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县区级档案馆征集与编研利用工作之我见

2016-02-03

浙江档案 2016年2期
关键词:萧山区萧山家谱

在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中,县区级档案馆拥有较多地域特色明显、载体形式多样的档案材料,但县区级档案馆往往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辖区内档案资源虽然丰富,但大多散落在民间,或保存在本县(区)范围内其他单位里,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较少。二是档案编研利用工作较为滞后,档案的作用与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县区级档案馆必须把档案征集与编研利用列为长期重点推进的基础工作。笔者以萧山区档案馆为例,就县区级档案馆开展档案征集与编研利用工作,谈点思考与建议。

1 积极主动开展档案征集

县区级档案馆必须改变传统工作思路,采取“走出去”的主动方式开展档案征集工作。比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掀起了“寻根”热潮,修编家谱蔚然成风。不少人在编修家谱前,都会到档案馆查看相关档案。档案馆工作人员在提供利用服务的同时,应该详细了解查阅者家中是否收藏有老家谱,并主动向家谱所有者开展宣传,动员他们主动捐献老家谱;征集到家谱之后,应立即进行数字化扫描和制作仿真复制件,把刻录有数字化家谱的光盘或仿真件赠送给捐赠者。通过这一方式,档案馆可以主动从民间征集到许多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如,萧山区档案馆征集到了珍贵的《萧山来氏家谱》,该谱共230万字左右,编修年代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起至民国11年(1922),是反映萧山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情况的重要历史文献, 2003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是区档案馆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

2 聚焦热点开展档案征集

县区级档案馆要时时聚焦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档案征集工作。比如,近年来,人们对方言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保护方言的呼声不断高涨,省档案局着手开展了浙江方言建档工作,萧山区档案局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开展萧山方言建档工作。区档案馆制定《萧山区方言语音建档工作方案》,确定萧山区城区方言发音人,录制了大量视音频资料,据此建立起萧山区城区方言声像档案库,并陆续征集到其他载体的档案;深入周边地区,为瓜沥、戴村、义桥等6个镇街的方言建档,还征集到大量多种载体的方言档案,为研究萧山区的发展历史、考证萧山区的民俗风情以及传承萧山区的方言特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 围绕中心大局开展编研工作

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活力源头和价值体现,区档案馆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编研利用,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一是配合萧山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编印大型画册《图说萧山》,图文并茂地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萧山发生的巨大变化,该书荣获全省档案部门第十次优秀编研成果二等奖;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区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编辑了《历史的跨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萧山(县、市)历次代表大会资料汇编》,详细展示萧山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之路,反映党领导萧山人民把一穷二白、资源匮乏的农业县变成富裕和谐的大都市强区的伟大历史进程。原区委副书记谭勤奋批示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区档案局及时出版《历史的跨越》一书,这充分体现了档案部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工作要求,望区档案局继续深入地做好‘服务大局,服务中心’的文章。”

4 结合地区特色开展编研工作

区档案馆结合萧山区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积极开展编研工作。近年来,区档案馆先后编研出版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口述档案》《水脉萧山》《萧山历史名人》《杭州萧山馆藏家谱图录》等书籍,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其中,《口述档案》获全省档案部门第八次优秀编研成果评选二等奖;《萧山历史名人》《水脉萧山》被列为浙江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并分别获得2012—2014年全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二等奖、全省档案部门第十一次优秀编研成果评选二等奖。

猜你喜欢

萧山区萧山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鸟岛游
杭州市萧山区美术教师新作选
萧山区“五老”关爱团践行新一轮帮教活动
《萧山日报》:多元发展助推报业转型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