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学科多种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舞教学
2016-02-03杨燕
杨 燕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从多学科多种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舞教学
杨 燕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中国古典舞源自中国古代各时代、各民族的艺术形式,历史源远流长。并且在现代通过融汇了一些西方艺术形式,集成了一些现代表现手法,发展成面现代群众的全新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需求出发,从多个学科方面,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学生培养展开浅显的阐述,提出一些建议与想法。
【关键词】多学科;中国古典舞;教学
中国古典舞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是一种“亦新亦旧”的艺术形式,受到多种思想体系和学科的影响,既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厚底蕴,又展现了现代艺术的表现了和冲击力,深为舞蹈爱好者喜爱。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也是舞蹈类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
一、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对于演员的形体和动作的展示受到很多学科的影响,而且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形式。中国道家哲学辩证统一的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的形式和内蕴有都深远的影响。
(一)强弱统一
关于强弱的对立统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涵,强与弱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进行转化、统一。
中国古典舞的形体动作有时为满足一定的表达需求,需要进行强弱的转换。“乌龙盘打”解释借助盘手或者回身的重心下压力,反弹推手。使演员在重心的转换之中实现力量强弱的转换,能够体现出舞蹈演员的身韵,以及舞蹈动作的层次变化。
(二)虚实转换
道家思想中,虚实既是阴阳。中国古典舞中的动作处处存在虚实、阴阳。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顺势而为,使舞蹈动作包含虚实的属性,产生抑、扬、顿、挫的对比效果。
(三)刚柔并济
中国古典舞的顺运动做教学,长期以来都是结合“刚柔并济”思想,这不仅是归于道家文化思想的体现,也是体现舞蹈美感的一种方法。柔如行云流水、刚如泰山屹立,两者通过舞蹈演员形体表现出来,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对比效果。在古典舞教学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养成刚柔并济的意识,使其在表演中能够顺利自然地表现。
(四)静动结合
道家思想辩证的认为,动是绝对的,而静只是相对动而言。静动结合是万物的运动规律,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中国古典舞由于受到太极拳的影响,身韵动作中常常存在静动结合的表现形式。在古典舞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静与动的本质内涵,才能在以后的表演中得到更好的效果。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够充分的表现在中国古典舞的音韵和身韵之中,古典舞教学之中,学员通过对于强弱统一、虚实转换、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这些辩证思想在精神层面得到体会,并且运用到舞蹈表演之中,能够使舞蹈表演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通过心理学的“想像”促进古典舞教学
心理学是人们对于人的内心的研究,通过解读人的心理规律来了解人的行为和对社会的影响。目前,心理学已经能够涉及到各种学科,其中就包含舞蹈教育心理学。
将心理学应用到舞蹈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虚席兴趣,对于学生们提高想象力、观察力、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思维都有着明显的效果和积极的意义,并且能够引领学生快速掌握知识、领悟舞蹈动作的要领。
舞蹈的创作是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将抽象的思维转化成具体形体动作的过程。因此,古典舞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创作和表演中不和谐、不完美的地方,为舞蹈的创作和表演对于创作者心中的思想表现的更加准确。
想象力是人类思维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每个人都具有想象性思维,但是针对于舞蹈的学习来说,每个人的想象力都有着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后天启发,是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想象力的培养需要在学生幼年时期开始进行,那个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并且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是最好的培养时期。
想要在舞蹈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就必须摒弃传统教育方法中的各种规矩,打破各种形式思维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限制,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和突破传统的意识。要让学生在进行舞蹈排练时不拘泥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敢于进行具有自己思想的二次创作。教学的体制也需要进行改革,摒弃学校三点一线的教学传统模式,解放对学生思想上的束缚。舞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结语:当前,社会上普遍认为学舞蹈的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很差。产生这种局面一是由于舞蹈学习需要从小培养、训练,以至于对于文化课的学习造成影响,二是因为教育者过于重视对于学生在舞蹈专业方面的培训,忽略了文化课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舞蹈艺术本身是一种融合音乐艺术、形体艺术、文化哲学思想以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类艺术。中国古典舞更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思想并且面对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从事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人员在培养学生时,结合多种学科,从多角度开展教学共作,既要让学生领会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又要运用现代心理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资料
[1]邱晓晨.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轨迹之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8.
[2]韩瑾.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M].艺术研究院,2006.
作者简介:杨燕(1975—),性别:女,籍贯:西安,学历:本科,单位:兰州城市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