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考核体系与人才培养关系论*

2016-02-03王晓楠

法制博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应用型考核理论

王晓楠

辽宁警察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6



课程考核体系与人才培养关系论*

王晓楠

辽宁警察学院,辽宁大连116036

考核是量化教学成果的工具,考核设计的合理、得当能够更好的检测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情况。人才培养是课程设置的原因和目标,培养计划规范、适当能够有力助推课程建设。为了更好地评定成绩课程考核模式不再单一而逐渐形成体系,同时也为人才培养的完善提供了量化依据。本文从讨论课程考核体系与人才培养是否存有关系纽带入手,检讨两者既存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畅想未来的关系。

课程考核;体系;人才培养①;关系

一、引言

课程考核和人才培养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属于理论研讨的热点问题,在今天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颇多的论述大都聚讼在概念的展开和铺垫上,而没有从系统性的角度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也是过程,课程考核在其中属于环节的一部分,本文关注的就是这一部分能够给整个过程带来多大的影响,并扩大影响的积极面以期能够为人才培养加功、助力。

二、问题的自答:关系已然存在

前文提出了课程考核和人才培养是否存在关系的问题,这是个答案已经确定的问题,课程考核本身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设置和存在的功能之一,为了能够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搭建框架体制平台,同时也不断规划并完善机制规则,以期能够培养出合格人才。对于人才培养的理解在于选取的角度,可以将人才培养理解是高等院校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较好的人文和科学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接受新事物而且能够根据情况的改变调整自己知识体系,能够进一步自我学习;也可以将人才培养理解成实现目标的过程。人才培养的理解无外乎就是对人进行教育、进行培训,在经过某种标准的选拔机制,最后能够为某一或某些特定职业、岗位提供胜任人员的总体过程。由此,人才培养本身具有多面性,其既可以是目标也可以是过程,而且目标和过程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

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实就必须依靠具体的课程,高等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也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对专业知识的解构,将专业领域的所涉及理论与实务进行分层,有步骤的将这些分散到不同学期的课程之中。人才培养被通过具体专业课程学习的路径表达出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观点提出和被普遍承认,在专业课程开设的同时,与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升相关的课程也逐渐在人才培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也在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而不断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最为显著地变化就是课程的调整(开设名单、开设学期、开设学时以及其中理论与实训比例等等)。

课程提供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却不能够自行检验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课程学习结果进行监测、量化是必须也是必要的。课程考核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考核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的程度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重点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机制是保证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考核形式而设计、开发了多种符合认知、提升规律的考核方式,并将其进行归类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实践并且反复印证。

论述至此,课程考核和人才培养的关系节点已经明确,二者都作用于人才胜任,二者依靠课程本身联系到了一起,而人才培养的范围要广于课程考核,即使形成体系的课程考核也只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不过,课程考核确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负责保证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属于合格的,能够胜任某一或某些职业的,如果缺少这一部分,那么人才培养就只能流于形式了。

三、问题的升级:关系开始转变

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事实上随着条件的变化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人才培养这种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事物,教育工作者一定会想尽办法使之能够为提供胜任人才发生积极变化的。当前,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于是教育改革就成为了当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的热点,作为高等教育的结果和驱动——人才培养就更不能够置身事外。

国家产业调整、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等主客观因素使得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和工作岗位上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似乎社会需求和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有了实然的分歧:在高等院校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这么一种分歧:高等院校教授的和社会需求实际操作的不一致,甚至是两条平行线——学校你教你的,实战我做我的。长此下去,结局肯定是双输——社会需求不能稳定的从高等院校获得智力支持与理论先导会使得技术、管理、机制长时间得不到更新从而落后于工作实际的需要,形成改革僵局,增加不必要成本,不利于社会稳定;同样,高等院校如果不能够时时从社会需求收集到实战中新的情况变化和反馈的理论检验就不能够让创新的理论走出书屋而不能够对实践指导的理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学生的高等院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随着我国所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从而使得高等院校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也不可能再像其前辈那样由国家包产包销——必须参与到市场竞争上来,而我国目前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人口基数并不能够为现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消化,这样就形成了人才市场上的买方市场。出口关的上行压力逼迫着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就行改革。为了弥合前述提到的分歧,解决人才出口关上的压力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不约而同的转向了市场化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解决分歧一种必然的转向,高等院校在当前的社会资源配置中并不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只能尽可能的让自己的教育行为契合市场化的要求。

