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文化大型城址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山东高青狄城故城遗址初探

2016-02-03张光明于崇远

管子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山东

张光明,于崇远,李 新

(淄博市文物局,山东 淄博 255000)



文物与考古

齐文化大型城址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山东高青狄城故城遗址初探

张光明,于崇远,李新

(淄博市文物局,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狄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发现了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的春秋战国时期城垣遗迹,并在城内发现了约7000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基址,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狄城西南角坑塘北壁清理的剖面显示该段城墙,由三期夯土组成:其中,一期夯土约当春秋时期,二、三期夯土约当战国时期。城垣年代下限约当西汉中期。勘探发现了部分陶、石、骨、蚌等出土遗物,包括岳石、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和西汉等不同时期的标本。比较明确的给出了狄城遗址的文化脉络和年代跨度。狄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城址的确认,是山东商周考古继陈庄西周城址发掘后的又一重大考古新发现,也是齐文化研究的又一突破性发现。狄城遗址的考古勘探成果对夏商时期齐地的文化、民族关系以及西周齐国早期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山东;高青;狄城遗址;春秋战国

一、遗址所在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 位置

遗址,位于山东省高青县城东南约17公里。狄城位于被阳城(今高城址)西北,隔济水与被阳城相望,李中公路从遗址北部横穿而过。其地质位置属鲁北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高青县地处华北平原坳陷区(Ⅰ级构造)、济阳坳陷区(Ⅱ级构造)的南部,为一大型沉积盆地的一部分。境内以新生界及其发育为特征,全被第四系黄土覆盖。从西北向东南,分别属济阳坳陷区的惠民凹陷(Ⅲ级构造,青城、常家以北)、青城凸起(Ⅲ级构造,田镇、青城南、黑里寨北)、东营凹陷(Ⅲ级构造,樊家林、高城、唐坊一带)构造区。褶皱构造不明显,以断裂构造为主。属河流冲积平原,黄河的多次改道和决口,大量泥砂沉积并相互迭压,逐渐形成缓岗地和微斜平地以及浅平洼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南向北依次有金铃、银铃、铁岭缓岗地横贯,缓岗间为微斜平地、浅平洼地,另有决口扇形地、河滩高地。

2.气候及河流

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回暖较快,但少雨易旱;夏季多雨,易涝;秋季一般天高气爽,有时也会阴雨连绵;冬季雨雪较少,易旱。主要河流为北有黄河、南有小清河、古济水等。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流经山东入渤海。发源处称泲水,东流为济水。隋唐以后,济水逐渐衰微,尤其是济水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大多河段断流。古济水对山东的古地理起过更大的影响作用,到今济水古道河床、河岸清晰可辨。我省的一些地名如济南、济阳、临济。济宁等,都是以济水的相对位置而形成的。古济水横穿高青县,由唐口入境,流经河西、程家、小套、大张、堤西李南,由堤西李南北折穿越高城西关,再经高城城里东北角,北关南至上刘、堰头入境博兴县境。因而在高城西北、济水北岸建立了鄋瞒的都邑-狄邑。

二、遗址现状

遗址城墙西墙北段仅存一小段立于地面,现高出地表0.7米,其他周边城墙则有些全部或局部被村庄所压或辟为农田,有些被埋于地下或破坏。西部陈尧村和信家村以及到处可见的水塘、藕池、还有纵横交错的沟渠等,均见于遗址区,占压并破坏部分遗址和城墙,李中公路、乡镇级公路皆从遗址纵横穿过,亦将部分文化层堆积和城墙破坏。

三、古城址所在区域历史沿革及文物分布概况

据《高青县志》载:公元前1046年,周成王封姜尚于齐,建立齐国,高青地属齐。约公元前800年,长狄人入侵,在济水北建鄋瞒国,都狄邑,或曰长狄所居(今高城西北1公里处有遗址)。春秋初,今高城北仍为鄋瞒国地。公元前685-前643年,齐桓公将今高城及邹平的苑城一带辟为苑囿,更名高苑,故址在今邹平的苑城店。高城及南部为高苑地,高城北为狄城地。公元前607年,齐王子成父打败长狄,高青复为齐地。战国时期,高青地属齐。

高青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现有从新石器时期—明清时期的各级文物保护点134处。如店子南大汶口遗址、店子北龙山遗址、陈庄西周遗址、狄城遗址、千乘国遗址、临济城遗址、卫灵公墓、鲁仲连墓、衮龙桥、扳倒井、文昌阁等名胜古迹。

