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编剧:十几年目睹之怪现状

2016-02-03石钟山

北京文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投资方影视创作

石钟山

编剧:一种职业

编剧和作家一样,都是干着码字的工作。虽然都是码字,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真正的作家,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欲望,为心灵写作,作家通过作品在寻找这个世界的同类。对人生、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变成了文字,和相惜的同类交流共鸣。一篇文章、一部作品,能有几千几万个真正的读者,作家足矣。

编剧的故事拍成影视剧之后,面对的是数亿人的受众群体。编剧承载的压力指责便可想而知了。

编剧对创作而言,根本没有自主的权利,制片方投资人代表的是市场。一部影视剧,几千万几个亿投资出去,要对市场负责,收回投资成本。去挣钱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可悲的是,投资方只想挣钱,却不懂创作,找来编剧,搭建挣钱的阶梯。编剧为投资方打工,一切自然得听投资方的,编剧签下“卖身契”之后,生杀大权都在投资方手里了。

搞影视行业的投资方,大都是有些文艺情结的老板,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自己以前没养过猪,自己投资影视也要养一回猪。看到别人风生水起、叱咤风云,自己也想指点江山风光一回。

以一个观众和影视爱好者的心理,对编剧指手画脚,剧本应该这样或那样,某某作品的成功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编剧就借鉴了这样,也整合了那样。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作品都在跟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重复浪费着资源,相同的作品拍出来后,一直到观众看得作呕,大骂。这类题材暂且息鼓,又炮制下一类型去了。

每个成功的作家,都是因为深挖了自己熟知的生活,在自己“邮票”般大小的土壤里挖井取水。

编剧则要不停地在自己并不熟知、更没有感情的土壤里去耕耘。今天写家长里短,明天写历史,后天又去写战争。就像媒人刚介绍个异性朋友,马上就让你去结婚。婚姻的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编剧作为一种职业,没有你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要想市场,猜制片方投资人的想法,蹚着深浅不知的水找桥过河。

编剧不是创作,只是影视市场的一个工种。挣钱多少,只能看你对这种状态的适应程度和熟练技能的掌握情况。

就是这样一门职业,编剧的队伍仍在不断地壮大着。一切都是因为名利。中国目前市场,电视剧的顶尖编剧的价格在每集三四十万元之间,一线编剧都在二十万元以上。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小编剧,只要写过一两部拍摄完成的作品,也会每集要上大几万,甚至十万以上。每集剧本字数大约在15000字左右。一部电视剧按40集算下来,这种收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道理亘古不变。

各种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编剧专业,毕业后一批一茬的准编剧们走向社会,都扎到这个圈子里,撸胳膊挽袖子,想大显身手。有许多作家也在纷纷改行,尝试着当回编剧。做不了独立编剧就与别人合伙;无法合作,就当枪手。不论做什么,只要一头扎进这个圈子,能挣到钱就是目的。

名利的诱惑,让一批又一批有些文字情结的人排着队,争先恐后地扎进了这个圈子。乌泱泱很是壮观热闹。

编剧的地位

作家队伍三六九等。在编剧队伍中,这种现象更为严苛。

对一线或顶级编剧的定义是这样的:有几部代表作品,圈内圈外一提大都知晓,且每年能生产一部或两部。所拍摄的剧目能在各大卫视登堂入室者。这就是一线编剧或顶级编剧。

因为一线编剧的名望和经验,会受到投资方不同程度的尊重。即便剧本写得令投资方不满意,也大都用委婉的词语去表达。大牌编剧失去修改的耐心了,投资方大都也会结清尾款,雇一个个枪手去修修补补,将就对付着开机了。

因为编剧的江湖地位,投资方在投资充沛的情况下,总能从演员到制作搭一个不错的班子,吆喝着把戏拍完。因为阵容,还有在电视台熟门熟路的关系,完成片总能卖出一个不错的价格。这就是投资方迷信一线知名编剧的理由。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些编剧,有的年事已高,精力和体力都不足以支撑一部几十万字的作品了,于是枪手的职业便应运而生了。大编剧先写出大纲,剩下的活便交由枪手完成,大编剧再润色调整。一部打着大编剧幌子的作品就这么出笼了。

