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探讨
2016-02-03杨永岗
杨永岗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探讨
杨永岗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开放自由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文人音乐家,他们借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嵇康正是我国古典音乐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其音乐著作《声无哀乐论》被誉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典范。本论文以美学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了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其主要的论断,进而揭示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儒家音乐美学观
嵇康(223前后-263前后),字叔夜,后称嵇中散,魏晋谯郡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及音乐家,同时也是当时文人组织“竹林七贤”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其音乐思想倍受道教玄学的影响,因而嵇康提倡摆脱儒学礼教的束缚,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回归自然,进而成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自然推崇者和人本思想家。其代表著作《声无哀乐论》充分体现出嵇康在多次音乐实践中所积累的美学思想,这对后世的音乐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篇长达万字的论著针对音乐的本源和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八个回合的对话式辩论,进一步提出“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批判传统的儒家乐论,凸显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和本质。因此,本论文对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与探讨,对我国古典音乐理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起源
提到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起源就必然会联系到传统的儒学思想。准确来说,儒家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最早的古典音乐美学思想倡导者,其主张美善共存与质文并重相统一,充满了强烈的社会功利与伦理道德色彩。孔子自身还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内涵与素养,例如《论语》有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就说明孔子有着较高的音乐审美能力。此外,孔子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和政治作用,并强调音乐要力求尽善尽美,由此看来,音乐对于个人的修身立德与社会的发展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例如“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纵观我国古典音乐理论发展的历程,不难总结得出:孔子有力地推动了后世儒家音乐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笔者看来,孔子的音乐美学发展呈现畸形状态,这是因为儒家乐论中的“形式美”观点未被继承,而将音乐伦理美学观推向了高潮,比如儒学相关论断“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不乱”,这就说明音乐具有训化泄导功能;《礼记·乐记》中“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意在表明音乐具有社会政治功能;汤作《护》中“闻其宫声,使人温凉而宽大;闻其徽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之恭敬而好礼”,这就将我国古乐中的五音阶(即宫、商、角、徽、羽)与社会伦理道德进行牵强的结合。
总而言之,儒家音乐美学观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极端:其一将音乐和社会伦理道德、政治捆绑在一起,力求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音乐仅仅发挥“且以和政、且以兴德”的作用;其二是将“天人感应”哲学思想融入到儒家乐论,使之更为神秘化。时至嵇康所处的魏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政局频繁更替取代了汉朝统一的局面,儒学必然也让位于玄学,古典音乐美学观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探索音乐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形式美,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正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其相关音乐美学观点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儒家乐论进行系统地批判,并强调音乐和道德理念不存在任何的联系,这也与当时的主流精神是一致的。
二、嵇康的音乐思想与其作品《声无哀乐论》
(一)嵇康的音乐思想
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音乐实质上只是一种虚幻概念的产物,没有任何的物质基础。然而在嵇康看来,音乐是一种真实有“体”的东西。有关音乐的来源与本体,他曾经也提出:“天地合德,万物资生。……章为五色,发为五音”、“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等论断,根据此种说法,音乐即是一种精神(和、平和、太和、至和),也是所谓的“无声之乐”。除此之外,嵇康认为音乐的精神作用并非是依靠具体的内容使人受到启发,音乐与人们的情感无直接关系,而是依赖于音乐本身“和”的性质使人受到感染,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比如其相关乐论“和声无像”、“若资不固之音,含一致之声”等。上述可见,嵇康音乐思想的特点在于:将音乐视为一种虚幻的概念与形式;排除音乐的现实存在和其所产生的作用;形式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结合体。
(二)《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音乐美学观的重要著作,该乐论采用问答式的辩难进行详细地论述与分析,并集中体现出嵇康的音乐思想,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该著作中主人公“秦客”依据《礼记·乐记》的相关音乐思想进行质问,而主人公“东野主人”则一一进行反驳,其实质是对《礼记·乐记》的严厉批判。由此可见,二者之间的辩述也就是一场在音乐美学理论领域上的思想争辩。《声无哀乐论》从音乐理论的角度出发,全面地否定了相关《乐记》的观点,标志着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由儒学向玄学转变。然而,嵇康也吸收了《乐记》中的部分音乐思想,例如“大乐与天地和”、“夫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无音”等等。
三、嵇康音乐美学思想观点剖析
(一)音乐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嵇康指出:“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这就说明音乐只具备形式美,而不具有其思想内容,自然也不能传达出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也就是所谓的“和声无象”与“音声无常”。音乐只是单纯地通过自然的声音来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形式,就音乐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的特异功能,对人类生活也不必承诺义务与责任,也不能反映政治情感与伦理变化,比如其论断“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此外,嵇康将音乐视为“自然之和”,独立于音乐内容与价值,这和儒家乐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音乐的本质
《礼记·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乐即是“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来自人类的大脑,最终受到客观世界的限制,这种对乐论本质的认识是基于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而嵇康却认为音乐仅仅是“自然之和”,不关乎人的情感变化,比如“宫商集比,声音克偕,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钟”。因此,嵇康对于音乐本质的认识区别于儒学乐论,即是一种道性与人性相呼应的“和”精神。
(三)音乐的本源和特征
就音乐的本源和特征而言,嵇康指出:音乐是由天地二气相互交融而构成,其相关论断“夫天地合德,万物滋生……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乐通过交融产生之后就如气泡一样存于天地之间,不以人的意志(人的喜怒哀乐情感)而发生变化,如论断“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哀乐改度哉”。然而,笔者认为音乐是由人所创,必然会涉及到人的情感思想,所以任何音乐都能抒发一定的理念,纯粹的自然之音是不存在的。因此,传统儒学乐论中的“音由心生”观点是值得借鉴的。
四、结语
作为我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嵇康在音乐理论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声无哀乐论》对于今天的乐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具有一种思想进步意义,但在当今社会主义潮流下,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某些观点已不具时代特征,因而我们需加以批判地借鉴与学习。
[1] 杜洪泉.嵇康是“儒”还是“道”——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与贡献[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2] 丁园.浅谈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4.
[3] 张泽.“音声无常,和声无象”——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探微[J].黄山学院学报,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