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
2016-02-04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00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130000
金 卉(1.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
金 卉1,2
(1.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作为音乐的重要展现要素内容,力度在促进音乐作品的逻辑结构生成、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不但极大的提升了力度的展现范围,同时为力度对比赋予了无比丰富的音乐内涵,从而促使力度处理的重要性在音乐作品的表现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已经达到了与和声、旋律、节奏等因素具备有同样的音乐表现力度。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力度处理
力度是音乐作品当中最为关键的表现要素内容,在钢琴音乐作品的表现过程当中,力度处理的地位无可替代。在贝多芬所处的时代钢琴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十分成熟的水平,并结合以贝多芬无比旺盛的创作激情,使得贝多芬音乐作品的表达范围,达到了前人所不曾企及的高度,同时也赋予了音乐力度无限丰富的内涵。据此下文之中将主要就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之中,对于力度的处理与其他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一、力度级记号
表现某段音乐当中音乐响度的强烈状况即为力度级,具体的展现形式为由弱至强不同音量的等级。通过对比贝多芬的大部分钢琴奏鸣曲,能够明显的发现,其所采用的力度级大致涵括了目前音乐作品之中所有的音量级别。在贝多芬本人的原始创作手稿当中,对于所有力度级记号的展现均为术语全称,例如piano、pian-issimo 或者是sempre piano、pempre pianissimo 等。贝多芬在其晚期的音乐创作当中,运用了更大篇幅的力度来展现中间级力度。其中大量的采用了mezza voce、mf以及mp等,同时还将此类中间级力度展示同钢琴的左侧踏板相结合应用,促使音乐作品的演奏风格更加的深沉、内敛。特别是在其晚期所创作的《bB 大调钢琴奏鸣曲》,这一钢琴作品可以称之为贝多芬众多奏鸣曲当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钢琴作品。在贝多芬晚期的创作当中,对于此类深层创作思想的阐述,同其对于各类中间级力度的应用具有十分直接的关联性。
二、力度变化记号
贝多芬在对于钢琴奏鸣曲的处理当中,还有一类十分重要的应用便是对于各类力度变化记号的使用。贝多芬在钢琴乐谱之中十分明显的表达了,音乐渐强与渐弱的起始位置与持续时段。音乐力度强弱的体现,是贝多芬逐步完成音乐情感变革的重要阶段,所有过程性的情感展示均在这一阶段之中产生。贝多芬在音乐作品之中对于此类无级变量式的运用,相较之阶梯式的力度转变,具备有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
在贝多芬的钢琴曲谱之中对于力度的调整处理,还有一类情况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便是“被P打断的渐强”。在某段音乐作品持续渐强之时,在接近最终高潮点之时其力度发展趋势突然被P打断,从而引进一段全新的音乐内容亦或是进入到另一发展阶段之中。此种对于力度布设的意外处置,能够为音乐作品的展现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出现这一情况时,通常表示曲谱作者的内心之中似乎某种蕴藏的激情,被一种理性的力量所抑制,并且还未能够实现最终的发泄与爆发的状况。对于音乐力度恰到好处、张弛有度的控制,促使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得听众能够获得更加深层次的思索。
三、力度对比
贝多芬在对其音乐作品之中的力度进行处理之时,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即为鲜明的力度对比。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经常以十分突然张的力度级表现,来推动音乐作品的发展与前进。毫不过分,贝多芬音乐作品当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几乎都是通过对各类力度的对比来体现的。在《A大调奏鸣曲》第二乐章当中,便采用了高低潮不断交错,音乐力度此起彼伏的力度展现。若将其中强烈的力度对比抽离出去,音乐的激烈程度与高低潮的交错便失去了应有的意味,极大的丧失了贝多芬音乐作品当中,所应当包含的那种不可抑制的精神状态。在贝多芬奏鸣曲之中还存在另一种力度对比情况,即“侵入式”对比,其显著的特征即为音乐作品在表现过程当中,那种突然性与持续性的特点。一类新的内容在没有预先准备的状况下,直接侵入到原本的主体作品内容当中,从而致使音乐发生戏剧化的冲突。
四、结束语
目前对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因素,所开展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够促使相关的音乐工作者,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每一名钢琴入门新手所必须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因此对其音乐的处理力度同音乐构思两者间的关联性,在整体系统的高度上重新进行梳理,这将对于相关的钢琴教学与学习者而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拂晓.从音乐作品的形式分析到内涵体验——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三乐章为研究个案[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4).
[2]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手法的独创性[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杨爽.钢琴演奏中的三重认知模式——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为例[J].中国音乐,2015(4).
作者简介:金卉,吉林艺术学院研究生,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