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的案例研究*

2016-02-03郑秋芬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批发商质量检验批发市场

郑秋芬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的案例研究*

郑秋芬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焦点。信息不对称是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产品质检服务可使农产品质量信息公开透明。通过静态博弈模型分析政府监管批发商和批发市场占优策略分别为“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规范管理”,但通过引入罚金和销售安全农产品的额外收益可改变批发市场和批发商占优策略。结合批发市场典型案例,分析政府监管下批发市场和批发商在质检服务中行为选择,结论与理论分析相符。通过政府有效监管,批发市场“规范管理”,有利于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水平提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服务;案例研究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已由“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吃得安全”,消费结构和理念不断转型升级。近年来频繁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如2001年1月,浙江省60多人因“猪肉精”中毒、2015年山东省17名消费者因海南“问题西瓜”有机磷中毒,不仅引发农产品消费信任危机,给相关企业或农户带来经济损失、增加农产品出口困难,损害监管部门和政府形象。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引起消费者、相关企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明确要求,2020年农产品和食品要实现优质、安全、生态目标。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主要有哪些?国外学者认为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引起的市场失灵(Feder,1980;Baidu-Forson,1999)。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就我国现实情况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市场各主体存在信息不对称及因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韩青,2008;孙晓燕,2010);二是我国农产品市场经济运行的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建立,机会主义十分普遍(黄彬红等,2015);三是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安全农产品供给均衡单纯依靠市场价格机制难以实现。相对市场而言,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制成本更低,但政府监管失效现象较严重(李长健,2005;王可山,2007;周应恒,2013)。简言之,相较国外由市场失灵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由市场和政府双“失灵”造成。

国内学者认为应从两条路径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事前控制,引导生产者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安全、生态的农产品;二是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服务,将不安全农产品阻隔在市场外。相较于前者,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及相关处罚措施的配套执行,更能有效防止不安全农产品流向市场,农产品终端控制更有效。主要因为:一是生产环节控制难度大,需建立社会诚信时间成本大,我国农户“小而全”、农产品品种多而杂,农业产业链环节多、质量控制难;二是即使生产出安全农产品,由于农产品鲜活、易腐、不易贮藏等特性,在流通环节也会发生损耗、变质。按第二条路径,基于对农产品交易中利益主体,即生产者、批发市场、批发商、消费者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中的行为表现,剖析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在解决各方利益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框架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由于农产品信用品属性及特点,鉴别农产品安全需高昂信息成本和足够专业知识,而消费者不具备此条件,当质检部门检测不严,生产者和经销商为实现收益最大化会采取投机行为,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改进外观目的。因此,农产品的不安全信息无法通过供应链有效传递给消费者,造成生产者、经销商和消费者间信息不对称,不但增加消费者通过外观、经验、品级等判定农产品安全性的搜寻成本,还使消费者因不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而选择不安全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商不能因安全农产品而获得安全溢价,导致真正安全农产品逐渐退出市场。可见,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键。因农产品特殊属性,仅靠人为观察和判断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因此需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核准确认农产品质量信息。但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实施需专业工作人员和仪器设备等,生产者、批发商和消费者均不具备提供此项服务的条件,而批发市场作为联结各主体的有效载体,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依托批发市场,在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前和进入批发市场后,通过各方主体行为表现,揭示我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发挥的作用。

(二)博弈论

农户和经销商收益来自农产品流通,流通环节安全要求是生产环节的导向,可引导农户安全生产,农产品流通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明确农产品生产者和流通环节的批发商、批发市场等在保障农产品安全中的职能,可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由于农产品生产者受自身收益、生产安全农产品的高成本及政府监管等因素影响,其占优策略是“生产不安全农产品”(李铁林,2013;刘小兰,2015),多名学者已从不同角度阐释,不再赘述。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交易,分为进入市场前,批发商和生产者间交易和进入市场后,批发商通过批发市场与消费者交易,但基于我国实际情况考虑,主要构建批发市场和批发商在政府不监管和政府监管下的博弈模型,分析批发市场和批发商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中的行为表现。

