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档案馆资源体系建设需要的口述史料与口述档案概念思考

2016-02-03

浙江档案 2016年2期
关键词:术语史料概念

口述历史的记录产物是档案馆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被人们冠之以“口述历史”“口述档案”“口述史料”等不同称谓。术语使用的模糊性会造成同一概念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指代不明、理解不一等问题,继而影响学术交流、国际交流等。厘清口述史料等相关术语概念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档案馆开展口述史料资源建设工作。

1 重新认识口述历史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是在档案馆资源体系建设实践中确定选择采用口述历史还是口述资料概念称谓的基本前提

1.1 口述历史的缘起与概念发展

口述历史的产生可以追溯至文字发明之前。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往往靠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忆发生的事情。《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记载道:“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烈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描述了西周末年由于政权不稳,公卿庶人以各种形式发表意见的情形。及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诗》《左传》等文献中皆有口述传说引用的例证。

文字的产生与口述既是一种互为承接与补充的方式,同时又处于对立的层面。文字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以口耳相传方式记事的传统,然而祖先们的来历、与大自然及各种力量的抗争、较量等未被系统文字化的口述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加工、再造,逐渐成为现在广为人知的各种传说。这种包含部分历史史实的口述传说,引起了现代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重视,渐成现今的口述史料。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概念源自西方,创制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提取与保存社会记忆。口述历史再次兴盛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录音、录像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便捷地保存口述史料;另外一方面是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兰克学派追求的“客观史学”价值遭受质疑,口述史料的价值得以重新受到重视。此外,历史学科的整体化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同样也是口述历史再次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

学界对现代意义口述历史概念含义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口述历史是以有计划的录音访谈方式收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1]。第二,口述历史是针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的个人叙述的记录,主要用于了解、记录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对事件的描述和解释,它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资料通常通过有计划的访谈和录音技术来收集[2]。第三,档案馆或研究者为补充档案之不足,对个人进行有计划的采访,通常为笔录、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对于这类记录,国外习惯性地称之为“口述历史”[3]。第四,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双方谈话的录音都是口述史料;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加工,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口述历史专著[4]。

可以看出,因研究视角或出发点不同,学界对于口述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不尽一致,但存在一定的共识:第一,口述历史是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如录音、录像等设备对受访者进行有计划访谈的结果;第二,口述历史是已经完成了的访谈记录,并不包含口述历史记录形成过程中的口述历史访谈等过程,针对的仅是已经形成了的口述访谈资料。

进入21世纪,口述历史概念的使用出现明显的扩大化倾向。口述历史已从最初的对历史性事件的口述记录转化为包含自传、回忆录等多种题材的、具有历史留存意义题材的概述。在一些研究领域中,口述历史概念不仅指一种记录性的东西,还常常被当作一种研究方法或收集历史材料的一种途径来使用,正如左玉河所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5];朱志敏也提出人们把口述历史称之为口述史方法,是基于口述历史与口述史学在意义上的重合,即口述历史主要是指通过口头叙述或依靠口头叙述材料来展示历史的一种方式[6]。

1.2 口述历史概念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上述口述历史主要研究成果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口述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主要共识包括:一是专属性,即口述历史不是漫无目的结果,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访谈结果,因此诸如自传、回忆录、讲话录音等资料,不能将之简单地归结为口述历史范畴;二是历史性,即口述历史是已经形成了的或者说是完结了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者尚未形成的东西;三是口述凭证性,即口述历史符合口述史料的基本特征,它是通过笔录或录音、录像等手段和方法“记录历史事件目击者或当事人的口述凭证”[7]。

但是应该注意到,在对口述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过程中,学界的认识并不统一且存在多义性解读现象。一部分学者把口述历史等同于口述史料;一部分学者把口述历史看作一门学科或研究方法,等同于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人类学、新闻学等学科领域内被普遍运用;还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两者兼而有之。《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口述历史与口述史学都翻译为oral history,并把口述史学厘定为以口述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科之一,在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历史学科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得到重新发展[8]。

现如今,人们谈论的口述历史往往没有达到真正的口述历史层面,仅局限在整个口述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口述史料阶段[9]。所以,对于档案馆而言,在现阶段的资源体系建设实践中,采用口述资料概念优于采用口述历史概念。这种选择既可以避免对概念的多义理解,又可以为档案部门确定一个内涵和外延(边界)较为清晰的工作用语,有助于实现资源体系建设的目标。

