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王夫之音乐美学思想

2016-02-03

北方音乐 2016年20期
关键词:王夫之诗学美学

王 枫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管窥王夫之音乐美学思想

王 枫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作为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在众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哲学、诗学等。但是在过去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忽略了王夫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他对于音乐的认识。王夫之对于“乐”的论述虽然文字不多,但是仍然可以从其中探究出王夫之的音乐美学思想,完善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

王夫之;音乐美学思想;管窥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湖南衡阳人,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因晚年隐居于石船山下而晚号船山,多称船山先生、王船山。由于当时动荡的历史环境,王夫之的一生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而漂泊,这就直接导致他的整个学术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个人遭遇的影响。在对社会产生厌倦与疲惫之情之后,王夫之最终决定隐居山林,逃离世俗,开始他读书、著书的生活。王夫之主要著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诗广传》等,理论成果丰富。这些著作成为后世研究王夫之思想体系的重要历史资料。

坚韧的毅力造就了丰富的学术思想,王夫之成为明清之际学术思想上的一座高峰。独到的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见解是王夫之思想的闪光之处。王夫之既能辩证地看待先人的理论成果与学术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能在对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究之后,结合自己的文学实践以及诗歌创作经验,批判的继承,成为中国思想史中不可跨越的高度。

一、“乐”及其作用

王夫之不仅在哲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家,并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美学家。王夫之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吸收了前人的观点,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见解,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独特性。王夫之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美学思想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对于我国音乐美学体系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一)“乐”从何而来

要讨论“乐”或“音乐”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明确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关于音乐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先秦时期孟子曾经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他说“今之乐即古之乐”。孟子认为现今的音乐都是对从前代流传下来的音乐的一种模仿,如今的音乐与之前的音乐包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王夫之并不完全赞同孟子的观点,他是这样解释音乐的:“夫谓今之乐由古之乐而生,其言顺,然而非也;谓古之乐由世俗之乐而裁之以正,其言逆,然而固然矣。”王夫之认为孟子忽视了民间音乐的存在,其实曾经的音乐也是由民间音乐而来。虽然音乐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但是音乐也会随着时代的推移发生一定的变化。对于“乐”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王夫之在总结前人观点并摒弃其错误观点的同时,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角度出发去思考音乐的产生,看到了音乐的产生发展与人类的情感变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审美与进步都是息息相关的。总的来说,音乐并不是凭空产生的的,而是人们生活的积累与情绪的表达。

(二)“乐”的作用

在王夫之的观点中,音乐的产生也就是一种新的社会媒介的产生,这也是一种人类抒发其内心情感的一种途径。“乐”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存在的艺术形式,它被赋予的更多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首先,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内心。王夫之认为:“且夫人有志,志之必言,今天下之贞淫而皆有之……外治者,乐发之事,乐之用也,故以律节声,以声谐永,以永畅言,以言发意。”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两种极端——“贞”与“淫”。要调节这两种极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乐”。“乐”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来调节人的内心情感,使人的内心达到和善。

其次,音乐可以表达人的内心。王夫之在其著作中这样说过:“律调而后声得所和,声和而后永得所依,永依而后言得以永,言永而后志着于言。故曰:‘穷本之变,乐之情也。’非志之所之、言之所发而即得谓之乐,审矣。”这段话从“律”与“声”的角度出发,认为“志之所之、言之所发”才是真正的“乐”,最终出来的音乐的最终作用也就是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

音乐还具有引导启迪作用。王夫之认为“周礼大司乐以乐德、乐语教国子,成童而习之,迨圣德已成,而学韶者三月。上以迪士,君子以自成,一惟于此。阖涵泳淫佚,引性情以入微,而超事功之烦黩,其用神矣。”自先秦起,大司乐在教授周礼时,将乐德、乐语作为授课内容教授于国子,尤其是对于含有道德教化作用的“韶乐”的学习。自这时开始,音乐已经开始作为一种教育的内容存在于课堂之上,用以启迪人们,使人成为君子。这是因为音乐剧有一定的引导启迪作用,对于人的性情以及境界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诗、礼、乐三者之间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音乐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它更多的体现在其社会功能上,也就是政治教化功能。也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巩固封建统治而提出来的,具体来说就是实现“礼”。王夫之曾说:“先王之教,以正天下之志者,礼也。礼之既设,其小人恒佚于礼之外,则辅礼以刑;其君子或困于礼之中,则达礼以乐……刑画天下以不易,缘理为准而不滥,故法为侀。乐因天下之本有,情合其节而后安,故律为和。”在这段话的开头,王夫之就强调了在我国的历史中,“礼”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也是贯穿古今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准。在治理国家乃至实现民族大一统的过程中,“礼”似乎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先人认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只有实现了“礼”才能成为一个富强、安定的国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刑与乐。虽然两者的功能不同,但是两者相互作用、互相弥补、相辅相成。“辅礼以刑”“达礼以乐”清晰明确的说明了要想实现“礼”,必须通过“乐”,“刑”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并不是实现礼的最终的手段。“乐”是一种神奇的媒介,唱或咏不仅可以宣泄情感还可以抒发志向,从内心深处感受“礼”,从行为上践行“礼”的内涵。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制度仪节与行为规范要求,更是天理、人情的显现。用乐来调节人情,达到“天理”来实现天所本应有的和谐。

