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德育途径研究
2016-02-03李晓丽
李晓丽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德育途径研究
李晓丽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当代高校学生深受新自由主义及其他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之风已经开始严重的侵蚀着高校这个神圣殿堂里学生们的思想,这时候中华传统美德,尤其是孝德应该重新回归高校,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重视。大学生不仅仅应该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更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他们即将走出校园,面临的将是更多的责任,孝德就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品德。
传统孝德;大学生德育;途径
一、孝德概念的厘定
《尔雅》中解释为“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许慎也说道:“孝”字,为子承老形、“善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其实孝讲的就是父母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孝”字取“老”的上半部分,取“子”的下半部,意思就是子女应该顺从老人,听取父母的意见,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1]《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扮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2]《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3]所以,我们的孝顺,首先是从爱护保护自己开始的,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心劳神就是孝顺的第一步。所以,综上所述,孝的定义区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首先根据孝德的具体表现方式可以分为,情感上的孝德和物质的孝德,情感上的孝德第一就是子女对父母情感上的认同与关怀,敬爱父母,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其次要自立自强,就是要努力拼搏,自强不息,扎实工作,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让父母为自己而感到骄傲和荣光。最后,就是要葬祭以礼。在父母离世之后要为父母有礼送终,“葬之以礼”这也是我们中华传统孝德重要的一部分,儒家有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在日后还要对父母定期的悼念与追忆。物质上的孝德,也就是对父母的赡养照顾等行为。首先表现为对父母身体的照顾,尽量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让父母安康享乐。就是奉养,也就是保证父母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孟子曾经提到“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1]其次表现为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也是我们刚刚讲到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我们应当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劳神。第三个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传宗接代,就是繁衍子孙后代,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虽然在当代的社会有些争议,但是在当时的传统封建社会确实是特别重要的孝德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根据孝德的存在方式还可以分为大孝及小孝,也就是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孝是指对父母的情感及行为,而广义的孝指的是在社会中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的伦理性规范。
二、孝德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价值浅析
首先,孝德可以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
高校德育目标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就包括了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人格是个人内化过程后稳定的本质性的因素。我们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的是人格健全,德育和智育同时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尊老爱幼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道德规范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人格的含义的,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的能作为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4]德育上所说的人格主要指的是前两种。道德品质就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人格是人内在的起到控制作用的自我意识部分与特征。高校的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还有自身的发展需要都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培养的新时期人才,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品质,还要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人,能够很好的与人沟通,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际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培养这样的人才,首先要培养其孝德,建立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上,善待社会上的人的起点便是要首先学会善待自己的父母,学会和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对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的社会交际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我们的高校中现在出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道德品质不仅没有随着知识的增加而增加反而呈现倒退现象。德育作为高校的中心环节之一,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上的道德滑坡,不要效仿,避免学生也发生道德滑坡现象,这是现在转型期的社会中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
其次,孝德可以为高校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德育认识。
孝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虽然其中包含着某些封建主义的内容,但其核心价值是合理的,可以被我们借鉴运用。古语云:“百善孝为先”。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可能出孝德在德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德育与孝德是密不可分的,孝德是德育引导人们活动的开始。孝德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不仅包括敬爱、礼让、谦逊、诚信也是其重要的一个内容。在现代高校中传播孝德文化内容,可以形成尊老爱幼、互礼互让、互敬互爱的校园风尚,营造公民道德提升的良好氛围。孝德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公民教育的内容高度契合,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良好的孝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向全社会传递孝德为基础的道德正能量。
最后,孝德文化可以丰富德育内容,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的社会性在现实中的体现在公民个体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6]传统的尊老爱幼美德在古代社会备受重视,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更应是如此,它应当被当作是公民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现代社会受西方新自由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拜金主义,自利主义滋长,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借助传统民族文化,来增加人们的认同感,而孝德文化可以起到这个重要的作用。有机运作整体,道德作为一个意识领域内概念,其本身的内涵就十分丰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道德的定义为,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7]这种道德规范和准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上的,而这种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是一个个家庭组成了千姿百态的社会。因此孝德文化在德育过程中是起基础性作用的,挖掘高校孝德文化的德育价值,丰富高校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手法,转换德育理念,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突破性手段。
三、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德育途径研究
首先,继承创新传统孝德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孝德观。
我们在刚开始也讲到过,传统孝德当中有些内容具有封建色彩,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所以我们在继承传统孝德的时候,应该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赋予孝德新时代的内涵。所以高校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孝德观。所谓正确的孝德观就是指能够辩证的对待孝德文化,坚持与时俱进的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世界观看待孝德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正确发展,使正确的孝德观成为大学生道德认知的起点。正确的孝德观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孝德态度。在学生中经调查发现,有些学生认为新时代在谈论孝德是很过时的,不符合现代社会追求自主平等的发展趋势。甚至有的学生只知道一味的依赖父母,独立性差,孝德自立意识弱,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谈论孝德。所以,把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德育途径的起点便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孝德态度,主动自愿的去接受孝德文化。第二,引导学生区正确分当代孝德和传统孝德,理解当代孝德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意义。孝德文化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孝德的观念。运用马克思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孝德,去思考现实中出现的孝德问题,孝德的作用是客观的,它夸大和忽视都是不正确的。学生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付出,而不是一味的索取。是孝德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品德状况有一定的了解,积极进取。
四、整合家庭和社会力量资源,为孝德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提供有力支撑
其实道德规范和准则在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约束人们,它不仅仅是治理社会混乱的工具,更是为人们追求自身的发展境界提供了目标和精神的动力。孝德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化过程,它与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不仅需要个体的单方面倾向而且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全力支持。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对孝德融入高校德育起到了持续的作用,在德育的过程中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仅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社会也要通力配合,努力做到步调一致。只有家庭环境和谐,社会风气健康,父母起到身先士卒的作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树立道德模范,才能实现孝德文化的健康发展。具体行动上,老师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时时沟通,一起关注学生的道德养成和行为习惯。
同时也要调动家长参与孝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其树立模范榜样的作用。在社会力量调动的方面,应当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带领学生去养老院做义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自身所具有的价值。
最后,要利用网络等媒介,弘扬宣传孝德文化媒介指的就是使双方发生关系的物和人。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区域大等特点。借助网络等新兴媒体,把网络孝德宣传与高校德育联结起来,营造孝德发展的健康的网络环境。第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运用政府的有理平台,发布感人的孝德故事,及时发布弘扬孝德的评论,发挥文字说理的功效,使人对孝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第二,社会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宣传网络中起到引导和互动的作用。
[1]<孟子·离娄下>.
[2]<孝经·开宗明义>.
[3]<荀子·子道>.
[4]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6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7]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9.
G641
A
2095-4379-(2016)21-0312-02
李晓丽(199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