰当的表演方式展现出来。有不少这样的演唱者,在短期内取得不了进步时,态度容易变得急躁、不耐烦,很容易丧失自信心,失去对演唱的兴趣,产生抵制厌恶的情绪。解决方法就是,演唱者应该多欣赏优秀的作品,多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多和性格外向的同龄人在一起交流感受,只有这样,演唱者才能充满信心的在演唱中表现自我。

那么性格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人的歌唱心理的呢?首先,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从结构上来说它由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构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它是指情绪影响人的活动或人在对情绪控制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也就是说,情绪因素同时也受性格因素的制约,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其次,所谓性格外向与内向之分,准确地说是人的不同气质类型决定的。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人的气质特点在不同情境,不同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古今医学家根据哪种人的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并把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多血质、第二种是胆汁质、第三种是粘液质、第四种是抑郁质。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为外向型,而粘液质和抑郁质则属内向型。外向型性情的人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善交际。具有这种个性的表演者,不太容易有“怯场”心理,就算有也较容易消除。而内向型性格的人则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接触中,往往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内向型性格的人就相对难以克服“怯场”心理。而我们大多数人则属于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中间型。

再就是舞台经验少的的歌唱者,容易出现心跳加速,意识混乱等问题,这是由于过度紧张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有过歌唱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够做到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舞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然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往往会引起人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

人们的一切行为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歌唱者的“怯场”现象在发生阶段表现为:候场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发展阶段表现为:歌唱时手脚发抖、全身冷汗、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完成阶段表现为:唱完后大脑空白、失去信心、形成恐惧等。这种心理活动,一旦变成心理障碍,就会使歌唱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热情。

三、正确调控歌唱心理过程

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演唱获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在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下,歌唱者可以运用自如的声乐技巧发挥歌曲的情感内容,使歌唱者获得成功的演出,给听众带来美好的享受。加强演唱技能的训练是根本。

歌唱的自信心来源于自己的实力即演唱者的水平高低。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认真的对待每一节声乐课,课前把老师留的曲目演唱熟练,要做有心的声乐学生;这样才能够给自己的声乐老师留下好的印象,并能够师生教学相长。自己才能够学到真正的、更多的新知识。

(一)加强舞台实践,增强自信心

提高舞台的适应能力习惯于在各种场合、环境的演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尽可能的为自己创造机会。在歌唱者上舞台以前,要用意识控制方法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自我暗示法,相信自己能成功。这样,歌唱者掌控舞台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自信心也会不断地增加,紧张、怯场等不良心理因素就会逐渐的自然的消失。

(二)一定要用“心”上好声乐课

在上课时一定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回味体验老师讲授的内容,并通过大脑储存记忆下来,再通过自己平日里长期不断的练习和意志力的控制慢慢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在这里我把“心”的理解为两个含义:一个是用心的学习,一个是要有恒心学习,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歌唱与心理因素之间是相互统一又协调的关系。心理因素的运用与培养,在声乐演唱和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实践证明:只有真正的解决好歌唱的心理问题,注重歌唱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才能实现和提高歌唱者的演唱水平。

四、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所谓素质是指每个人生来所具有的生理特征。主要指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其中脑的特征尤为重要。这一概念界定是指狭义的生理基本素质,它与广义的素质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广义概念的素质自然还包括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和训练所获得的其他素质。作为歌唱心理素质,自然包括上述两个方面,除具有先天素质外,演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更主要是集中在后天的培养。所以,歌唱者要多接触歌唱活动的相关事物,逐步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与此同时,加强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从事歌唱事业所必备的情操,增强并不断积累声乐表演的自信心和经验。

对声乐作品的演唱,既是歌唱者理解和欣赏的过程,同时,又是歌唱者二度创作的过程,歌唱者必须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和真切的情感,这就要求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理解和表达作品的内容,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在演唱时,将自己的成败效果置之度外,让思想集中在作品的情感、艺术处理和美好声音的表现上,还可依靠潜意识来减轻有意识的压力。如遇紧张,可用数次深呼吸来加以调整,减轻紧张度,放松心态,还可采用积极有效的自我心理暗示,摒弃消极态度,甚至可借助于转移法(即移情法),就是以转移情感的方式来消除心理的紧张感。人的心理过程中显示,一个人在同一时刻,不可能同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歌唱者要随时提醒自己要镇定、勇敢,及时调整心态和情感运动方式,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样,是完全可以战胜害怕与恐惧的。

(一)歌唱的兴奋点与歌唱环境的培养

一个人在歌唱前,需要从精神上、身体上、心理上以及发声器官上做好准备,在歌唱前要调动起歌唱的兴奋点,并对歌唱情绪进行培养。这一过程看起来时间很短,只是歌唱前的准备阶段,但它需要平时的反复练习和着力培养,需要平时的不断学习和逐步积累,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积累,这样,才能显示出兴奋的歌唱欲望所带来的心理、生理、情感和思维的平稳、协调和一致,实现具有投人、真切、感人的表现力和歌唱效果。歌唱兴奋点的培养和形成,兴趣和爱好是基础;正确、科学的技巧训练和技能表现是关键;稳定协调的心理素质和锐意进取的二度创作能力,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

歌唱者环境的培养,主要是指通过平时的注意和训练,使其习惯于在各种环境和场合中进行表演的能力。凡是具有真正实力的优秀歌唱者的表演才能,都是经过不断反复地进行舞台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起来的一种品质。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和修善、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对歌唱有影响的各种非歌唱心理因素的干扰,实现自我的追求和表现。这一过程又直接为其演唱表现欲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保证。随着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歌唱者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了信心。当然,所有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均需建立在发声器官的良好训练和演唱技巧较为完善的基础之上,所谓“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

(二)激情的歌唱与表现控制能力的培养

在审美感受外化的表现过程中,创造意识的激发与表现的控制、协调,是表演者对作品的美感不断深化,并运用自己掌握的技巧,使其外化并达到预想的完美效果。通过对自己已经熟悉的作品进行再研究,来更新对这部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寻找作品的真正含义,反映和保持住对这部作品的鲜活再现。作为演唱者的激情,也就是激情与灵感对作品的重新诠释。这种热情与创造来自歌唱者强烈的创造意识,使自己的每一次演唱,都能重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和更为丰富的内涵,使欣赏者获得新的感受以及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对每一位歌唱者来说,对创造热情与强烈的创造意识应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主要指:在演唱过程中,自己收放自如的能力与控制情感的强度和变化的幅度,不影响作品整体性及形式美的法则。它一方面要求演唱者能以自己的热情激起听众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能调动、控制这种创造的热情,使之不至于变成无法控制的创造激情而冲垮理智的堤岸。歌唱的表演心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歌者大脑中的反应,但又作用于演唱者的行为中。在演唱中,心里调控起到很大的作用。

因此,歌唱者应该意识到心里活动在舞台演唱中的重要性,适时地应用各种调节心里因素的手段,激发起演唱的激情,并能自觉的保持饱满的热情来训练声音,从而达到“思想式”的演出效果。一个演唱者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来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

参考文献

[1]邹本初.《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11.

[2]加尔西业.歌唱艺术大全[J].声乐艺术心理学,1847,(3),80.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4]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石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李凤莲.歌唱心理纵横谈[M].兰州学刊,2003.

[7]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8]沈思岩.声乐讲座[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9]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东高等教育版社,2004.

[10]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静(1961—),女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形势下注重心理因素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别让想象力“绑架”了美术教育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打开新的想象力
放飞你的想象力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影响孕妇羊水产前诊断依从率的心理因素分析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