2 反思和解构“口述档案”概念,是在档案馆资源体系建设实践中确定选择采用口述史料还是口述档案术语概念称谓的必要前提

2.1 “口述档案”概念源流梳理

“口述档案”概念的产生,直接原因是档案部门对口述历史研究的介入。在1988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塞内加尔档案工作者较早地提出了“口述档案”概念。此前,肯尼亚国家档案馆馆长梅那·卡哥姆贝在1980年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所做的“口述史与档案”报告、新加坡档案工作者谭莉莉在1984年第十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所做的“档案馆职能的扩大——关于口述史料的管理问题”报告,都论述了口述历史与档案的关系。在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中,oral history词条下法文词条archives orales,成为档案学界使用“口述档案”这一概念的最直接证据。至此,我国部分档案工作者也开始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援引《档案术语词典》中的法文词条archives orales(“口述档案”)一词。

1986年,吕明军在《口述档案及其兴起》一文中提出“口述档案就是系统地搜集、加工、整理和保存口头材料,使口头材料保存在一定载体内供社会利用”[10]。1989年,《四川档案》杂志开设专栏,集中介绍了国际档案理事会对几种新型材料档案的定义。其中对“口述档案”的定义是:“与私人进行有计划会见的结果,通常以录音或手稿的形式出现,以供研究之用。”其后,傅华、吴品才等学者先后对“口述档案”概念进行深入辨析并予以肯定。在我国出版的《简明档案学词典》中,也收录有“口述档案”词条,并将其解释为:“关于事件的口述记录的证据。”这是第一次在术语层面上明确了“口述档案”的证据价值特征。但是在同一时期,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对“口述档案”概念的使用提出了质疑。王立维从档案、口述档案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形成过程及本质属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口述档案”概念提法的不科学性,并提出用“口述资料”代替“口述档案”的观点。王茂跃认为,口述资料是资料的一种,可以称之为口述历史或口述史料,但是不属于档案的范畴,不能称之为口述档案。

学者们从各自的认识视角出发,分别阐述了《档案术语词典》中法文词条 “archives orales”可以称之为“口述档案”或者不能称之为“口述档案”的理由和依据,双方各执一词,难以达成认识上的一致;而这种对于概念的纷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档案馆对口述历史产生资料的收集工作。

2.2 “口述档案”概念的术语解构

根据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对档案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特征的理性认识,笔者认为将《档案术语词典》中的法文词条“archives orales”一词翻译成“口述档案”欠妥。理由如下:

第一,《档案术语词典》中法文词条“archives orales”的定义实质上对应的是英文中的“口述历史”概念。根据上下文,可将《档案术语词典》中法文词条 “archives orales”意译为“档案馆藏口述史料”更符合实际。1979年颁布的《法兰西共和国档案法》的第1章第2条对“档案”的界定为:“任何自然人或法人,任何国家机关或组织,任何私人机构或部门,在自身活动中产生或收到的文件整体,不管其形成日期、形式和制成材料。”根据这一解释,“口述史料”或“口述历史”并不具有法国人所说的“档案”概念特征。在法国人看来,所谓“口述历史”就是“即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目击者等相关人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法国“政府通过档案等相关部门把口述史作为日常工作加以组织,并在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即口述史在法国不仅是学者的一种研究方法,而且是政府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1]所以,将“archives orales”直接翻译成“口述档案”本身即存在着偷换概念问题;把《档案术语词典》中法文词条“archives orales”作为“口述档案”概念使用的直接依据并不成立,对法文词条“archives orales”的翻译也不够严谨。

第二,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这是档案区别于其他文献资料的特殊本质属性。口述史料是在访谈过程中,让受访者依据拟定好的访谈计划对原有记忆的再次重构,是对有关个人记忆的再加工。因此,其内容不具备档案意义上的原始记录性特征。

一个新术语的使用,必然具有涵盖该术语与其所指对象之间关系的理据。理据不充分,有碍于新术语的产生和在相关专业、领域之间的交流。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特别是在术语引进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术语与本土相关用语的实际结合情况,盲目使用不相适宜的“舶来”术语,会造成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混乱。因此,不建议使用“口述档案”这一称谓来表达“口述史料”术语概念。

3 用“口述史料”取代“口述档案”称谓既有利于规范档案术语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学术纷争,又有利于促进档案馆资源体系建设

3.1 档案与口述史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史料概念

从广义上说,档案是史料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史料的确定性、证实性、原始记录性等突出特征,而这些特征却是史料家族中其他类型材料不具备的。从一般意义上讲,非档案史料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不完整性、片面性等特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一般性的史料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历史,只能反映出历史的片面部分;而保存完好的档案却可以为有关组织、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提供相对系统的、确定性的、清晰的历史记录。

第二,研究者对一般性史料的认识是一个动态过程,对这些史料的掌握和对其价值的认识并不能够一次完成,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相比之下,一旦研究者掌握了相对完整的档案,则可以利用档案有效地再现历史,并可以证史之误、纠史之谬。档案可以为研究历史提供相对系统的、真实可靠的证据体系。

