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地市党报的内容定位

2016-02-03王丹容

传媒 2016年11期
关键词:豆芽微时代党报

文/王丹容

“微时代”地市党报的内容定位

文/王丹容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海量化与碎片化、网络传播的即时化与个性化,构成了一个信息尘埃和思想碎片漫天飘荡、甚嚣尘上的舆论广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党报要想更好地履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8字职责使命,必须明确内容定位,以深度、温度、力度赢得媒体竞争的先机,占据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使新闻报道出新出彩,舆论引导精准有力。

《温州日报》不断加强优势资源整合,推出《第一发布》《第一监督》《第一调查》等“第一”系列栏目,努力生产独家的、深度的、优质的新闻产品,为受众提供自媒体无法提供的内容服务。“第一”系列栏目的实践,为地市党报内容定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微时代地市党报需以深度见长、以调查取胜、以互动拓路、以权威立报。

立足高端,发布权威深度有效的新闻

如果审视舆论场,不难发现每逢热点事件,微博、微信已然成为舆论中心,党报主流话语权旁落之隐忧随之而来。如今,受众所处的时代,早已是信息爆炸甚至泛滥的时代。如何甄别真假、去伪存真,选择对自己最贴近、最有用的信息,成为读者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一个难题。

《温州日报》的《第一发布》,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实践探索。《温州日报》借助党报公众服务网,精心推出时政品牌栏目《第一发布》。这一栏目在发布内容上,从高端、权威、有效的信息切入,第一时间发布、解读党委政府重大政策信息,访谈政策制定者和改革参与者,回应社会关注,服务百姓需求,体现了栏目的权威性、新闻性和民生性。

毫无疑问,作为市委机关报,地市党报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和权威信息源。利用好这一党报品牌,把时政资源加以整合深化、用足用活,提升党报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引导力,正是新时期城市党报的“不二法宝”。

从《第一发布》的实践看,每一期发布的新闻内容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新闻事实发布,而是以专版、专栏形式联手温州新闻APP、微信公众号等一起重磅推出,通过三大板块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解读——包括“深一度”:主要对新出台政策新思路、新举措进行深入解读;“当事人”:采访政策制定者和改革参与者,解读政策出台背后的新闻故事;“铿锵说”:邀请省内国内专家以访谈或评论形式,就温州改革政策对全省全国的探索意义进行评价,以及呈现老百姓对政策实施的意见建议与期盼。

事实证明,由于秉承“权威性”和“第一时效性”的原则,凭借与市委市政府的无缝对接,《第一发布》的新闻报道九成是独家新闻,不少在网络上转载率很高。以“第四公”改革的报道为例,前几年,温州继推出公车、公务接待、公费出国“三公”改革后,开始实施办公用房制度改革,《第一发布》率先刊发稿件《看看“第四公”怎么改》,迅速被新浪新闻、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广泛转载、跟进报道。

随着报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栏目显现出强大的舆论传播力,带来了广泛的受众关注。越来越多的党政部门,主动与《温州日报》对接要求合作发布信息,栏目的“权威”也更加凸显,即在读者心中形成了“权威解读看党报”的阅读模式;在部门眼里形成了“权威发布找党报”的工作模式;在市委市政府中更是形成了“权威传播靠党报”的推动模式。

《第一发布》给了党报更多启示,在转型过程中,地市党报需要将现实的优势和资源进行整合转化,从而提供高品质的新闻内容。

着眼深度,追寻社会问题背后的事实真相

当“人人都是发布者”的魅力吸引亿万网友投身自媒体之时,一个重大的突破呈现在舆论场中并聚合民众声音,自媒体从单纯的社会网络转身成为舆论监督的利器。然而自媒体的尴尬在于,由于极度自由化和非专业性,个人化的媒体可能会带来传播的混乱。或者简单地说,网络爆料,谁去调查核实?谁来告诉人们真正的事实真相?

对于地市党报而言,拥有大批专业的记者,便是其优势所在。在现今的媒体竞争中,传统媒体必须要发挥好社会瞭望功能,真正监测环境、承担社会责任。整合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媒体与公众监督的合力,《温州日报》先后与温州市纪委监察局、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以及市长专线合作,推出《第一监督》栏目。《第一监督》将党政监督、民众监督融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在现实生活中搭建中一个具体的、可承载的真实平台,从而聚合了监测社会的正能量。

《一根豆芽的尴尬“问诊路”》是《第一监督》的一个成功案例。“豆芽打了很多药”似乎是“公认”的潜规则。《温州日报》以监督开篇,通过4个多月的暗访取证和样品检测,一一列举豆芽生产者非法添加各类添加剂的事实,对部门监管缺失、行业缺乏标准等深层次问题一一剖析。紧接着,又接连推出一系列评论,一直追着部门问、追着部门评,不断推动事件深入。与此同时,市民、网友诸多互动,不断反映民意。

《温州日报》的这组报道,不仅让几十年无人管的豆芽最终落实到农业部门,还促成相关部门出台了在全国最严的豆芽生产标准,省人大代表还专门以本组报道为例,在省两会上联名提交整治豆芽行业的议案。这组监督报道最终促成了温州豆芽生产领域的彻底变化,对保障百姓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温州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揭开退货卤味回炉黑幕》到《是谁将“定时炸弹”送入民居》,《第一监督》栏目的诸多报道,均是在长期的调查暗访之下,拨开层层迷雾,最终揭露黑幕背后的真相。可以说,正是这些追踪调查后的舆论监督、对社会风险的适时预警,让党报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通达民意,构建多元诉求的公共话语空间

在报网融合的今天,地市党报在体现舆论导向、融合发展、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还需要为受众打造出优于网络、高于网络的全新服务平台、互动平台,从而为党报扩大影响力。

为此,各地党报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近年来,《温州日报》另辟蹊径,以调查性报道的方式,推出《第一调查》栏目,通达社情民意,构建一个多元诉求的公共话语空间。

《第一调查》以一批具有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背景的记者为主力,借助各类社会化的调查资源,针对网络上热议的社会焦点问题、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设计专业调查问卷,实施新闻调查。

借着省部共建的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点,温州社工发展如火如荼,媒体对这一工作也是赞声一片。以“个体”为新闻落脚点,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第一调查》就社工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在社工、义工和普通市民等三类人群中分别展开问卷调查,利用网络平台,走进真实生活,采撷生存状况样本,围绕“身份尴尬、薪酬偏低、是走是留”等问题,最终采写了具有独家观点的调查报道《温州社工:春天里的尴尬》。这一报道,以调查数据说话,让社会群体充分表达,最终传递了社工群体的社会诉求。借党报之力,《温州日报》及时加强与民政部门沟通,将这些调查成果与群体诉求及时进行反馈,推动部门吸收这些民意诉求,帮助解决现实问题,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推进社工队伍壮大发展。

无论是调查温商回归意愿还是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调查》以新闻调查说话,让社会各类群体表达对公共政策、公共事件的声音,架起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沟通桥梁,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往深一层探究,网络意见领袖也好,网络监督利器也罢,折射的是公民对参与社会事务、表达利益诉求的需求。《第一调查》的运作,正是暗合了这种时代发展所需,在报纸和公众间搭建一个可持续互动、沟通、交流、反馈的公共话语平台和空间。

作者系温州日报社时政新闻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豆芽微时代党报
吃豆芽有助于防癌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豆芽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星星豆芽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