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唱“苏区干部好作风”
2016-02-04董文妍江西省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江西赣州341000
董文妍 崔 薇(江西省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又唱“苏区干部好作风”
董文妍崔 薇
(江西省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这是一首普通的兴国山歌,也是一首传唱了80多年的红色歌谣。它所歌颂的苏区干部和苏区干部作风令人赞叹,令人向往;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给人启迪,同时也令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在灵魂深处进行反思。
哎呀嘞——
苏区干部好作风
自带干粮去办公
日着(穿)草鞋干革命
夜打灯笼访贫农
【关键词】“苏区干部好作风”;红色歌谣
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赣南采茶歌舞剧院以“苏区干部好作风”为切入点,创作演出了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该剧以1931年发生在红色苏区农村的故事为轴线,以“借粮度荒”为中心事件,以“夜打灯笼访贫农”之“灯笼”为贯穿道具,以一个新当选为村苏维埃主任的草根小人物“李龙槐”为主要人物,运用和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满腔热情,千方百计的塑造人物和揭示戏剧主题,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将一首传唱了80多年并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过重大作用和影响的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以更加形象、生动、具体的形式演绎了出来,让《苏区干部好作风》这样一首普普通通的民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艺术的再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震撼,行为上的思考。它让人们一听到这首歌谣,就想起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那种令人难忘和神往的干部作风和干群关系。
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永远的歌谣》具有很多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极力寻找一个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努力用现代观念去观照历史,用当代意识去表现历史。追求简约中昭示凝重,平凡中显示崇高,清朴中蕴含深厚,粗狂中映照灵秀的美学风格。用写意、象征、对比、“工笔”、“白描”等多种艺术手段达到思想美、人情美、歌谣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它力求以高度的现实主义态度再现当年苏区人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状态;用最细微入致的笔墨揭示苏区人的质朴心灵;以毫不掩饰的真情张扬苏区人民传统的隐忍意识和崇高的牺牲精神;用独特的山歌和浓郁的赣南风情向人们展现红土地上的苏区人、苏区情,以及苏区军民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苏区精神。
该剧的剧本文学创作结构简洁、层次分明、主题积极、事件集中、人物突出。在唱词文字精髓上进行了新的大胆而有效的探索。在结构形式上,剧作家非常善于“留白”,留有充分的舞台空间,给音乐、舞美和演员的表演等二度创作,提供了余地,为全剧发展张弛有度,合理呈现奠定了基础。它牢牢抓住了地方特色,竭力开掘独特的文化内蕴,利用剧种特色,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从“独特”入手,本色、原始地展现时代背景,展现当年苏区人最平凡的生存和生活关系,以平实自然的手法刻画真实质朴的人物心灵。把握住乡土气息,以简练的手法达到饱和的感情宣泄,表现出浓郁奔涌的诗情。
在导演处理上,给全剧设计了可满足观众欣赏需要的诸多看点和亮点,并运用了铺垫过渡和重点渲染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让各个看点和亮点串联起来,熠熠生辉,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听觉感官、耐看、耐听、耐寻味。如:匀粮、捐粮、借粮三大事件的铺陈;圆房、听房、洗脚等具有客家民俗风情特色的情节表演;特别是一号主人公“李龙槐”这个人物到老丈人家借粮的一节戏,充分运用赣南采茶戏传统表演元素中的“矮子步”、“扇子花”等作为主演和四个家丁的表演载体等,将不同的层次内容,运用不同的表演动作,分层次有节奏的层层推进,让观众感到别开生面,情趣无穷。
音乐创作上,注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力求地域特色和时代元素的有机结合。选取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睄妹子》中的“对花”和大型传统采茶戏《茶童戏主》剧中二姐在乘船中的一唱段《云里飞出绿彩凤》的精华旋律等,为塑造“龙槐”、“玉琴”人物形象和贯串全剧的音乐创作元素,选材准确,是适用型与艺术型过渡结合的成功之作。尤其是对主题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唱词中的“好作风”、“去办公”、“日着草鞋”、“夜打灯笼访贫农”等语言文字,都充分运用了传统元素中地方语言的四声规律,返璞归真的做了适当的细微调整,使之地方色彩更加鲜明,虽然是老调子,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剧中的舞蹈部分,在大量运用了“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等赣南采茶戏特有的舞蹈动作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舞和时尚节奏的元素进行编创,使得整台戏看下来,既有赣南本地的特色,又有现代时尚感。
在舞美、服装、道具等其他方面,也同样是注重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如舞台布景中带有赣南建筑特色的飞檐祠堂和禾场让人身临其境;同时结合运用推台、纱幕、灯光等先进技术效果,实现多重空间的自由组合,以达到渲染舞台氛围,推动剧情发展的目的。而在服装设计和人物造型上,则采用了形态各异的银簪、围兜等,展现了浓郁的赣南地方特色和客家元素。而且力求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写实中融入写意,为观众展现客家之美、本土文化之美和人物个性之美。
值得欣慰的是,在《永远的歌谣》中,我们看到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在迅速成长。剧中“李龙槐”的扮演者杨俊,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唱、做、唸、打、舞等扎实的基本功,将这些综合功力准确恰当,适度的运用到自己塑造的人物之中、足见其把握人物、刻划人物性格的能力日趋成熟。在老丈人家被四个家丁连番抽打时,他在舞台上“小毯子”功的技巧表演,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独唱演员周欢,是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人物,而且是“马玉琴”这一与“李龙槐”人物有大段大块戏的人物,除了她有较强的歌唱能力和甜美的噪音条件,紧紧的吸引着观众外,对“马玉琴”这个人物的特征和内心活动把握也很精准,表演显得稳重、规范、沉着、老练,有张有弛可塑性很强,潜力很大。在剧中饰演“腊妹”的青年演员易晓艳,在准确的把握和体现人物性格方面,也给观众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在演唱能力和演唱水平上也有明显提高和进步。群舞演员舞台精神面貌和状态感觉很振奋,充满着朝气和活力,肢体动作也很协调、优美、规范,而且人人入戏,个个有戏。正如著名剧评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老师所说“一台靓丽,满台生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赣南采茶戏艺术更加美好的明天。
毋容置疑,《永远的歌谣》是一部红色文化题材作品,传播的是正能量,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是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全体艺术工作者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的一次自觉行动,值得鼓励和赞扬。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剧作,《永远的歌谣》创作的初衷就是力求以高度的现实主义态度再现当年苏区人民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状态,讴歌红土地上的苏区人、苏区情、弘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苏区精神。应该说,《永远的歌谣》同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原创作演出的大型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八子参军》一样,在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作品中,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冲破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创作的“老题材、老主题、老人物、老故事、老手法”的束缚,大胆创新,为赣南采茶戏注入了新的动力。
但是,一个新的艺术作品的诞生,必定要经过千锤百炼的锻造,才能成为经典之作。《永远的歌谣》也一样,还有很多需要修改、加工、提高的地方。
《永远的歌谣》唱响的主旋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纪念,也是对今天继承革命传统、改革创新发展的赞歌。它通过描写苏区人,达到礼赞苏区精神,更直观的感受到当年苏区人民伟大人格、奉献精神的震撼力量和巨大魅力,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苏区人,更自觉地弘扬苏区精神。它歌颂的苏区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拼搏奉献的博大情怀,它彰显的厚重文化底蕴承载着新时代科学发展的蓬勃向上。
又唱“苏区干部好作风”,延续我们对历史的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开拓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我们衷心的祝愿“苏区干部好作风”这首既普通又经典的歌谣永远传唱下去,祝愿歌中歌颂的干部好作风永远发扬光大。祝愿《永远的歌谣》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