政府监管下批发市场和供应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参与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商。博弈目标是实现双方自身利益最大化。

策略空间:批发市场两种策略(规范管理,不规范管理);批发商两种策略(重视农产品安全,不重视农产品安全)。

信息结构:批发商相较于批发市场对农产品质量信息了解更多,因此批发市场和批发商间信息不完全对称,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批发商间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参数设定:(1)农产品供应商若重视农产品安全,便可为社会提供安全农产品。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出售农产品获得的收益为ES,重视农产品安全的成本为CS,批发市场获得供应商交纳的进场费、摊位费等为EM。

(2)农产品供应商若不重视农产品安全,则会提供不安全农产品。当批发市场规范管理时,检测不合格的结果将被市场监管方上报政府,供应商则不得进场交易并受到政府处罚PS,批发市场规范管理的成本为CM。若批发市场不规范管理时,供应商可入场交易,若政府抽到该供应商并发现其违规提供不安全农产品,供应商将受到处罚PS,若政府未抽到,其收益为ES。

(3)政府抽检到该批发商概率为α,农产品供应商重视农产品安全概率为β,批发市场规范管理概率为γ。

基于以上假设,批发市场与供应商静态博弈分析见表1。

表1 批发市场和供应商博弈支付矩阵

由表1可知,不管政府是否抽检,供应商重视农产品安全,批发市场不规范管理期望收益为EM,大于批发市场规范管理期望收益EM-CM,供应商不重视农产品安全,批发市场不规范管理期望收益EM大于批发市场规范管理期望收益-CM,因此,批发市场最优策略是“不规范管理”。当批发市场不规范管理时,供应商最优策略是“不重视农产品安全”,若批发市场规范管理,则供应商是否重视农产品安全取决于抽检概率和罚金额度。可见,仅通过市场机制很难改变批发市场和批发商占优策略。如何通过政府监管改变批发市场和批发商的博弈策略,考虑政府抽检到不安全农产品处罚批发市场,销售安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批发商会获得额外收益,可得到以下结果。

基本假设同批发商与批发市场的静态博弈模型假设。当政府检测出不安全农产品时,除处罚批发商外,还对批发市场处罚Pm,当政府抽检合格时,批发市场将安全农产品信息有效传递给消费者,批发市场因此获得额外安全农产品收益Eam,批发商因此获得额外安全农产品收益Eas,则政府监管下双方博弈模型见表2。

表2 批发市场和供应商的博弈支付矩阵

批发市场期望效用函数为:

供应商期望效用函数为:

根据纳什均衡,批发市场和批发商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

可见,批发市场和批发商策略选择除受自身收益影响、政府抽检概率外,彼此间相互影响。原则上政府抽检概率越大,越能促使批发市场规范管理、供应商提供安全农产品。但若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内在激励作用,使批发市场和供应商在规范管理和重视农产品安全同时获得更高收益,即使政府抽检概率很小,批发市场和供应商也会规范操作。可见,建立销售农产品良好环境,使批发市场和批发商因销售安全农产品获得更多“安全溢价”,使其因销售不安全农产品损失加大,增加政府监管部门在农产品质检服务中的威慑力,可改变批发市场和供应商占优策略,最终以市场拉动为主,政府推动为辅,有效利用市场力量,可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保障农产品安全。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取依据及选取方法

