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绿色发展
2016-02-03段蔚
段 蔚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试论绿色发展
段蔚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本文通过对绿色发展的提出的背景与概念的界定,阐述了绿色发展的内容、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认为绿色发展不仅关系国家的发展,也关系每个公民的幸福,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一条切实有效的必经之路。
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循环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发展,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解决好这两大问题不仅对于我国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可以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解决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绿色发展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一)绿色发展的提出
最早提醒政府、工业以及公众建立环境意识的是在1962年由美国的水生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此书被看作是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1972年,罗马部发表《增长的极限》一书进一步阐述了卡逊的思想,引起西方政府和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1]随着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低碳经济、生态足迹正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对传统地单一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质疑。
(二)绿色发展的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绿色发展是一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树立系统的生态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种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基础之上通过采用“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的方式,从而使国家和社会长远地、永续地发展。绿色发展是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
二、绿色发展的内容
首先,就农业而言,我国农村的发展面临着农业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力不足,生态环境由于人为的破坏,再加上对原生态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的无限扩张,农民的环保意识落后,我国对农业发展的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农业的绿色发展就是要在尊重和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保护和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的耕种环境、农业的气候环境、农业的土壤环境、水资源环境等等。绿色发展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其次,就工业而言,工业发展在整个环节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更可怕的是我们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非绿色的环境之下,我们的生命和健康都受到了一种潜在的威胁,这种威胁是不可抗力的,是短时间内不可预知的。因此,当今提倡的绿色发展就是为了尽快避免和逃离这样一种令人惊悚的非绿色的工业,而是采用一种建立在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基础之上,按照安全无害、技术可行和经济效益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生态设计和技术革新等手段,采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综合利用等措施,形成一种“链网”系统[2]。
最后,就服务业而言,人们自觉地树立良好的绿色消费理念一方面增强社会的环保意识,节约有限的资源,一方面高质量、高水平的消费行为,反过来对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绿色发展又是一个有力的促进,迫使企业淘汰低效能、低质量和低水平的产品,加快企业升级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给自己、为社会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消费环境,促进绿色服务业的发展。
三、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重要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3]绿色发展就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因此,要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首先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对全民进行绿色发展教育,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要使全民能够积极地投入到绿色发展的行动中去,首先必须树立一种绿色发展理念。
(三)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我们要用开放的眼光,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绿色发展的科技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因为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我国的绿色发展,所以,实现绿色发展的一个必要途径就是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水平。
(四)加强、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但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提高执行力。
(五)不同主体之间的多方参与
走绿色发展之路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的不断推进和公众的积极参与,这是一条全民行动、全民共享的绿色之路。
对绿色发展进行以上论述表明,绿色发展顺应民心、人心、国情、世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国家需要绿色发展,个人也需要绿色发展。这不仅关系我国今后的发展,也关系我们每个人乃至子孙后代的幸福。所以,绿色发展刻不容缓,对我们每位公民来说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霍艳丽,刘彤.生态经济建设: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2011(10).
[2]孙佑海,李丹,杨朝霞.循环经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41-42.
[3]卫阳光.科学发展观的定位与内容之我见[J].黄山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
D61
A
2095-4379-(2016)21-0239-01
段蔚(1990-),女,汉族,甘肃金昌人,甘肃政法学院,2015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循环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