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腐败犯罪的防控机制*

2016-02-03王媛媛

法制博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情景动力评价

王媛媛 于 航

1.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2.辽宁洪域律师事务所,辽宁 沈阳 116011



浅论腐败犯罪的防控机制*

王媛媛1于航2

1.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2.辽宁洪域律师事务所,辽宁沈阳116011

摘要:腐败犯罪是危害国家公权力,影响国家公职人员职务廉洁性,是近年国家重点打击的严重犯罪。本文通过分析腐败犯罪的生成因素,就犯罪行为的“犯罪人人格”、“罪前情景”和“社会反应”三个组成要素相应地提出了有效防控腐败犯罪发生的“动力控制系统”、“情景控制系统”和“评价控制系统”概念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腐败犯罪;防控机制;动力;情景;评价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国家打击腐败犯罪的力度日渐增强。腐败高官的纷纷下马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对腐败犯罪防控问题的深深思索。

腐败犯罪的共同特征,是公职人员对其职务要求的公正性和廉洁性的严重破坏。从犯罪学的角度看,犯罪行为是由具有犯罪人人格特征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实施的最终被证实判定的危害行为。罪前情景,是个体所面临的直接促使其形成犯罪动机和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侵害行为的外在形式;社会反应,是腐败犯罪行为实现的得以实施,面对不同的社会反应,对腐败犯罪人的需要、动机、人格将产生不同的影响,面对消极的社会反应,腐败犯罪人的需要、动机、人格将得到强化和升级。

一、腐败犯罪行为生成机制

在不良的人生观和腐朽的权力观的指引下,腐败犯罪人的权力欲和物质欲不断扩张,并受到外界不良因素不断刺激,产生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行为动机,以便满足其权力欲和物质欲。

二、腐败犯罪的控制

针对上述腐败犯罪的生成要素,对腐败犯罪的控制体系应当分为三个子系统:

(一)动力控制系统

动力控制系统,主要针对腐败犯罪人格因素进行控制。腐败犯罪的动机来源于腐败犯罪人的需要,而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腐败犯罪人与社会对立的需要来源于错误的世界观。

1.预设好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公职人员的价值观,必须要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例如通过强化和细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式,建立与公职人员身份和工作职责相匹配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体系。

2.完善公职人员选拔任用、考核和罢免制度,主要通过干部选拔机制的透明化、拓宽干部人才选拔渠道、建立干部责任考评与惩处机制、完善干部任免机制等方面,从根本上提升公职人员整体素质。

3.完善对公职人员的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公职人员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培养教育以及对其在职业道德方面上的教育和培养。

(二)情景控制系统

情景控制系统,是围绕腐败犯罪罪前情景因素进行控制的系统。国家作为腐败犯罪的被害人,其自身存在的诱发腐败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刺激因素主要归根于权力在各个机关组织得不到有效的监督。

1.权责明确,即要逐步实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法治原则,通过责任划定权力的范围,对权力行使进行制约,从而使权力正当化、合法化。一旦权力超出了界限,责任将成为对权力越界的一种惩戒。

2.权力监督,是从外部制约权力异化而导致腐败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领导干部权力观教育,充分发挥党内制约与监督职能。其次,要构建结构合理的权力制约体制,健全完善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规范权力运作。再次,改革现行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3.健全法制机制,以法制制约权力。健全法制机制,是保证权力制约与制衡有法可依的前提。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规范和明确各制约监督主体的地位、职责、权限等。加快权力监督的立法进程,修改不再适应当前形势的权力制约法律规范,确保权力监督能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地进行。

(三)评价控制系统

评价控制系统,即指在立法层面、司法层面及社会舆论层面对腐败犯罪行为做出的具有评价性质意义的社会反应体系。

1.完善腐败犯罪立法。从规范腐败犯罪主体、调整并适当扩充腐败犯罪罪名、细化腐败犯罪量刑幅度等方面完善现行关于腐败犯罪的法律法规,真正体现从立法上从严打击的政策导向。

2.健全检察制度。首先,要强化检察机关的独立地位。其次,要健全有利收集打击职务犯罪信息的证据制度。通过采取保障证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消除其对出庭作证的思想顾虑。再次,还要强化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3.发挥社会舆论功能。社会公众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对实施腐败犯罪的犯罪人的进行否定性评价,并且这种否定性评价足以造成犯罪人的高度心理压力,从而使潜在犯罪人望而却步。大众传播媒介在任何时刻都应该是判断真与假、现实与虚幻、重要与琐碎的权威。

腐败犯罪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犯罪现象,是社会发展、强国富民的大敌。我们一定要在大力度打击惩治腐败犯罪的同时,建立健全国家对腐败犯罪的防控体系,还百姓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一个积极健康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张远煌.犯罪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图分类号:D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5-0044-01

作者简介:王媛媛(198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于航(1969-),女,汉族,河北宁河人,辽宁洪域律师事务所,律师。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新市民全力保障研究》l13afx00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情景动力评价
情景交际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