作品的好与坏,只能听天由命了。

一线编剧,凭着余威,总能支撑一段时间,这家公司不找,还有另外一家,总能骗吃骗喝,不愁合作者。

这是大编剧的状态,轮到小编剧就没那么好的命运了。

小编剧要替投资方完成这样或那样的命题作文。遇到懂行的、规矩的投资方,算是命好的。因为懂行,会少走些弯路,按照合同也能拿到钱款。但这是少数。

大多时候遇到的都是蹚着水找桥的投资方。今天心血来潮,拍着脑门依据市场火热成功的作品,炮制他的点子。编剧依据投资方的想法,点灯熬油,东拼西凑地终于完成了一部几十万字的剧本。制片方看罢剧本,对市场又有了新的理解,再拍一次脑门,让你按照新点子再修改剧本。改来改去,投资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了。熬到最后,市场风向变了,项目只能下马。也许一年,也许两年过去了。小编剧在这过程中,只能拿到合约中的一部分报酬。依据合同,人家不给了,小编剧的作品打了水漂不说,预期的收入也化为乌有。

遇到这样的情景,只能在心里大骂一句。在一段时间里,会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地叙说着自己遭受到的际遇,以博取同情。过了一阵心里平复了,又有下一个活路找上门来。依旧是听投资方聊题材说想法,再次充满幻想地签卖身契,热血沸腾地创作。十有八九,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生计,不管你受不受,都将承受这份职业,这是圈子里流行的规矩。

少数编剧,为要讨回公道,更主要的是为了讨回自己的收入,大张旗鼓地诉之法庭。这样的官司大都不了了之。虽然这几年各地法院设立了知识产权庭,但对这种制片方与编剧的合同纠纷很难界定。什么是完成了甲方的意愿,不是用斤两能称出来的。因为编剧的合同就是一纸卖身契,所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都在制片方手里。编剧只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小配角。合同的约定,让法院也无从断定,最后只能调解调解,最好的结果是投资方再补点散碎银两。大多数的结果,都会不了了之,耽误了时间、精力不说,还惹一肚子气;排解不好,还会增加癌变的几率。

不论是大编剧、小编剧,在名利熏心的影视圈里只是一枚小小的棋子。

许多电视台为了在黄金档时间多播放广告,把电视剧的片头片尾压缩成十几秒钟的片花。播放个片名,打出一串对广告有利的演员名字,片尾甚至连出品公司的名字都没有,更别说编剧的名字了。

受尽了投资方的种种刁难,苦心费力写完一部作品,终于盼到了播出,却连自己的名字在电视上都看不到,编剧成了真正的潜伏者。观众、媒体也通常认为,一部戏的好是演员和导演的功劳。经常听人议论,某某演员演得好,某某大导演导得好,很少有人说到编剧。

一部戏,人物的成功,故事讲得精彩,如果没有编剧在塑造人物上的独具匠心,故事讲述得丝丝入扣,入情入理,演员和导演即便有通天的本领,也无法完成故事叙述和人物的塑造。

有许多豪华阵容的演员队伍,和名头响亮的导演加盟的戏,播放前宣传得热火朝天,把观众吊足了胃口,结果却骂声一片。更有甚者,播了一半被电视台停播的所谓大戏,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是剧本没有完成塑造人物和讲好故事的功能。这种失败是注定的。

一线编剧,顶多每集二三十万的酬劳,而一线演员的价位,六七十万一集算是便宜的。好说话的,在拍摄期间,需住五星饭店,房车加六七位助理服侍,高兴了按每天8小时出工。不高兴了,装病去城内喝酒唱歌去了。

这还没完,在编剧署名上,还会遭到强奸蹂躏。某些投资方或制片人级别的人,在后期完成时,会把自己的名字挂到编剧的署名中。挂在真正编剧的后面,是对你客气的,更有甚者,干脆挂到真编剧的前面。当编剧讨要说法时,这些署名者振振有词地说:我对剧本的创作是有功劳的。某某情节、某某点子就是我出的。这些制作者,把自己的职务行为,当成了编剧创作。在他们眼里,编剧就是个婊子,强奸算是温柔的。

编剧牛呀马呀地年复一年地劳累着,受尽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还不算完。分享劳动成果时,更是登不上大雅之堂。每年知名的电视颁奖庆典上,各种最佳演员、导演不用说了,就连美术、摄影的奖项都设立了,编剧奖项却寥寥无几。即便有也是放在不起眼的环节,匆匆上台又匆匆下去,在台上多待一秒钟,觉得都是浪费时间。