本文案例选取服从理论抽样原则,以农产品生产者掌握较完全的农产品质量信息,且其占优策略为“生产不安全农产品”假定,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主要发生在进入批发市场前,即场内环节。进入批发市场前,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主要解决生产者与批发商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此阶段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起点,是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开始的第一个阶段。以此为参照点,分析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后,批发商和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中的行为选择,即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的第二个阶段。在此阶段以批发市场为载体,通过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解决批发商和消费者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全国各大城市及城镇普遍存在兼有批发和零售,但以零售为主的小型批发市场,这类市场以销售本地农产品为主,进入门槛较低,交易量较小,资源配备不足,且供应商从产地直接获取农产品;以批发为主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场内设备齐全,管理规范,交易量较大,供应商从产地直接获取农产品。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其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鉴于以上分析,案例研究基于以下假定:首先,生产者占优策略为“生产不安全农产品”;其次,选取的大、小型批发市场为并列主体,即供应商在小型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从产地获得,而非从大型批发市场批发获得。本文以我国某市某大型批发市场和某小型批发市场为原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供应商及政府等农产品质检服务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各主体在农产品进入市场前、场内交易环节应对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的行为表现,解析我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二)案例描述

1.某市某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该市场20多年前由某村投资15万元在村口菜农聚集处建设,现有固定摊位5 558个、定点客户8 000多家,日均车流量3万多辆(次)、客流量6万多人(次)。日吞吐蔬菜1 300多万公斤、果品1 500多万公斤、生猪2 500多头、羊2 500多只、牛150多头、水产1 500多吨。2009年,市场各类农副产品总交易量为90.2亿公斤,总交易额为302亿元。其中蔬菜供应量占该市总需求量70%以上,水果80%以上,该市场已形成以蔬菜、果品批发为龙头,涵盖肉类、粮油、水产、调料等十大类农副产品的大规模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该市场基础设施齐全,驻有由市政府牵头组建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某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具有高水平、专业化仪器设备及高素质质检员。政府部门会不定时抽检批发市场内农产品,主要检测农产品化学有害物残留、流通中受到的二次污染等不安全因素。在农产品进入市场前,该批发市场要检查供应商农产品产地证明和质量检验检测证明,对持有“双证”的商户给予20%交易费优惠,供应商皆积极提供“双证”。其次,对于进场交易的农产品,如对蔬菜、瓜果等易腐农产品,该批发市场会常年对入场农产品作常规农药残留抽检,向检测合格的经销商发放相关合格证明。对鲜肉副食类食品,市场在管理时,要求经销商必须具备来源发票、肉检报告单等票证,必须向消费者出示购物信誉单等证明肉制品安全的票证。同时,从2002年起,该市场与河北、山东省等农产品生产大省的217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签订“场地挂钩”协议书。若协议基地农产品在抽测中发现问题,市场将函告产地政府,多次出现问题将解除协议。最后,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会报送上级检测机构复检,并培训教育批发商。

2.某市某小型批发市场

某小型批发市场是某市民营批发市场,批发和零售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其中蔬菜日上市量达300吨,猪肉日上市量达32吨,年交易额9亿元左右。该批发市场现有摊位450个,其中固定经营户300多户,流动经营户150多个。该市场现有商业用房10排115间,固定交易大棚8个。场内环境较差,布局较乱,无显示屏或相关网站发布相关信息,场内设有质检室,配备2名质检人员,负责场内蔬菜、水果等日常农残检测。批发商进入该市场销售农产品时,需提供“农产品产地合格证明”和“农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对未提供双证的批发商,市场会对整车农产品抽检,但由于检测过程耗时较长,农产品销售时间较短,未等检测结果出来,部分农产品已售出。政府相关部门对市场内农产品抽检概率较低,仅在出现问题时严格抽检。

(三)案例分析

1.进入市场前,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未发挥作用

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主要体现在生产者与批发商交易,批发商在批发市场与零售商交易及批发商与消费者交易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农产品进入市场前,发生在田间地头的交易,批发商通常通过色泽、形状、气味等凭经验判断替代检验检测服务获得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原因有二:其一,批发商是理性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的实施需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成本过高,不符合其利益追求;其二,批发商相较于消费者关注的是农产品销量,而非质量安全,这与农产品信用品属性有关。对批发商而言,迫于进入批发市场的压力,必须提供产地检验检测证明(大小型批发市场均需要),意味着这项服务必须由政府提供。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者大多为分散小农户,农产品成熟采摘季存在较大差异且生产者与批发商交易数量少、时间不确定,政府检验检测服务投入监管成本较高,此环节检验检测服务成为批发商进入批发市场的“通行证”,未发挥真正作用。

