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丰碑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

2016-02-03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刘娜

黄河之声 2016年3期
关键词:丰碑中华儿女家书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刘娜



永远的丰碑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刘娜

2015年12月3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重读抗战家书》的出版消息。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正在为学生准备抗战史课件的我,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购得一本作为教学参考,并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认认真真地把全书读完。这本薄薄的小书,共收录了32位抗战英烈的家书,每一篇章既有英烈的生平简介,又有家书的照片和内容解读,文字简洁顺畅,叙述生动严谨,历史感厚重,可读性强。

透过这些抗战家书,我看到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壮烈,看到了抗战英烈奋勇杀敌、血染疆场的伟大,耳边仿佛响起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怒吼,思绪被带到了那个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84年前,日寇悍然发动对中国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一时间,祖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面对祖国母亲惨遭蹂躏,中华儿女怎么可能无动于衷?为了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数中华儿女纷纷驰骋沙场、抛头洒血,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牺牲随时可能到来,写给家人的只言片语,也随时可能成为诀别之言。因此,这些抗战家书,是抗战英烈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抗战英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表达了对民族解放、祖国强大的热切期盼,充满着对家庭和亲人的无限爱恋,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感动我的,首先是一种责任。战争与人,是生与死的对话。面对残酷的战争和强大的敌人,抗战英烈舍生忘死、杀身取义,这是为什么?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团长符克说,“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的天职,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前而已。”新四军连长程雄说,“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正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激励着抗战英烈们将生死置之度外,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他们对历史责任无限忠诚,光荣地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尊重和永怀。

其次,是一种情怀。抗战英烈也是人,他们也有家庭,也有父母双亲、兄弟姐妹和妻子儿女。但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忠孝不能两全之际,相比尽孝奉亲乃至恋妻顾子,先国后家、临危赴难成为抗战英烈的共同选择。家书中,处处可见抗战英烈这一炽热的家国情怀,“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倭寇不除,国无宁日,谈何家全”“国不保,家何能存”,等等。也正是因此,抗战英烈对家人的惦念、对亲情的眷恋显得更加深沉而醇厚。赵一曼在给儿子的遗言中写道,“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呵!”字字泣血,句句滴泪,读起来心中有一种被撕痛的感觉,久久不能释怀。

第三,是一种气节。中华民族自古重气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历尽难中难,大节定不亏”,这些名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国明志、厚仁守节。抗战英烈是民族气节的典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民族尊严。1940年11月,年仅19岁的金方昌被日军逮捕。凶残的敌人砍掉了他一只胳膊,挖去了一只眼睛,金方昌强忍疼痛,在牢房里用剩下的手蘸着眼睛里冒出的滴滴鲜血,写下了“严刑利诱奈何我,颔首流泪非丈夫”的诗句,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光明与黑暗的较量中,中华儿女直面日寇的铁蹄,迎着战争的硝烟,前赴后继、顽强抗争,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抗战英烈家书中体现出来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为我们树立了一座高山仰止的精神丰碑,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为学生讲授抗战历史的过程中,我将逐一解读这些抗战家书,再现抗战的艰辛与痛楚,带领孩子们感悟英烈的光荣与伟大,引导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抗战英烈的精神转化为自己成长成才的不懈动力。■

猜你喜欢

丰碑中华儿女家书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
香港的繁荣昌盛,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丰碑
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清晨忆家书
一封家书
中华儿女
重读“红色家书”
让中华儿女共享幸福和荣光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