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彪西《第一单簧管狂想曲》的创作背景与目的

2016-02-03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北方音乐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作背景德彪西

谭 效(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浅谈德彪西《第一单簧管狂想曲》的创作背景与目的

谭 效
(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派创始人,他一生创作的器乐曲不多,尤其是管乐独奏曲。本文将从单簧管这个乐器的演变发展和演奏角度出发,将这首器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目的进行梳理和诠释。

【关键词】德彪西;《第一单簧管狂想曲》;创作背景

德彪西是世界音乐历史舞台上的巨人之一,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能为他赢得多产作曲家的称号,但命运之神垂青于他,注定德彪西要与时代转换时期的其他音乐伟人并肩而立。有传记学家曾说:“德彪西是把20世纪的音乐与19世纪音乐分开,这与贝多芬把19世纪音乐与18世纪音乐分开的功绩一样伟大。”①奇妙的是,德彪西的作品又是独特的,他带给我们的东西就仿佛是银幕上的叠影那样,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②各种混杂在一起的因素造就了德彪西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他那些辉煌的成就也许只是他在人们颇有争论的探索道路上偶然迸发的灵感而已。因为德彪西突破了旧时代,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德彪西对各种乐器的性能与音色表现力有透彻的了解,也正是他个性与艺术创作特征相结合所致。他广泛探求每种乐器在演奏技法上表现的新音响效果,摸索各种乐器组合所产生的新的音乐表现力。而单簧管的音色是所有管乐器里面(包括木管与铜管)最丰富同时又是最富于变化的表现乐器之一,在管弦乐队中有“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单簧管适合于独奏、重奏、室内乐、交响乐及军乐团等表现形式。它的几个音区的音色大不相同:低音区又称沙吕莫(chalumeau)(一种早期的管乐器即单簧管的前身)音区,该音区深沉迷人,常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中音区甜美诱人,是抒情乐曲的必备音区;高音区嘹亮高亢,富有号召力也有较强的穿透力。单簧管具有宽广的音区,能和小提琴的音区媲美。正是这件比其它管乐器出现晚,但音色又极具变化的乐器,使德彪西爱上了它并为之着迷。

关于德彪西创作的这首《第一单簧管狂想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喜爱单簧管丰富的表现性,所以为这件乐器谱曲两首作为巴黎音乐学院年度竞赛时的单簧管视奏谱。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单簧管历史悠久,涌现过大批著名的演奏家和乐器制造家。巴黎音乐学院管乐班最早的单簧管教师是让·克·雷费尔(Paul kelefer,1763—1829)。1831到1836的教师是弗·贝尔(Fiber,1774—1838),他是著名的单簧管和大管演奏家。他的学生亚森特·克罗斯(Hyacinth Klose,1808—1880)接了贝尔的班,克罗斯编著的《单簧管练习曲》(1843)沿用至今且大受欢迎,从技巧的角度出发,此书几乎囊括了所有技巧的基础。他还为单簧管写了一定数量的优秀的练习曲和大型作品。

另一种说法,这两首作品是献给巴黎音乐学院的单簧管教授普罗斯派尔·米玛特(Prosere Mimart,1859—1928)的。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现将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做个详细的介绍。

巴黎音乐学院有(从1897年开始)为每年的器乐比赛创作一部作品的习惯。这些作品是无条件地献给正在供职的教授,而这位教授的演奏风格毫无疑问会影响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德彪西的《第一单簧管狂想曲》(‘Petite rapsodie’),与带伴奏的视奏测试作品《小品》(Petite piece)一起都是献给普罗斯派尔·米玛特(Prospere Mimart,1859—1928)的。米玛特教授的老师是西利尔·罗斯(Cyrille Rose,1830—1902)和查尔斯·图尔班(Charles Tuban,1845—1905),这两位均是巴黎音乐学院的单簧管教师,他们都曾与克罗斯(Klose)一道学习。自从开创这个比赛,使法国的单簧管曲目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他曲目还有安德烈·梅赛热(Andre Messager,1820—1898)和亨利·托马斯(Henri Tomasi,1856—1913)写的那些作品,后者还写了一首小协奏曲。托马斯还给单簧管与钢琴写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小品。费朗西斯·普朗克(France Poulenc,1899—1963)的几首奏鸣曲丰富了单簧管的演奏世界。虽然技巧较简单但就音乐内涵和娱乐价值来看,并不落后于其他作曲家。巴黎音乐学院设置的这个比赛使法国单簧管作品的创作质量得到显著提高。③

在1909年和1910年两首单簧管作品的问世,让听众可以真正听到德彪西。一首的题是《小曲》,另一首取名为《第一单簧管狂想曲》。德彪西曾任巴黎音乐学院高级顾问和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因此不定期会参加评判某些竞赛性的乐器考试。他一向对木管乐器可能达到的音域和音色感到兴奋和着迷,于是在1910年为报考单簧管专业的学生写了这首应试曲目。《第一单簧管狂想曲》最初是由钢琴伴奏,后来作曲家又把钢琴伴奏写成了乐队谱并亲自配器。他的配器使用的是两架竖琴,三支大管,并附上三角铁等色彩性的打击乐器。德彪西曾评论这首作品说:“这首乐曲可以列入我曾经写下的最令人愉快的作品之中。”④该作品于次年1月26日由著名单簧管演奏家罗斯派尔·米玛特(Prosere Mimart,1859—1928)成功首演于巴黎国家音乐协会的音乐厅。克劳德·德彪西谱写的《第一单簧管狂想曲》是最著名的单簧管“比赛独奏曲”(Solo de Concours),非常精致,演奏时需要极其细腻的演奏及超强的控制能力。他对该乐器有准确的感觉与经验,因此,在创作中对乐器性能的发挥与色彩的运用都显得游刃有余,此曲理所当然成为当今世界单簧管比赛必吹曲目之一。

注释:

①引自朱秋华编著.德彪西[M].第19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②参见朱秋华编著.德彪西[M],第20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③资料来源:[英]科林·罗宾编.章滨译.单簧管[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④引自[英]戴维·考克斯著.廖叔同译.德彪西的管弦乐曲[M].第86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参考资料

[1]朱秋华.德彪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英]科林·罗宾编.章滨译.单簧管[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英]戴维·考克斯著.廖叔同译.德彪西的管弦乐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创作背景德彪西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
从“意会”走向“言传”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