2.进入批发市场后,大小型批发市场发挥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功能强弱不同

批发商通过“双证”进入批发市场,此时供应商所在市场不再是其占有垄断地位的买方市场,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卖方市场,同时,相较于小农户,批发商具备更高的人力资本、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相较于消费者,其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检验判断),产生投机行为可能性较大。因此,批发商存在“隐匿信息”“道德风险”可能性更大。而批发市场管理规范与否,对批发商约束力产生差异较大。

进入批发市场后,大型批发市场内硬件设施齐全,管理细则规范,每天抽检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同时,政府部门派驻专业检验检测部门不定时抽检,将抽检结果在显示屏和网站公示,对检验不合格的农产品复检,且批发市场对批发商批评教育,政府部门对供应商作相应处罚(即理论模型中Ps),同时对批发市场处以2 000元以上20 000元以下罚款Pm,批发市场、供应商均因农产品检验检测不合格产生效用损失。为此,批发商要衡量忽视农产品安全所处罚金(Ps)与重视农产品安全成本-收益(ES-CS)的差值。同时,随消费者消费观念不断升级,对安全农产品支付意愿越来越高。安全农产品信息传递给有支付意愿的消费者,批发商还应考虑获得销售安全农产品的“安全溢价”。因此,批发商作为理性经济人,会积极配合批发市场及政府检验检测部门抽检,按批发市场要求提供票证、产地证明等,提供安全农产品,形成在政府部门严格监管下(不定时抽检和处罚措施),批发市场“规范管理”,供应商“重视农产品安全”的良性循环。

相较大型批发市场,小型批发市场内基础设施简陋,检验检测室常因缺乏专业检验检测人员或仪器设备老化、维修等无法正常运转,无政府部门派驻的大型检验检测室,且无信息发布网站或显示屏。因此,小型批发市场内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往往流于形式,仅抽检场内检测成本低、检测时间短的农产品。政府相关部门仅在批发市场出现安全问题时抽检场内农产品。在政府部门抽检概率(α)几乎可忽略时,惩罚Ps也趋近于零。批发市场缺乏提供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激励,原因有两点:一是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成本由批发市场承担,二是小型批发市场缺乏信息传播途径。对于批发商而言,在批发市场“不规范管理”、政府抽检概率和罚金几乎为零时,销售安全农产品需支付更高成本。因此,批发商会消极对待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通过部分投机行为拖延、逃避检测,还会通过包装、捆绑销售处理隐藏农产品质量信息,以次充好,加大与消费者间信息不对称。可见,政府抽检概率较小、罚金较低时,批发市场占优策略为“不规范管理”,批发商占优策略为“销售不安全农产品”,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发挥作用不明显。