在实现“礼”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且必须重视“乐”的作用。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抒发人内心的喜悦或者哀伤,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避免由于内心的抑郁而产生的不良的行为。“礼”是天道的具体表现,与“天道”是统一的。在治国中,礼之所以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可以安君保民、稳定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礼”是“天道”的反映,也是万事万物所固有的、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没有可以商量缓和的余地。简单地说,顺从礼,就是不违天。

通过“乐”来实现“礼”对于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和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礼莫大于天,天莫亲于祭,祭莫效于乐,乐莫着于诗。诗以兴乐,乐以彻幽,诗者幽明”在王夫之的这一段论述中,大致可以了解“乐”的作用,而这也是“乐”与“诗”可以连接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礼”“天”“祭”“乐”“诗”之间相互联系,“乐”在这一段关系链中处于中间环节,它存在于“诗”“礼”之间,也是沟通“天”“人”“幽”“明”的一种媒介手段。其次,王夫之又着重表达了“诗”“乐”之间的关系。在祭天时,所表达的心意是一种幽微不可言说、却又崇拜、敬畏的感情,这一情感的的表达需要“乐”来传递与表达,但是“乐”的抒发又是在“诗”的基础上情到深处而自然产生的,所以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连接的状态与关系。“礼”通过“乐”表达了对天的敬畏,而“乐”又必须附着在“诗”上,“乐”是无法离开“诗”的。

“诗”与“乐”的密切关系另一当面还表现在诗歌与声律的密切关系上。王夫之认为“诗所以言志也,歌所以永言也,声所以依永也,律所以和声也。以诗言志而志不滞,以歌咏言而言不郁,以声依永而永不荡,以律和声而声不诐。君子之贵于乐者,贵以此也。”王夫之从“声律”的角度来说,只有“律”与“声”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表达诗歌的含义与思想,君子之所以比单纯的乐者高贵之处,就是在这里。

三、王夫之与“声无哀乐”论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出现了多种的文学形式、艺术形式来表达人的内心、宣泄人的情绪,例如有诗、词、舞蹈、音乐等。在这些表达情绪的手段中,音乐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对于音乐的认知或探索很早就已经开始了,不少文人、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观。其中,以嵇康为代表的“声无哀乐”论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受前人思想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嵇康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二物之诚然,则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也。”他认为人的内心与声,也就是音乐是截然不同,并没有必然的、具体的联系。这是独立并且各自完整的两部分,声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声音就是声音,并不存在所谓的其中隐含的情绪。这一观点被后世的多人追随并延续,认为音乐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本身并没有哀与乐之分。

针对流传多年的“声无哀乐”论,王夫之基于其音乐的理解以及认知,对“声无哀乐”论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并且表示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声有哀乐”,反对像嵇康那样将审美对象与主体割裂开来。王夫之是这样说的:“事与物不相称,物与情不想准者多矣……然则《淮水》之乐,其音自乐,听其声者自悲,两无相与,而乐不见功……故君子之贵夫乐也,非贵其中出也,贵其外动而生中也。彼嵇康者,坦任其情,而忽于物理之贞胜,恶足以与于斯!”王夫之在这一段话中明确指出他认为嵇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并且错误的原因就是嵇康没有看到“事与物不相称,物与情不想准”这一普遍存在的情况,并且将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也就是声与物一分为二,这是极不正确的。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中,声音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输出工具,声包含着人的心灵以及情感的表达,声音的高或者低,都是情绪的侧面反映,具有一定的内容与意义,所以声音是一定会具有哀或乐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王夫之对“声无哀乐”这一观点的谈论中,由于王夫之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闭塞以及其观念的禁锢,也有其不全面之处。从现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音乐确实是具有双重特征的。嵇康与王夫之的观点中都有其正确的一部分,一方面音乐与人的喜怒哀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另一方面,音乐也确实具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是音乐本身所固有的并且是音乐的基础。但是王夫之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音乐是具有其自身规律的,他说“唯手口心耳无固然之则,故虽圣人必依律以为程,则管不待吹,弦不待弹,鼓不待伐,钟不待考,而五音十二律已有划一之章。”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到王夫之已经看到了音乐是具有其自身规律的,但是他并没有将其运用到分析“声无哀乐”这一观点上,这是十分可惜的。

四、小结

王夫之继承并发扬了前代学者的观点,对于音乐的涵义、功能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又在此基础上将诗、礼、乐三者相联系。王夫之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我们对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分析与梳理,对于从整体上把握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乃至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1]张健.清代诗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学智.王夫之太和观念的诚与变合[J].中华文化论坛,2004,(1).

[3]萧驰.诗乐关系与船山诗学架构[J].新竹《清华学报》新三十一卷,2001.

[4]韩振华.王船山美学基础[D].复旦大学,2007.

[5]谭洪刚.船山美学的发掘与垂直接受[J].船山学刊,2007,(6).

[6]崔海峰.王夫之诗学中的意境论[J].辽宁大学学报,2005,(1).

[7]袁宗愈.从《诗广传》看王夫之的诗情观[J].船山学刊,2005,(2).

[8]陶水平.文化整合语境中的王夫之诗学[J].齐鲁学刊,2000,(6).

[9]邓新跃,黄细梅.王夫之对明代复古派诗学思想的批判[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6).

[10]王峰.王夫之诗学研究[D].北京大学,1999.

猜你喜欢

王夫之诗学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背诗学写话
外婆的美学
心送
王夫之《说文广义》考订《说文》析论
纯白美学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妆”饰美学
心送
心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