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战大后方艺术发展特点
2016-02-04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400043
王 进(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 400043)
浅析抗战大后方艺术发展特点
王 进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 400043)
【摘要】抗战时期,在正确的抗战文艺思想指导下,文艺工作者经过艰苦奋斗在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通过对抗战大后方戏剧、电影和音乐发展状况的梳理,认识到尽管艺术形式不同,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与繁荣都具有共同的鲜明特点,即党的领导是大后方抗战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创作多围绕抗战主题展开,这些文艺作品共同担负起了宣传抗战、鼓舞抗战的责任。 戏剧;电影;音乐;大后方
抗战爆发后,文学、美术、戏剧、电影、音乐等进步文艺成为抗日救亡的重要内容。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文艺作品为武器,努力为抗日救亡呐喊、为揭露侵略罪行怒吼。经过战时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抗战文艺呈现出百花齐放、佳作倍出的态势。过去,在对抗战大后方的文艺研究中,学者多关注抗战文学和抗战美术,而对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关注相对较少。笔者通过对抗战大后方戏剧、电影和音乐发展状况的梳理,认识到尽管艺术形式不同,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与繁荣都具有共同的鲜明特点,即党的领导是大后方抗战文艺的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创作多围绕抗战主题展开,这些文艺作品共同担负起了宣传抗战、鼓舞抗战的责任。
一、为抗战呐喊的戏剧
戏剧强烈的感召力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强有力的抗日宣传武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十分有限,戏剧通俗易懂、最易为民众接受的特点,使其成为动员抗战最有效的艺术形式之一。戏剧工作者通过这种艺术形式鼓舞民众、组织民众,为动员民众奋起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戏剧家田汉所说:“抗战以前,戏剧尽了推动抗战的作用,抗战开始以后,戏剧尽了支持抗战鼓动抗战的作用”。
抗战初期,战时戏剧人创作了大量以抗战为主题的作品,还拓宽了戏剧表演形式,从大剧场、大舞台走向了街头、农村,甚至硝烟四起的战场,独幕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一批形式丰富的戏剧在大江南北上演。其中,被戏剧届称为“好一计鞭子”的《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是当时演出最广、影响最大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是剧作家田汉改编的独幕剧,讲述一对从东北沦陷区逃出来的父女的流亡生活。该剧通过精巧的设计与戏剧冲突,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侵略者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也向观众讲述了唯有团结抗日才有生路的道理。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迫于各方阻挠,抗战戏剧的创作陷入困境。以夏衍、宋之的、郭沫若为代表的剧作家顽强抗争,仍创作出《一年间》《雾重庆》《屈原》等卓越作品。夏衍的《一年间》以普通家庭一年间的遭遇为线索,展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变化。《雾重庆》是剧作家宋之的的代表作,剧本讲述了一群流亡青年在山城挣扎着求生,在黑暗现实的侵蚀下走向腐朽和毁灭的故事。宋之的以冷峻的笔法,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该剧戏剧冲突强烈,情节富有张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丰满、传神,虽是历史剧,矛头却直指现实,高度浓缩了当时部分国人的面貌和心态。1942年4月初在重庆公演后,轰动了山城,连续演出21场,引得万人空巷。这些精彩的战时戏剧对推动抗战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尽力推动抗战的电影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电影业还处在艰辛的起步阶段。尽管制作电影的条件十分艰难,但战时电影人仍围绕宣传抗战这一主题制作了不少影片。中国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是汉口摄影场,成立于武汉,武汉失守后,迁往重庆。在抗战大后方,一批卓越的电影人先后制作了《保家乡》《好丈夫》《胜利进行曲》等影片。影片《保家乡》的诞生是电影人得知南京大屠杀后发出的怒吼。何非光看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日文画册和新闻报道后,怒火焚心,创作了《保家乡》剧本,并亲自导演了这个讲述日军在沦陷区施暴,我国军民拼死搏斗的故事。何非光不仅大胆尝试新颖的拍摄手法,还用纪实手法拍摄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在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以《保家乡》为代表的影片用较新颖的电影手法,呈现了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光辉事迹,表现出对侵略者的国仇家恨,对鼓舞和动员广大民众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1933年,中央电影摄影场创立于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就拍摄了一部抗战纪录片《卢沟桥事变》。南京陷落后,经过在芜湖的短暂停留,最终于1938年迁到重庆。优秀抗战电影《中华儿女》,是中央电影摄影场迁入重庆后制作的电影中的典型代表。从片名,就可以读出影片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中华儿女》分为序幕和四个小故事,序幕呈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四个故事分别以农民、公务员、青年知识分子、青年游击队长等为主要人物,展现不同身份的中华儿女在共同的民族危难背景下的故事和选择。他们虽然出身不同、身份不同,却最终走向了同样的道路——投身抗战。抗战时期,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得益于广大电影人舍生忘死的奋斗精神。电影人或者深入枪林弹雨的抗战前线,或者投身偏远的山林、边疆,或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用手中的摄像机讴歌抗战、揭露侵略暴行,