编剧种种

三六九等的编剧,对创作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

原创编剧,依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有感而发。创作作品,如同养护自己的孩子,十月怀胎,终于完成了作品,卖给了投资方,有了剧本,便开始找导演,找演员。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原创编剧比起来自然会肤浅得很,但找什么样的导演和演员,投资方却是一言九鼎。许多时候则是指鹿为马、张冠李戴,他们享受着这样的权力。最后的结果是,在二度创作上,他们曲解了作品中的人物,不但没有锦上添花,反而让一流的人物,沦为末流。编剧是没有这个权力的。有许多编剧依据自己剧中人物,向制片方推荐候选演员和导演,制片方觉得编剧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根本不会考虑编剧的意见和感受。

编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期待自己的作品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制片方花红柳绿地把编剧的作品打扮了,拍摄完成了,低三下四、点头哈腰地把作品卖给电视台,播出的结果只能听天由命了。有时受制于收视率,还得去暗箱操作,购买收视率。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在这个圈子里,更多的编剧做不了原创,只能听投资方吆喝。生男生女得看投资方的需求。为了完成投资方的梦想意愿,就按行规套路来炮制。这里借鉴一个人物关系,那里抄个桥段,一堆有关书籍摆放在案前,这儿摘一段,那儿摘一章,七荤八素,东拼西凑,剧本的要素应有尽有,唯一缺少的是剧本原创的文学生命。

这几年,随着知识产权的普及,作家和编剧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在增强,围绕剧本抄袭的风波一起接一起。最著名的就是台湾作家编剧琼瑶女士,告内地编剧于正的案件。经过漫长的审理等待,琼瑶女士终于赢得了胜利,保护了自己的知识产权,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抄袭在码字的行业里,自古至今,从没断过,这几年编剧业尤甚。究其原因,是影视圈名利的诱惑,自己的创作又江郎才尽,只能去走抄袭这条捷径。

当下的影视市场,完全变成了快餐、娱乐的市场,原创的剧本越来越少,网络上的各种IP案子被炒到了天价。依据一个概念在创作剧本,有话题、没人物、没故事的影视剧层出不穷。

有些素质的影视观众,早就不看国产影视剧了,转而去看美剧、英剧,而韩剧在中国观众心目中也依旧红火,长盛不衰。

风景这边独好

美剧、英剧的成功,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的播出平台。

美剧、英剧是按季生产,每季两三集。他们是有偿收视。效果好了,就推出下一季,有些经典剧目,可以拍上十几年、几十年。

公平的市场,让从业的编剧和制作者们不能有半点松懈,他们在创作和制作上精益求精,对收视观众的责任就是对自己的压力,把观众真正当成了上帝。

美、英等文化大国,把尊重知识产权放在了首位,他们有各行业工会,替自己出头。前几年好莱坞的编剧因待遇问题而集体罢工,最终得以妥善解决。编剧的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而反观我们的编剧队伍,都是一个人在战斗,遇到不公平待遇,被抄袭了,只能发出一个人微弱的喊声,最后被淹没在不公平的洪流之中。自己安慰自己,长了教训。下次再签合同时,依然如此。

我们的近邻韩国的影视剧发展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编剧的尊重。

一部戏,编剧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决定导演和演员的话语权,完全是编剧说了算。制片方只负责生产流程。

最懂一部戏的自然是编剧,从一部作品的构思到完成,修改到最后定稿,剧中每个人物、每个桥段,在编剧的心里已经演过千回万回了,只有编剧才最懂戏里的人物。让编剧决定一部戏的主创再合适不过了。

当我们看韩剧,被细致入微的细节打动的时候,为演员的表演叫绝的时候,都因为有编剧的慧眼在注视着这一切。

任何一个行业,只有尊重知识才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影视这个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中国内地影视产业要想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就要鼓励原创,整肃鱼目混珠的编剧队伍,把那些靠攒故事和抄袭的假编剧清理出去,还中国影视一个清白。

发展影视文化,不能简单靠市场去调节,而要科学地管理,规范地引领,只有这样才能抢占文化的制高点,影视剧市场才能健康地发展。

当然,限制影视发展的弊端还有许多。不破不立,要下决心打碎了重新来过。我们不缺少人才和文化,缺少的是理念和真正懂行的管理队伍。

美剧、英剧、韩剧,风景为何这边独好?因为人家有懂风景爱风景的人。

责任编辑 张颐雯

猜你喜欢

投资方影视创作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Jazz
海底铁路
投资方在权益法范围内追加投资核算探析
浅析合并财务报表中合并范围的确定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影视
看影视学口语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