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的公平正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6-02-03殷智通

法制博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公平

殷智通

中共抚州市委党校,江西 抚州 344000



论邓小平的公平正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殷智通

中共抚州市委党校,江西抚州344000

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和发展前人公平正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公平正义观。邓小平公平正义观内容丰富,涉及民主与法制、经济与社会等领域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邓小平同志公平正义观,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邓小平;公平正义观;价值

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贯穿着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特定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系统的论述,这些精辟而独到的论述都体现在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

一、邓小平公平正义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是邓小平公平正义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十分重视平等问题,他们从唯物史观出发,运用历史和经济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古代平等观和近代资产阶级平等观、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批判,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和共产主义的平等理想,第一次将人类平等观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1]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天然就包括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为共产主义是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完全平等;认为社会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和相对的;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要实现社会的最终的公平正义,必须大力和加快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正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这些形成了邓小平公平正义观的主体内容。

(二)毛泽东公平正义思想是邓小平公平正义观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毛泽东将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公平正义进行艰辛探索,主要体现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使人民群众平等的享有各项基本权利;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等,使邓小平获得了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观。

二、邓小平公平正义观主要内容

(一)坚决反对家长制和各种封建特权,注重机会公平

家长制和各种封建特权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拦路虎,给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蒙上了一层阴影,会导致人民群众丧失对机会公平的期望。如果我们的政党是一个充满着家长制作风和封建特权思想的政党,那么我们必将永远脱离群众,社会的公平正义将无从谈起。因而,邓小平自始至终坚决反对家长制和各种封建特权。他在198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从国家的干部制度、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2]这就充分表明邓小平对家长制和各种特权的深恶痛绝,认识到要用健全的制度去制约和保障。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制度化,保障规则公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充分认识到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加强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保障规则公平,以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认为民主与法制要同时抓,要充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并指出:“通过加强法制来保障民主。我们必须使民主法律化、制度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可见,没有民主法制的保障,规则公平必将被破坏,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保障分配公平

分配公平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必须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前提。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邓小平认为要坚决打破绝对的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并意识到按劳分配也有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他指出:“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4]邓小平用二次分配的方式来调节因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导致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从而保证分配公平,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现结果公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也是邓小平公平正义观在经济领域中的核心体现。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标志,两极分化的社会无公平正义可言。他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邓小平认识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深厚的物质基础。实行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加之社会存在机会不均等和劳动者素质水平不统一,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有着热切期盼。总而言之,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就是邓小平公平正义观中对结果公平的不懈追求。

三、邓小平公平正义观的当代价值

邓小平的公平正义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而形成的,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公平正义观中结果公平的体现,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共同富裕又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公平正义。总之,无公平正义便无“中国梦”可言。邓小平的公平正义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它彰显了民族精神。要实现“中国梦”,正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充分表明邓小平的公平正义观对实现“中国梦”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二)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提供战略指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这就充分表明需要用邓小平公平正义观来指导,为营造全面深化改革所必备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和为消除不公平现象提供理论支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指导解决政治领域中的反腐败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腐败问题是由特权思想作祟,在缺乏健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下产生的,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危及到党的执政基础。邓小平的公平正义观要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每个社会成员权利公平、机会公平,防止特权对规则公平的破坏,有助于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对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执政地位有促进作用。

2.指导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竞争实现效率最优化。邓小平把公平正义观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激活了社会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正是因为坚定地坚持了邓小平公平正义观,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强调“更加注重公平”。

3.指导解决文化领域中人民群众自由平等的文化权益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问题。邓小平公平正义观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使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邓小平公平正义观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能够凝聚中国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理想信念支撑,从而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强大的正能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指导解决社会领域中社会矛盾和社会治理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创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利益问题,成为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的因素。因此,要创新社会治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需要把邓小平公平正义观融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公平正义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利剑,是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深化教育改革是实现机会公平的要求;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需要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更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些无不体现了邓小平公平正义观在社会治理中的指导作用,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1]蓝故.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运用和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2):32.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

D61;A849

A

2095-4379-(2016)21-0117-02

殷智通(1983-),男,江西人,硕士,中共抚州市委党校,助教,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公平
不公平
共同富裕
公平对抗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怎样才公平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公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