三、“为抗战发出怒吼”的音乐
音乐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音乐创作、演出十分活跃,也诞生了诸如“新音乐社”和《新音乐》等优秀的抗战音乐团体和音乐杂志。它们推出了一批以坚持抗战、反对侵略为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为抗战发出了强有力的怒吼。
1939年10月,许多分散在昆明、桂林等地的音乐工作者自觉组建新音乐社团,以“新音乐”为旗帜,开展工作。首先,出版进步音乐书刊、发表进步音乐作品。《新音乐》《音乐报》等十几种报刊在抗战时期办得有声有色;重庆《新华日报》的《时代音乐》、桂林《救亡日报》的《音乐阵线》等报纸的音乐专刊、专栏为进步音乐作品的发表提供了广阔平台。其次,组织进步音乐演出。社团音乐家在当时十分紧张的政治气氛下,仍坚持组织歌唱团体和演奏团体演出抗战音乐,如1941年初,组织重庆业余合唱团公演《黄河大合唱》。再次,开展形式丰富的音乐教育。为培养和辅导进步音乐工作者,新音乐社团曾多次开办短期的讲习会、培训班,通过开展面向社会的音乐教育,吸引和团结了许多音乐工作者,也培养了一批音乐骨干和人才,为抗战音乐的繁荣做出贡献。
对于大后方音乐工作者的斗争,周恩来和南方局给予了许多关怀和鼓励。1939年,周恩来听了由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这既是对冼星海的高度褒奖,也为广大身处大后方的音乐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激励他们推动全民抗战。1938年12月,音乐家张曙前往桂林开展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他到桂林后,便不顾旅途辛劳,立马投身工作。当时,桂林屡遭日军轰炸,空袭警报让人人心惶惶。虽然工作环境危机四伏,但她仍满怀热情组织“桂林反轰炸歌咏大会”。抗日歌曲在桂林传唱,嘹亮的歌声在大街小巷响起,安抚了桂林人民的情绪,也激发了他们坚定抗日的斗争。到桂林一周后,张曙不幸牺牲在日军飞机轰炸中。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他就创作《负伤战士歌》《难民战歌》等作品。“谁不爱国?谁不爱家?谁没有热血?谁愿意做牛马?我们要报仇,我们忍不下。”中华儿女誓死抗日的决心在《负伤战士歌》的歌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张曙牺牲后,桂林、重庆等地纷纷举行追悼纪念大会,周恩来在追悼纪念会上对张曙的事迹作出高度评价,称他的“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张曙是广大抗战大后方音乐工作者中的一位,他们的音乐生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战火中磨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用卓越的音乐作品推动了全面抗战和抗战文艺的繁荣。
结语
无论是战时戏剧、战时电影还是战时音乐,大后方抗战文艺的发展与繁荣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首先,党的领导是大后方抗战文艺的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民族危亡时刻,在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危难之际,我党毅然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重心。我党发出的全民团结抗战的号召,坚持持久战的号召和为了抗战胜利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号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对于抗战大后方文艺的领导,我党一方面十分重视,南方局负责人周恩来对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均十分重视,在不同场合,利用多种形式多文艺工作者工作作出指示,鼓励文艺工作者顽强斗争;另一方面注意方式方法,在大后方特殊的环境中,对文艺发展并没有强行干预,而是善于利用思想引导。以大后方战时戏剧为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秘密党组织通过公开出版物,为进步戏剧的展演提供舆论支持,对戏剧人的思想给予指导,对他们的工作也提出明确要求,如《新华日报》曾大篇幅刊登相关社论、短评、通讯报道等文章几十篇,南方局领导成员发表文章传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戏剧家工作。
其次,创作多围绕抗战主题展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也是动员、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协作的强大力量。在祖国危难时刻,战斗在大后方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担负起宣传抗日救亡的重任。由于广大大后方文艺工作者精心耕耘、坚持创作,使得一批具有很高艺术性的佳作得以诞生。文艺工作者在舞台上高歌、在街头呐喊、在摄像机前演绎,唱出了一首首爱国心声,喊出了一句句爱国热情,攥紧了抗日救亡的拳头,迸发出对侵略者的恨和对伟大祖国深深的爱。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抗战时期大后方文艺发展规律,总结过去先进的经验,努力发扬党领导的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