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中国宝藏
2016-02-03
伊朗的中国宝藏
伊斯兰世界对陶瓷制品的钟爱来源于沙里亚法中提倡节俭并禁止男性使用金银器皿,所以西亚向来流行色彩鲜艳的陶器,但都属于低温烧造的陶器,质地较软,易透水和破裂。早期中国的外销瓷器主要是青瓷,虽然从胎质上看青瓷烧成温度偏低属于原始瓷器,但由于不吸水和不易破裂,同样实用卫生。青瓷之所以流行于整个近东、中东地区,除了上述原因,还因为王室贵族们相信这种容器有神奇功能——可以鉴别食物是否有毒——传说青瓷一旦接触有毒物质就会破裂或渗入水气。这个说法可能是来自宋代汝窑瓷器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开片特性——被往来丝路的商人为抬高价格而演绎了,至于是否有人使用毒剂测试过这些价钱令人咋舌的青瓷,实在无稽可考。
伊朗国家博物馆的这批原藏阿德比尔清真寺的中国宝藏,几乎全部来自龙泉窑和景德镇窑。这批藏品不光涵盖了中国元、明、清三代近六百年的陶瓷史,还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变迁。今天一提到中国瓷器,首先想到的就是青花瓷。然而青花瓷是在发展了近一个世纪后才获得中国皇室的青睐。景德镇窑厂在制造青花瓷器以前,一直生产白瓷。当时这里的白瓷因为表面明亮、清澈、平滑,加上胎质细密、坚硬耐用,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生产同类产品。但这种纯白色瓷器并不符合伊斯兰世界的品味,因为伊斯兰教认为留白和空隙会使魔鬼在其间穿行,所以我们看到的伊斯兰艺术多是充满细密装饰与纹饰的,伊朗当时流行的陶器中也有用钴料描绘的纹饰,于是波斯商人将苏麻离青钴料引入中国窑厂,希望中国优质瓷器与伊朗迷人的钴蓝彩结合。中国青花瓷始烧于十四世纪初,之后迅速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受青睐的商品之一。这种异于中国传统的新颖器物,结合中东的纹样和装饰,开创新的风格,也引起丝路各地陶瓷匠的效仿。中国与伊朗各据亚洲一端,似乎难有直接联系,但因丝绸之路通商缘故,两国可经海陆和陆路互相往来。两国文化关系尤其密切,中国的艺术品给波斯工匠带来灵感,这种影响尤见于陶瓷器皿和瓷砖上。钦慕中国瓷器与丝绸的伊朗人,深为其纹饰所迷,中国纹饰又反之融入波斯艺术,成为该艺术的重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