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古装豫剧《花木兰》和现代豫剧《朝阳沟》看豫剧发展

2016-10-21

黄河之声 2016年8期
关键词:豫东豫西古装

蔡 森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从传统古装豫剧《花木兰》和现代豫剧《朝阳沟》看豫剧发展

蔡 森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豫剧,节奏明快利落,不似京剧的拖腔带势,也不似越剧的缠绵悱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豫剧不断改革创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本文通过对古装《花木兰》和现代《朝阳沟》两类豫剧进行比较,讨论传统古装豫剧和现代豫剧中所体现出的地方特点,总结豫剧发展趋势。

传统古装豫剧;现代豫剧;豫剧唱腔;河南地方特色

豫剧,节奏明快利落,是豫剧一大特色。她不似京剧拖腔带势,也不似越剧缠绵悱恻,唱者快意,听者舒心,正合了河南人的性格——率真朴实、粗犷正义,泼辣奔放。这种性格反映到豫剧戏词上,就显得朗朗上口、宽广粗放,天然的音乐美。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豫剧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豫剧的飞速发展,渐渐吸引了一些学者的目光,他们针对豫剧的创作、戏词、曲调乃至演员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本文对古装豫剧《花木兰》和现代豫剧《朝阳沟》进行分析讨论,以期能够在豫剧的保护、研究工作中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由传统古装豫剧与现代豫剧看河南方言特色

方言是地方戏创造的重要依据,也是根本因素。豫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戏之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融入了河南独特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比较古装豫剧《花木兰》和现代豫剧《朝阳沟》,不难发现,河南方言起到了强大的渲染作用。

豫剧的语言基础——河南方言,是中州音韵的豫东、豫西(以开封、洛阳为中心)两地区的语调及音韵,两地方言简洁质朴、爽朗上口、生动形象、旋律清晰,而且这两个地区都曾是国家行政中心,所以两地区的方言字音均属于“官话”,与普通话发音的差别不大。

在我国传统戏曲演唱中,根据发音时口腔着力点不同将声母归纳为唇音(b、p、m、f)、牙音(j、q、x)、齿音(zh、ch、sh、r、z、c、s)、喉音(g、k、h)、舌音(d、t、n、l)五类,称为“五音”①。“五音”的地方差异最能体现某一地方戏的地方特色,豫剧也不例外。

现在我就以古装豫剧《花木兰》和现代豫剧《朝阳沟》作比较,以“五音”为依据,进行简单的举例说明:

(一)唇音(b、p、m、f):

河南方言中b、p、m三个音并无太大差异。但是f音读为喉音h居多,并且除u单独做韵母外,都加上了u做韵头。例如:

例1 《花木兰》“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中“纺fang”唱为“fuang”。

例2 《花木兰》“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一段中唱到的“父fu”均唱为“hu”。

例3 《朝阳沟》“解放前寸寸土地主霸占,解放后党领导才有今天”中“解放”的“放fang”唱为“fuang”。

例4 《朝阳沟》“希望你要前进不要倒退,可不能把文化当成包袱背”中“包袱”的“袱”唱为“hu”。

(二)牙音(j、q、x):

说到牙音,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了团音、尖音。在语言学上,j、q、x作声母与韵母i、ü或以i、ü开头的韵母相拼叫做团音。z、c、s作声母,与i、ü或以i、ü开头的韵母相拼的叫做尖音。河南方言中既有团音又有尖音,称“尖团”。豫剧演唱中分“尖团”是豫剧中的一大特色。例如:

例5:《朝阳沟》栓保娘:“都夸你业务好、工作积极”中“积ji”唱“zi”。

例6:《朝阳沟》栓保:“你说得话讲得话一字一句全忘完”中“全quan”唱“cüan”。

例7:《朝阳沟》栓保:“你也曾写诗词贴在床边”中“写xie”唱“sie”。

(三)齿音(zh、ch、sh、r、z、c、s):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现在河南方言中的齿音基本与普通话保持一致,这一点在豫剧中体现比较明显。例如:

例8:《花木兰》“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中“纺织”的“织zhi”唱为“zhi”而非“zi”。

例9:《朝阳沟》“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中“说说shuo”依旧唱为“说”而非“suo”。