从教学的微观层面上讲,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必然需要新的课程设置与之相配套,必然需要新的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来对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市场化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也使得与量化教学成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直接相关的课程考核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不过,传统的考核方式需要进行变革和提升以更好地适应新的需要。长期以来,高校的考试管理基本上是以考代评,这种方式强化了考试的评价功能,减弱了考试的激励功能。受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简单,以期末考试为主,其功能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没能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够为传统的试卷考试所支撑,虽然试卷考试在评定学生书本理论掌握程度上仍然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学生总体的学习质量、技能掌握和专业素质养成以及核心能力培养却超脱了单一考核模式的测评能力范围,因此成体系性的涵盖多角度、多层级的课程考核体系必须予以考虑。

四、问题的回落:关系应然重置

课程考核体系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事实存在,却又需要调整,课程考核体系必须能够反映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也需要课程考核体系进行质量管控;课程考核体系从被涵盖在人才培养一部分到开始有了超脱的迹象,所有这些都必须纳入到思考的范围之内。

首先,人才培养必须按照市场应用型的导向来设置课程。经过实证调研可以将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抽象和概括,即具备何种能力、素质、品格就能够胜任工作。现在高等院校已经注意到了学生专业素质是一种养成教育,这可以从其对实训、实验课程的态度中得到佐证。课程设置的调整并不是意味着大幅度缩减和取消理论课程,本文并不反对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恰恰相反理论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极具魅力价值的内核,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继续自我学习并根据条件变化完善自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本文反对的是完全超脱于实际的“理论自嗨”,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不必屈从迁就于当前实际但也绝不是不着边际的狂想。理论课程与实训、实验课程的比例搭配要是适当,一般来说实训、实验类课程通常是开设在理论课程之后,将理论更加直观和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理论。充分利用理论课程信息量大和实训、实验课程参与程度高的特点,使学生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科学品质。

其次,课程考核体系应当具体与课程设置相衔接。考核的方式应为课程的设置不同而不同,简单来说,试卷考试的方式并不是量化学生实训能力的好办法,因此,课程考核体系的设计理念就是使考核方式与具体要评定的素质部分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应当在更加完善的层面上来构建成绩测评体制,加强考核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并且能够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管控、监测,进而使得成绩评定的导向作用在课程体系中、在人才培养中有着更加理想的发挥,进一步实现课程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避免成绩评定的简单化和表面化。具体展开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试卷考试测评学生掌握的知识的实际能力;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测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应用理论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测评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对策;通过实训观摩的形式测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课程考核体系不仅扮演者人才培养的守夜人角色更要承担起导向者的任务。课程考核体系应该有着相对独立的位置,并且形成一定的标准化效应,使得成绩评定不以教师变换而变换,不以地区变换而变换,唯一的标准就是人才培养的胜任模型与核心能力。如此,课程考核就能够更好的发挥监督者的作用,将高等院校培养的不符合市场化应用型导向的学生拦截在市场之外,尽可能的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课程考核体系在强化了质量监控员的作用之后,必然能够鞭策学生以更多的精力和实践投入到学习中来,根据教学相长的矛盾规律也必然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而带动课程的进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型和过程。

五、结语

市场化应用型导向的人才需求造成了目前高等教育一系列争论和改革,本文所关注的课程考核与人才培养关系就是这些争论和改革的一个侧面。认为课程考核限定在知识层面的衡量的观点需要被突破,认为课程考核限定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观点需要被拓展。形成体系的课程考核不但能够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更能够为这种人才培养提供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完成出口对入口的倒逼,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注释]

①本文所提及的人才培养限定在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层面上.

[1]陈翠丽.构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考核形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

[2]陈棣沭.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6).

[3]王玉萍.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6).

[4]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5]李夏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榆林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8).

G643

A

2095-4379-(2016)21-0035-02

王晓楠(1981-),男,辽宁大连人,辽宁警察学院侦查系,讲师,研究方向:侦查学。

*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项目(项目名称:以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侦查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思考与设计;立项批准号:PJHYYB15234);辽宁警察学院教研项目(项目名称:新建公安本科院校侦查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学位申报为节点)。

猜你喜欢

应用型考核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