四、工作概况

城址勘探分二期进行,自2013年12月25日至2014年4月4日、2014年5月20日至6月15日,除去节假日、阴雨天气,共计80余天。

堪探范围:西起高青县高城镇陈窑村西、东至高城卫生院、北起信家村、南至付家村。勘探面积东西约800米,南北约700米,约56万平方米。

考古钻探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按照钻探范围、现场地形地貌及钻探对象划分区域布设测绘基点和探孔网格。根据钻探对象的不同分别采用梅花孔、平行孔等方式等距布孔。根据地层土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孔距、深度,确保钻探科学合理,勘探结果真实有效。探孔孔距可根据地下遗迹的复杂程度进行调整。墙体钻探采取排距50米、孔距5米,横向方式布孔,城内钻探采取排距、孔距10×10米平行方式布孔,对于门址、灰坑等小型遗迹分布密集区域采用3×3米中间加1孔的方式布孔。重要遗迹采集土样及器物标本。勘探采取普探和密探相结合的方法,勘探深度以勘探到生土为止,遇到遗迹现象时,则根据不同遗迹的要求适当加大勘探密度,力求即达到准确无误,又尽量减少对遗迹现象的破坏,每排每孔都有详尽的钻探记录,每日做好照相绘图文字记录工作。

五、主要收获

1.城址

城址呈长方形,城内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700米,城内面积56万平方米。西、北两面城墙保存略好,现顶部宽约14-18米,残高约1.8-2.6米。东墙大部分缺失、尚存中北部约150余米,残高约1.4-2米。南墙西段保存较好、东段自高城油棉厂以东基本被济水冲掉。东南、东北拐角也遭破坏。西南、西北城墙拐角叠压于陈尧村、信家村下。城墙东南角的缺失,可与古济水冲刷有关。北墙、西墙中部均发现缺口,疑是城门,宽约12—15米。东、南二面城墙现存墙体没发现缺口。墙体东、西、北三面有壕沟环绕,与墙体间距2-4米。壕沟位于墙体外侧,现宽约17-25米,最深距地表约3.8米,南墙外侧为济水河。

为了解城址的年代、废弃过程及墙体修筑技术、壕沟的结构和年代,经上级部门批准,在城址的西南角利用水塘北壁对西墙进行了刮面解剖。墙体开口于耕土层下,墙体外侧斜坡被多层坡状堆积叠压。根据夯层叠压打破关系及出土遗物我们对城墙分为两期。

一期城墙,分夯1、夯2,被二期城墙叠压和打破。夯1为夯2的内侧修补,被H 7打破,现残留墙体较少。夯层1-6层,层厚11-14厘米,墙体残高70厘米,层内无包含物。

夯2为一期城墙的主体,打破生土,被灰坑H5、H6、H8、H9、H10、H11打破。西部挖基槽由下而上分层夯筑而成。有23层夯层堆积,基本呈水平状,上下叠压,经加工,夯层可辨,夯窝不明,层厚15-25厘米。墙体宽15米,高3米。1-6层为黑土,结构紧密,出土器物以罐片为主,纹饰为绳纹,陶质有灰陶、红陶;7-12层深灰褐色泛红,结构紧密,出土器物有鬲足、罐腹片,纹饰为绳纹,附加堆纹;13-23层为黄褐色夯土,内含较多红粘土斑块,略松,包含物少而碎。根据城墙夯筑情况以及打破一期城墙的H5、H6、H7、H8、H9、H10、H11等灰坑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迹,一期城墙与二期城墙筑建间隔时间较长。又据夯层内出土器物及打破城墙灰坑内出土的器物标本,一期城墙的筑建年代断为春秋时期。打破一期城墙灰坑H7出土的方形石斧、红陶小口罐等岳石文化遗物,证明此地从岳石文化时期始有人居住。

二期城墙,分夯1层、夯2层、夯3层,夯3为主体。夯1为夯3外侧加固修补层,挖基槽由下而上分层夯筑而成。夯2为夯3内侧修补层。夯1夯层分1-30层,夯层厚15-25厘米。墙体宽2.5-3.8米,高4.2米。夯层明显,夯窝清晰,圆形夯窝,呈馒头状,直径7—9厘米。根据土质土色分4个地点取土夯筑而成。1—2层黄褐色沙土,3—8层深灰褐色夯土,层内包含有春秋、战国时期遗物。9—11层黄色沙质土,层内包含物较少,有春战国时期遗物。12—15层灰褐色夯土,层内包含物较多,有西周至战国时期遗物。16—17层黄褐色夯土,层内包含物较少,有春秋、战国时期遗物,18—21层黄褐色夯土,层内包含物较多,有商末、西周至战国时期遗物。22—30层黄褐色粘土夯筑而成,包含物较少,有西周至战国时期遗物。

夯2夯层分1-11层,夯层厚15-25厘米。墙体宽2.7-4.8米,高1.4米。夯层明显,夯窝清晰,呈馒头状,直径7—9厘米。其包含物以战国时期为主,有少量春秋西周陶片。

夯3为二期墙体的主体,夯3夯层分1-11层,夯层厚15-25厘米。墙体宽8-10米,高1.6米。夯层明显,夯窝清晰,呈馒头状,直径7—9厘米。包含物以战国时期为主,有少量春秋西周陶片。

