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高师音乐学专业器乐课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手风琴为例
2016-02-0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401524
郑 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建议高师音乐学专业器乐课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手风琴为例
郑 磊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摘要】高师音乐学专业器乐课教学目的是为了全面培养高质量、高素养音乐人才,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手风琴是当今世界普及性最广的乐器之一,也是最为年轻的乐器。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手风琴作为艺术类实践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本次以高师音乐学手风琴专业器乐课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站在不同角度提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改革发展。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器乐课;实践能力;手风琴
手风琴凭借轻巧灵活、音色丰富、便于携带等优势,在当前的各个文艺领域都有所应用。应用类型包括合奏、协奏、演唱者伴奏等,以其独特的艺术诠释方式呈现音乐之美。现代音乐教育体系改革背景下,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提出明确指出高师音乐专业改革实践方向,指导方案当中已经指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实践环节等,为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实践环节的培养目标,对高师音乐学手风琴专业器乐课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出建议,包括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以及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去拓展渠道,推动改革实质性发展[1]。
一、转变思想观念,确定培养目标
在相当长的一段周期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参照专业音乐院校,以专业知识与专业作为核心标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被忽略。然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是音乐教育以及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与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出入。基于此,高师音乐学手风琴器乐课的教学实践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确定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学培养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具备与掌握较为全面的音乐科学理论知识体系,包括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音乐理论的引导下与实践相融合,保证良好教师素养的初步形成;其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目标是高师开展音乐学培养基础性目标,能够充分适应音乐改革的全过程。优化高师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与融合,获取基本实践能力,为音乐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其三,高师音乐学教育创新目标的实现,为社会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即音乐教师、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上述培养目标的提出已经明确指出当前高师音乐培养的走向以及标准,高师音乐学《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当中也明确指出:“具有相当程度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手风琴演奏和伴奏能力[2]。”由此可见,在高师音乐学的教育体系中,手风琴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学科内容,成为音乐学专业所必备的演奏能力之一。
想要增强高师音乐学专业器乐课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教师与学生转变思想。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师多数来自于专业音乐院校,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理解并不透彻,导致教学开展中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度不足。基于此,教师应该坚持专业性的培养目标,注重手风琴器乐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思想的转变,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意识到自身音乐专业性掌握的重要度,加强对手风琴器乐课教学的理解与知识点掌握,清楚的定位专业方向,在专业教育改革的浪潮当中适当调整,展现出高师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学专业器乐课教学中通常以课程设置为依托,优化课程设置,有助于增强手风琴器乐课的实际价值,实现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掌握并提升实践能力。高师音乐类专业,课程设置与传统音乐院校具有一定区别,虽然可以借鉴与参照但并不能够完全照搬,高师院校应该走出一条属于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道路,将培养职业音乐教师作为目标[3]。基于此,为保证高师音乐学器乐课学生能够掌握手风琴的演奏技巧,增强实践能力,可将手风琴课程作为必修课。
在本科音乐学学习阶段,手风琴课程需要在一年级开设,将其作为一项必修课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手风琴器乐价值以及在推动整个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初期教学阶段,包括手风琴的基本操作,即手指的基础方法,连音、半连音、跳音、顿音、保持音,边授课边示范。如《小松鼠》《苏珊娜》《微笑波尔卡》等,可通过实际教学掌握基本知识;第二年则可以自必修课程基础之上加强与巩固,适当增加曲目演奏的难度,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探索。如《小司机》《小放牛》等,教师完成基本乐曲的讲解,最终完成基本乐曲演奏教学;进入到教学的后期阶段,则可以采取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将伴奏作为主要培养内容,强化手风琴器乐课涉及广度。例如能够演奏《刀马舞曲》《威尼斯狂欢节》等中外名曲。
手风琴并非我国传统乐器,导致这一器乐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课程周期较长。想要真正理解其中的课程内涵与本质,则需要在课程设置时长上面下功夫,至少课程设置需要两年时间,但由于每一个地区的办学条件、经济状况以及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差异,高师院校可依据实际情况设置课时长度,确保时长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逐渐深化教学流程,有助于课程设置上的革新,同时最大限度上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手风琴在高师音乐学器乐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凸显。
三、教学形式多元,注重课程融合
作为手风琴器乐课的开展,手风琴技能的传授与所有技能的传承一样,属于一个面对面、口传身授的教学过程,通过这种类似于师徒关系的教学过程,达到耳濡目染的目的,最终获得技能上的全面提升。同时,还需要将课程进行融合,做到资源的优化与利用,达到“1+1>2”的效果[4]。
高师院校音乐学目的是培养大量的音乐人才,但传统的器乐课教学模式属于一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导致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厌学状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大的浪潮中,手风琴器乐课教学需要注重多种方法的全面融合,完成教学形式的革新与探索,增强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之上使得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具体教学形式包括个别课、小组课、合奏课以及重奏课等,展现出高师手风琴教学实效。
例如,在完成课程形式优化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可以在认知与演奏手风琴器乐基础之上学会演唱歌曲。如乐曲《西班牙女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通过语言进而来表现乐曲所诠释的音乐形象,结合生动的语言进而启发与引导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多示范、多比喻以及多教学形势下演奏更为准确生动的乐曲。还可以让学生对具有手风琴伴奏的歌曲进行演唱,理解手风琴的伴奏功能,调动整个班级的上课热情,还可充分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音色演绎不同乐曲,使其节奏具有新鲜感,处于多元变化形态。这种手风琴器乐教学形式的探索,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开展实践教学,拓展实践渠道
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对高师音乐学手风琴器乐课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在上述铺垫基础之上的一项核心性内容。基于此,开展实践教学,拓展实践渠道,对达到高师音乐教学目标的作用显著。
一是增强学生课堂实践的机会。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开展,需要作出应有的创新,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基本要求,增强学生课堂实践机会,有助于拓展新的教学空间[5]。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弹奏乐曲《打虎上山》时,可充分运用现代音乐手段播放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资料内容,让学生在接受与了解手风琴以外的途径去感受《打虎上山》乐曲曲风,在完成引导之后激发学生演奏塑手风琴的热情,创造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二是开展综合性艺术实践活动,高师音乐学该专业可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将传统单一的授课内容使其多元化,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例如,手风琴自弹自唱、即兴创作与合奏等,这些必备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培养高质量教师人才,为优质音乐教育体系的传承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建立实训基地。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通常会在最后一年开展实习培训,旨在验证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实习并未真正发挥实践能力培养价值。高师音乐专业教学可与中小学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实训基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今后真实的场景中去授课与开展音乐教学,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次全面衡量,有助于使得本专业学生树立正确认知与态度,接受手风琴器乐教学,积极去探索该教学的价值以及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成为社会教育体系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洋.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视唱练耳教学[J].大众文艺,2014,(22):214-215.
[2]李亚梅.高师音乐手风琴教学的多元化探讨[J].大舞台,2015,(9):174-175.
[3]唐彦春.高师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239-240.
[4]席晨.高师音乐学专业器乐合奏教学研究[J].音乐天地,2011,(12):7-10.
[5]段红霞.高师音乐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探讨——以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J].大舞台,2013,(6):148-149.
作者简介:郑磊(1983—),男,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教学能力培养的高师音乐学专业“课堂-微格-实训”教学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4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