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就是大?
2016-02-03崔鹏
崔鹏
把钱花在改善极小概率事件的结果上,不是明智之举。
先做个小测试。
如果有个方法可以让你还处在婴儿期的孩子在看护时的意外死亡率降低到原来的1/7,你愿意为这个方法出多少钱?我身边刚生孩子不久的女士普遍给了很高的价钱。其中最夸张的是,“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可以倾家荡产!”
这个测试的结果足够咱们说上四五回的。首先,女性在生育结束后不久,她们的行为被雌性激素笼罩着,激素涉及范围的事物行为价值都会重新解构;第二,问题的开始提到了“死亡率”,这个负面词让人惊慌,人们在惊慌的状态下会忽略做事的成本;第三,很多恶毒的营销大概都是这样的,先用你最关心的点的负面可能性刺激你,然后再卖给你一堆毫无价值的破烂。
把婴儿的意外死亡率降低到原来状态的1/7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纽约州立大学社会系做过一项调查,在纽约,幼儿园看护的婴儿的意外死亡率就是在家请保姆看护的1/7。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被褥堵塞口鼻导致的窒息。这似乎可以体现出幼儿园看护人员更具专业性。
但,你会因此决定,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吗?看看后边的数据再说吧。
在纽约,婴儿意外死亡事故是极小概率事件。由幼儿园看护的婴儿的意外死亡概率是2.3/1000000,即使是那些由保姆看护的“更易死亡”的婴儿的意外死亡概率也只是16/1000000。无论在哪儿,婴儿在看护期间意外死亡都是极小概率事件。极小概率事件是什么?就是你越想把这种概率继续降低,却越会做糟的事。
还拿前边这个例子来说,全纽约的父母如果都把婴儿送到幼儿园,那他们将承受比看护期间婴儿意外死亡概率严重得多的极小概率事件——交通事故造成纽约婴儿意外死亡——这个概率是被保姆看护婴儿意外死亡的7倍。
再提到咱们一开始做的那个试验,妈妈们都忽略了婴儿意外死亡是极小概率事件,而希望不惜成本地补救。这无疑会把事做到错误的方向上去。而造成妈妈们错误认识的原因在哪儿?
我怀疑这是因为人们对极小概率事件的不熟悉而造成的认知偏差。
从概率上区分,人们要做的事可以分为四种:全概率事件、大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和极小概率事件。你可以这么理解人类历史,大家用尽办法把对自己有利的事概率变大,而对自己不利的事概率变小。然而在极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只能认识到概率事件的前三种。由于没有计算机和互联网,大家之前都认为极小概率事件是不存在的。近几十年,人们才意识到,小数点后边10位还有一个奇妙的世界。但是,作为普通人,他们的内在基因还是无法理解极小概率事件,比如没人能听到自己小孩正处在意外死亡的相对大概率笼罩下而无动于衷地以处理小概率事件的方式来处理极小概率事件。
另外,我们人类想干的事太多了,以至于将很多小概率事件和极小概率事件混在了一起,让人根本分不清。比如,有个疯狂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一个风调雨顺机,能让全球粮食增产10%。但是,这个机器有1/1000000爆炸的概率,如果它爆炸,人类会灭亡。这个爆炸概率在一般事件中是个极小概率事件,但是放在人类灭亡的问题上,1/1000000成了小概率,这个风调雨顺机根本不能立项。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极小概率看起来也相当大。最近的例子就是一般媒体的校对结果,如果错误率能降到1/20000就已经很棒了。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人们要识别到极小概率事件,并且不把钱花在努力改善它上边是件不太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