(四)案例讨论

进入批发市场前后,存在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能否发挥作用的差异,相对于进入批发市场前,进入批发市场后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更能发挥作用。但进入批发市场后,大型批发市场和小型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发挥作用存在差异,相较于小型批发市场,大型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备齐全,管理规范,政府监管严格,供应商重视农产品安全。从我国农产品流通实际出发,生产者与批发商通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减缓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监管成本过大,先进质检设备和专业人员缺乏问题,可行性较小。通过批发市场发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更具可行性,批发市场内交易集中,政府监管成本较低,批发市场还可通过规范管理约束批发商投机行为,通过“基地协议”(如大型批发市场)迫使生产者生产安全农产品。但不规范管理批发市场不仅无法高效发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作用,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其与消费者间信息不对称。可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政府部门适当监管和必要投入,这样批发市场“规范管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结论与讨论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质是解决农产品信用品特征引发的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有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者间实现质量安全信息共享,改变部分利益相关者在农产品交易或消费中信息弱势地位,同时减少消费者和社会福利损失。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在我国的开展以政府“行为有效”,批发市场“规范管理”为条件,我国大多数批发市场存在政府监管失效(任燕,2010),批发市场“不规范管理”,检测信息平台不完善及检验检测服务主体“不重视”等问题。综上分析可知,农产品质检服务需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建立一体化监管制度,完善农产品质检标准,加大对批发市场的惩罚力度,加大政府监管在质检服务中的威慑力,提高监管效率。批发市场在考虑自身收益同时,应重视社会效益,积极发挥其公益性职能,通过采用先进设备、技术和有效管理降低质检服务成本;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平台,畅通批发市场安全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入场交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等信息,建立批发商良性竞争市场环境,使安全农产品获得更高质量溢价。最终使各利益主体间行动选择达均衡状态,实现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有效配置,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得到有效利用,质检服务水平有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本文仍存在不足,一是博弈论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博弈主体各方行为均为动态,一次性动态博弈不能反映各方主体整体行为,但可通过在各方主体间建立一种稳固且长期的交易关系,将一次性博弈转化为多次重复博弈,或通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仿真建模研究不同情境下各方主体行为变化。限于篇幅,有待后续深入研究。二是案例研究不同于大样本定量研究,缺乏数据分析方法和客观数据呈现,仅通过理论指导问题分析,对理论进一步发展并无贡献。通过博弈论结合案例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是一种路径探索,可反映我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改变利益链各主体占优策略提升质检服务水平的可行性。

[1]毛基业,李高勇.案例研究的“术”与“道”的反思——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3)综述[J].管理世界,2014(2):111-117.

[2]李高勇,毛基业.案例选择与研究策略——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4)综述[J].管理世界,2015(2):133-136.

[3]周应恒,霍丽玥,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53-59.

[4]韩青.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孙小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6]黄彬红,周洁红.农产食品质量安全治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7]李长健,陈占江.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原因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12-13.

[8]王可山,郭英立.食品质量安全政府管制缺陷及其完善[J].改革与战略,2007(4):16-18.

[9]周应恒,宋玉兰,严斌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激励相容机制设计[J].商业研究,2013(1):5-11.

[10]李铁林.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11]金发忠.关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4(1):51-54.

[12]刘小兰.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基于批发市场交易模式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3]王启现.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内涵特征与质量安全特性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1):11-14.

[14]何美丽.蔬菜供应链中的话语权问题研究——以北京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15]邵红刚.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6]李志博.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17]王程,李梦薇.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和流通模式——基于四川案例[J].农村经济,2014(9):93-95.

[18]任燕,安玉发.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3):37-45.

[19]李崇光,肖小勇,张有望.蔬菜流通不同模式及其价格形成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15(8):53-60.

[20]王文举.博弈论应用与经济动态模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1]Feder G.Farm size,risk aversion and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y uncertainty[J],Oxford Economic Paper,1980(32):260-285.

[22]Baidu-Forson J.Factors influencing adoption of land-enhancing technology in the Sahel:Lessons from a case study in Niger[J].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20):231-239.

Case Stu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Service

ZHENG Qiuf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The safety of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critical to millions of households,and it i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whole society,and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s a key factor that causes it to produce many problem.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service can make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inform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and it happens in 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The wholesale market is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By using static game model,it could be found that dominant strategies of wholesalers and wholesale markets were"attach no importance to the safety of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non-standard management",under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but it could alter the dominant strategies of wholesalers and wholesale markets by fining and selling saf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gain extra revenues.By utilizing the cases of wholesale market,under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behavior choices of wholesale markets and wholesalers were in line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quality inspection serv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service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safety of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be guaranteed by"standard management"of wholesale markets under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afety of quality;quality inspection service;case study

F322

A

1674-9189(2016)06-0076-08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070)。

郑秋芬(1986-),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政策。

猜你喜欢

批发商质量检验批发市场
质量检验在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总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与监督标准构建探索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纺织品中的纤维质量检验分析
上海种子质量检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批发市场进货:砍价的三个秘诀
批发市场你不知道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