但是,由于有时要符合剧情表演韵味的需要,齿音混淆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

例10:《朝阳沟》银环:“翻过了一架山……”中“山shan”唱为“san”。

例11:《花木兰》“恁要不相信啊,请往那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中“咱zan”唱为“zhan”。

(四)喉音(g、k、h):

河南方言中g、k两音与普通话发音相同。但同唇音f一样,喉音h在河南方言中有时会发唇音f,而且除了u单独作韵母外去掉了韵头u。例如:

例12:《花木兰》中人物的名字“花hua”就唱为“fa”

例13:《朝阳沟》“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中“话hua”唱为“fa”

(五)舌音(d、t、n、l):

河南方言中d、t与普通话发音相同,而n音则常常读成l音。例如:

例14:《花木兰》“我原名叫花木兰那,是个女郎”中“女nǚ”唱成“lǚ”。

例15:《朝阳沟》“妈呀妈,你何时同意让我去”中“你ni”唱成“li”。

二、豫剧唱腔特色的发展与变迁

(一)、清晰、富有感情的咬字、吐字

在豫剧戏偐中有这样一句话:“唱戏吐字不清如钝刀杀人”②,可见豫剧在咬字、吐字上相当讲究。常言道,一字走了调,满盘都是输。豫剧演员在唱、念中,特别讲究咬字准确,字音清晰,不飘不倒,轻重适度。在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唱腔要做到“珠圆玉润”,才谓之“字正腔圆”。唱词清晰,关键就是要做到咬字与吐字的清晰,这不仅需要气、音、腔的协作作用,还需要发音器官的肌肉有足够的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口劲”。“口劲”的“度”的掌握是个硬功夫,需要勤加练习。把字咬好、吐字清晰,很好地把握刚柔并济的“劲”是豫剧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在传统历史剧和现代剧中显得同等重要。

除了讲究“口劲”,豫剧表演之所以能够扣人心弦还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里面。听豫剧表演艺术家在表演时,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他们在咬字、吐字时,时而刚劲明亮、时而亲切深情、时而又紧又恨的情感传递……这些技巧均和剧中人物感情变化紧密联系。

“情”与“味”是豫剧中不可或缺的“血肉”。传统古装剧《花木兰》名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和现代剧《朝阳沟》名段“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的唱词中便揉入了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和故事中心主旨。

《花木兰》中,花木兰一句:

“有许多女英雄,

也把功劳建,

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

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

唱出了巾帼英雄的豪迈豁达,也唱出了花木兰心中追求男女地位平等的坚强信念。

而在现代剧《朝阳沟》中,一开场,银环等人就唱到: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

看不完说不尽胜利的消息

农村是青年人广阔天地

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

……”

简单、清新、形象、生动,不仅概括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富裕繁荣的景象,而且满怀激情地表达了自己要献身农村建设的决心。清晰明了的咬字、吐字,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宣泄,把豫剧演绎到“醉人”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圆、板清、情真”。

(二)豫剧中“讴”音的逐渐消失

豫剧早期演员喜欢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音,于是豫剧又叫“河南讴”。“讴”其实是戏曲声腔中一种独特的发音技巧,主要集中在梆子腔系统中和大本腔系统以及部分木偶戏、皮影戏系统。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份③。

豫剧中,“讴”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字腔分离,真假嗓分明,本腔唱字后,突然翻高甩腔。传统古装剧《花木兰》中第一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在“偏”字后的唱腔突然翻高八度;“谁说女子享清闲”中“享”字后腔调也高出一截,这就是典型的“讴”音。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豫剧的曲调大都有此音,最能代表河南地方艺术特色。这种唱法在传统古装豫剧中多有体现,比如《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吊孝》……等。后来,随着戏剧进入城市,普通话推广普及,豫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讴”音在改革中逐渐被放弃,这点在现代豫剧中体现最为明显。我们在聆听现代豫剧《朝阳沟》时,就感受不到强烈的“讴”音存在,整部戏显得平和亲切、轻快自然。

(三)豫东调与豫西调的结合

随着时代发展,豫剧大师们不断糅合精华,勇于创新。擅长豫西调唱法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老师,大胆吸收了豫东调的方言词汇,采取豫东、豫西两种不同调式的混唱腔,各取所长,推动了豫剧的唱腔改革。