二期墙体内、外侧堆积被西汉晚期墓葬M1、M2、M3、M5打破,故城墙夯筑时期应早于西汉中期。推测二期城墙筑建年代应为战国至西汉早期。

壕沟位于墙体外侧,由于早期多次开挖清淤以及被晚期遗迹打破和破坏,只残留壕沟的底部。

2.大型建筑基址

在城内中心探明大型建筑基址。南北90米,东西80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东至原油棉厂路西50米处、南至陈窑东西村路北40米、西临陈窑村东北角、北过东西生产路20米。基址为灰褐色夯土,内含黄褐土及红烧土颗粒。质地结构紧密、较硬。距地表2.8—3.3米,厚0.8—1.2米。

3.灰坑

发现灰坑共30余个。大小深浅不一,坑内堆积为灰褐土,内含红烧土颗粒,包含物多为灰色器物陶片。分布于整个城内中北部。距地表深达4.5米。

4.城内地层堆积可分8层

第1层:现代耕土层,厚约0.2-0.25米。

第2层:红褐色黏土层,厚约0.2-0.4米。时代约属清代。

第3层:浅灰色粉沙土,厚约0.1-0.15米。

第4层:黄褐色粉沙土,厚约0.2-0.4米。

第5层:灰褐色粉沙土,厚约0.1-0.3米。时代约属唐宋时期。

第6层:深灰褐色粉砂土,内含炭屑、红烧土颗粒,厚约0.4米,层内包含大量陶片,时代约属汉代时期。

第7层:灰褐色粉沙土,质地略紧密,厚0.1-0.3米,层内包含大量陶片。时代约属东周时期。

第8层:黄褐色粉沙土,质地细腻,厚约0.4-1米。城内文化层堆积及夯土建筑基址皆直接叠压该层。

六、古城址总体认识

1.狄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发现了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的早期城垣遗迹,基本上了解了城址的规模、年代和文化性质。为研究齐国早期城垣的筑建提供了新的资料。此次勘探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2.狄城遗址西南角水塘北壁清理的剖面显示,城墙由春秋、战国二期夯土组成:其中,一期城墙夯土为春秋时期,二期夯土为战国时期。清理的剖面未能全面显示一期城墙的原貌,从夯层出土遗物分析城址的始建年代可能要早至商周时期,此有待今后考古工作证实。

3.通过勘探和剖面所采集的遗物,主要包括岳石时期的夹砂罐片、商代的盔形器片、西周时期的陶鬲口沿、春秋战国时期的罐、鬲、豆、鼎等器物陶片和西汉以后等不同时期的标本。较明确的给出了狄城遗址的早期始建年代和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科学依据。

4.狄城城址西距新发现的陈庄西周城址([1])10华里左右,同处济水北崖的高台地上。陈庄西周城址因面积较小和多发现贵族墓葬、祭坛而被学界认为是齐国西周时期的王侯陵园([2]),又因贵族墓出土的青铜器有“齐公”铭文而

被认为是姜太公后裔王墓[3]。此次发现的狄城城址有着面积大、时代早、延续使用时间长,城墙保存完好的特点;且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故而有可能该城为早期齐王(侯)所居,此为探寻齐国初都营丘城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与我们以前推论的齐国初都营丘都当在周初分封齐国西周时期疆域之腹心地区的方圆“百里”之内[4]和高青陈庄西周早期城址的发现对探寻营丘都城的地望所在具有坐标意义或营丘城就在此近邻的结论也是相吻合的[5]。

5.高青县人民政府已与山东大学联合成立“齐文化考古研究实践基地”,将重点对狄城城址展开全面的考古发掘工作,并以高青县为中心,辐射整个鲁北地区,全面系统地展开对齐国遗迹的系统区域性考古调查工作,相信在今后不远的将来齐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工作一定会有所进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高青陈庄西周遗址[J].考古,2010,(3).

[2]张光明,徐义华.李学勤在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专家北京访谈会纪要[C]∥甲骨学暨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14.

[3]任相宏,张光明.高青陈庄遗址M18出土丰簋铭文考释及相关问题探讨[J].管子学刊,2010,(2).

[4]张光明.齐文化文物考古资料研究概论[C]∥文物考古与齐文化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5]中国殷商文化学会.高青陈庄西周城址论证意见[C]∥甲骨学暨高青陈庄西周城重大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14.

(责任编辑:于孔宝)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6)01-0119-03

作者简介:张光明,山东省淄博市文物局原副局长,淄博市考古学会会长,淄博市博物馆研究员;于崇远,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李新,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考古室。

收稿日期:2015-11-16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山东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冬奥会背后的“山东力量”
学富五车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萌芽期|春秋战国
历史喵第二部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