第三,一般意义上的多数史料,都是前人在自己主观认识的基础上对于客观历史再次加工的结果;而档案则是在人们从事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并保存下来的真实历史记录。

档案与口数史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史料,档案的凭证价值也不同于口述史料的“口述凭证”价值。口述史料强调的是口头表述的一些具有历史研究意义或者保留价值的史料,口头表述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根据谢国桢的研究,史料来源包括文字的(各种文献书籍及铭刻)、实物的(出土文物和考古遗迹)以及民间口传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记数而在陶器、石器或兽骨上铭刻符号,给后代流传下许多的象形文字和铭刻。这是文字的起源,也是记录史事载籍的起源[12]。其中未被文字记载的民间口传,则演绎成为神话、传说等形式,亦可以称为口述史料或口碑史料。王尔敏将史料划分为遗物、记录和传说三类,其中传说包含了口述往事、口传故事、说唱故事、戏剧、歌曲、谚语等[13]。

据可考文献,中国最早的口述史料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回答“昔孔子为何而作《春秋》”时说道:“余闻董生曰:‘周道废弛,孔子为鲁司寇……以达王事而已亦’。”这其中的“闻”即是在文献史料研究中应用口述历史的佐证。《中国大百科全书》口述史学词条中认为口述史料曾是史料的最早形式,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和录影等现代技术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这里所讲的凭证应当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指的是口述史料对文字史料和实物的印证功能[14];一方面应当理解为当事人或者目击者回忆的凭证。因此,口述史料所讲的凭证价值并非是档案学理论中所讲的档案原始凭证价值。赵兴彬认为口碑史料是指由历史研究者亲自采访得来的、仅供自己使用的口耳相传的史料,包括口述回忆、口头传说和专用口语三部分[15]。程中原认为,史料的来源和保存之处一方面是档案,另一方面是口述,两者同样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16]。这里将档案与口述史料直接区别开来,说明档案与口述史料是完全不同的。

3.2 用口述史料概念替代“口述档案”概念的依据和现实意义

在档案工作领域,用口述史料概念可以替代“口述档案”概念,主要依据及其意义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可以与国际相关术语的使用保持一致,有利于实现我国档案工作术语与国际标准术语间的协同,避免用语歧义问题的出现。《档案术语词典》中法文词条“archives orales”所指“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编写的《档案和记录术语汇编》(A Glossary of Archival and Records Terminology)中,对“口述历史”(oral history)的界定有两种,其一是“采访记录个人回忆过去的历史事件”,二是“捕捉的与个人回忆过去历史事件有关的音频、视频记录,转录产物及其他材料”。这些术语定义与目前我国史学界所使用的口述史料概念的定义比较吻合。因此,采用口述史料作为其中文对应词条较为合适。

第二,口述史料是口述历史访谈的产物,是整个口述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特指已经形成了的口述访谈资料。这与目前我国档案馆获取的此类史料的主要特征是一致的。

第三,使用口述史料概念代替“口述档案”概念,从术语学角度看,是用一个边界清晰的术语代替一个指向不明、容易引起歧义的术语,可以从根源上杜绝因术语概念问题而引发不必要的学术纷争。用口述史料代替“口述档案”一词,能够有效化解“口述档案”是否具有“原始记录性”的争论,并有助于档案馆拓展收藏史料资源的范围、丰富馆藏资源,促进国家档案馆的馆藏资源体系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里奇著.王芝芝,姚力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第2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

[2][7][8]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3-137条.

[3]吴宝康,冯子直.档案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526.

[4]钟少华.进取集——钟少华文存 [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14.

[5]左玉河,方兴未艾的口述历史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6(5):4—10.

[6]朱志敏.现代口述史的产生及相关几个概念的辨析[J].史学史研究,2007(2):68—74.

[9]王宇英.近年来口述史研究的热点审视及其态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5):107—110

[10]吕明军.口述档案及其兴起[J].档案,1986(2):6-9.

[11]百度百科.口述史[EB/OL].[2015-01-01].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tuiifUR8bqIs-xX8BNzPHXYh6_6RTS 6bLSV2N17rpAqjgDEvl3I80H_EeUeo0LY5Ykob-Ha9LSS3puFYO-aF_

[12]国桢.史料学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3.

[13]尔敏.史学方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7.

[14]杨雁斌.重现与印证历史的历史学—口述史学的客观性质管窥[J].国外社会科学,2002(4):1-8.

[15]兴彬.口碑史料厘定[J].史学史研究,2004(2):69-75.

[16]中原.谈谈口述史的若干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5(3):20-23.

猜你喜欢

术语史料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幾樣概念店
史料二则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