豫西调朴实,浑厚,悲壮,深沉,大气,慷慨;豫东调轻巧,柔媚,跳荡,清脆,圆润,曲折。两种腔调各具特色。

先以传统古装豫剧《花木兰》为例。

花木兰一上场,有这样四句唱词:“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居家人都把心事放宽。且偷闲来机房穿梭织布,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第一句“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用的是豫东调的唱法。因为豫东调唱腔旋律细腻、婉转,所以这一句有叙事的感觉;而“居家人才都把心事放宽”,就用了豫西调的唱法,低沉,放松,像一块石头落了地。第二句前三个字“且偷闲”用豫西调“三句腔”的唱法,“来机房”三个字转入了豫东调的唱法;“穿梭织布”又用了豫西调的唱法;最后一句“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又转入了豫东调的唱法,减缓了速度,而力度有所加强,表现了花木兰对父母双亲的祝愿,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仅是四句唱词,便穿插了豫东、豫西两种唱腔,很好地表现了生活在和平、宁静环境里的花木兰的心绪。

再来看现代豫剧《朝阳沟》“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中的一段。

拴保娘唱腔采用“豫西调”,二大娘唱腔则采用“豫东调”。唱腔中“豫东调”与“豫西调”不同调式的色彩对比,既保留了传统豫剧韵味,又新颖动听,使不同人物的个性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更具艺术感染力。

在这里我简单列出表格来概括豫剧唱腔流派基本特点:

表1 豫剧唱腔流派的基本特点

三、现代豫剧对传统古装豫剧的继承与发展

(一)对方言继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现如今普通话推广普及,受其影响,在豫剧改革过程中变化最大的还要数方言词汇在有些人认为:剧种的语言不符合普通话规范,显“土”,所以提倡改“土”为“普”。已经有些剧目从唱腔到念白一改方言姿态换变为了普通话。我认为这样只能让地方戏曲的艺术特色逐渐消失殆尽,不是改革的良策。

(二)对唱腔的继承、发展与革新

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老师采取豫东、豫西两种不同调式的混合唱腔,不仅改变了当时豫西调和豫东调两派真假声水火不溶的局面,还使豫剧真假声唱法逐渐趋于统一,丰富了豫剧唱腔的表现力。这种唱法在她的代表作传统古装豫剧《花木兰》中体现最为深刻。豫东、豫西不同调式的混合唱腔成为了当今豫剧革新的一大特色。

(三)对地方特色的继承和发展

据可靠记载,豫剧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在河南流行开来,那时候它被称为“土梆子”,质朴通俗,本色自然,节奏鲜明强烈,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这样别具一格的地方色彩一直保留到今天。即便是解放后出现的现代剧目,也可以从戏词的字里行间、演员的一笑一颦中感受到豫北的地域风采。就像现代豫剧《朝阳沟》,无疑是现代戏剧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所以,在时代发展的今天,豫剧的发展和改革仍需要坚持中原的传统文化特色、中原的风土人情、中原的方言色彩。只有坚持了中原特色文化,豫剧才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注释:

① 胡振邦.豫剧演唱中方言字音问题及咬、吐字特点初探[D].2002,5:2.

② 马紫晨等.中国豫剧大辞典[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587.

③ 王馗.“讴”的消失在豫剧声腔发展中的意义[J].东方艺术论坛,2005:67.

[1] 张宏焕等.河南方言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2] 李首明.论方言与地方戏音乐的互动关系[J].中国音乐学,2007,04.

[3] 王馗.“讴”的消失在豫剧声腔发展中的意义[J].东方艺术论坛,2005.

[4] 陈连喜.浅论豫剧声腔艺术的特征及发展方向[J].中国戏剧,2008,04.

[5] 胡振邦.豫剧演唱中方言字音问题及咬、吐字特点初探[D].2002,5.

猜你喜欢

豫东豫西古装
开心炸弹 古装版
开心炸弹 古装版
开心炸弹 古装版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
穿着古装玩跳皮筋
瑞阳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表现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浅析豫东红脸王的唱腔艺术
豫东调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