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蕴情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配乐
2016-02-03陈小萍
陈小萍
(甘肃省委党校函授学院,甘肃 定西 743000)
乡音蕴情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配乐
陈小萍
(甘肃省委党校函授学院,甘肃 定西 743000)
【摘要】近几年来,电视节目在策划上不断创新,博得了观众极大的好感。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将多种美食呈现在公众眼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该节目以美食作为主要元素,从多个方面对美食进行讲解,将地域风情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食宴会。除却美食,其中的配乐也是相当讲究。纪录片对于音乐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渲染气氛,还需要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引导作用。本文针对《舌尖上的中国》配乐加以赏析,以对其整体节目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配乐;音乐功能
纪录片是一种面向实际世界的纪实性电影体裁。《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美食类纪录片,它主要是通过对各个地域的饮食活动来表现其地域文化。该部纪录片自播出以来,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影视界称为“与世界纪录片接轨的标志”,它充分表现了近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然而,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多方元素的结合,从题材到剪辑再到后期的制作,都是需要慎重的选择与配合。音乐作为影视作品的主要元素之一,其表现的好坏,对于影视作品十分重要。而纪录片中的配乐,表现出来的艺术内涵更为丰富,需要对其深入解析。
一、《舌尖上的中国》配乐种类
总的来说,《舌尖上的中国》的配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以民族民间音乐、交响音乐和电子音乐三者为主,在整个影片中,三种元素看似相对独立,实则相互融合。
(一)民族民间音乐
《舌尖上的中国》其本质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纪录片。在整个影片中,真实地描述了我国我国多个民族的饮食特色以及其民俗风情。从西安的美食解说中方言的插入,到甘肃拉面出现时,如穆斯林般神圣的吟诵,再到北京焖面时,唢呐的奏响,这些都将饮食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这些看似平凡的配乐,其实都是其地域的特色。唱一曲秦腔,诵一段宗文,这些都是民族色彩的具体化,它让整个影片深度化,相信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色彩的乐曲,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将会有所下降。
(二)交响乐与电子音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乐的制作已经趋于多元化。传统音乐中,只能由乐器表现出来的音色和效果,或者说乐器难以表现出来的音色和效果,现在都可以通过电子软硬件制作来加以表达,从效果上来说,相对较好。在《舌尖上的中国》配乐时,也加入了该种元素,引用欧美影视配乐中的常见手法,让交响乐和电子音乐相互融合。该影片中,存在多首以交响乐为基调,以电子音乐为穿插的原创音乐,让原本只是表现中国地域文化的影片更加具有现代感和国际范。交响乐与电子音乐相比乐器来说,节奏更加鲜明和饱满,在很多情节的描述上,更具有表现力。这些音乐在影片中的切换相对自然,融入度较高。
二、配乐的功能
通常来说,配乐都具有一定的功能,笔者将其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音乐节奏在地域跨越上的调度作用
很多时候,纪录片会涉及到场景转换,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其本身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在场景转换时,可能会存在较大跨度的转变。从豪放不羁的草原,转换到温润如玉的水乡,如果没有相对较为妥帖的元素,那么就会让整个影片的连接性受到影响,使得转换过于僵硬。因此,以配乐中音乐节奏的转换,来加以暗示与配合,使得场景转换时更为自然,让观众可以有所缓和。
(二)音乐对于人文情怀的描述
音乐本身是不会说话的,尤其是纯音乐。在当前的音乐还可以分为纯音乐和填词音乐。就纯音乐本身来说,它对于情感的表达,主要体现于乐器的音色和曲调。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记录片,通常来说配乐应该是相对较为单一或者说以纯音乐为主,这样方式下,其本身不具备描述能力。而该影片实际上是具有故事性的,因此,在很多地方是需要进行情感宣泄,或者说情感表达。以单存的美食画面,根本无法满足该种需求。只要音乐制作,才可以实现该目标。
三、《舌尖上的中国》对饮食文化类纪录片配乐带来的启发
综合上文,可以看出,配乐的应用在一部纪录片中十分重要。鉴于该部纪录片取得的效果,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饮食文化类纪录片的制作中,需要对其配乐加以注意。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将配乐与地域联系起来。通常说的地域文化,无非就是历史、文化、饮食、声乐等几个方面。因此,做饮食文化类节目,无法以一个角度将整个纪录片需要达到的效果表现出来,加入音乐才能实现该效果。第二,将配乐与饮食联系起来。一个完整的节目,需要将画面与配乐联系,从而提高其整体表现能力。第三,将配乐与人们的情绪结合起来。其实,在画面制作时,就可以料想到观众的观看心理,加入音乐以引导观众的观看,使得其心理有所控制。
结束语
纪录片的配乐就该达到一定的高度,它需要一定的延伸性,以引导人们在观看的同时进行思考。在画面开始之前,可以很好的渲染观众的情绪,到画面结束之后,可以让观众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使得其产生联想。它类似于说话时隐藏着的内涵,可以达到一种非画面却有画面的感觉。所谓画外之音,大抵就是这个意思。成功的配乐是画面与语言的双重延伸,比画面的视觉感更强,比语言的表达性更到位,是一部作品情感的浓缩。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的配乐,它将乡土人情、地域文化、地域历史等多种元素与美食有机结合,以抒发深层次的乡音。
参考文献
[1]郭世锦.乡音蕴情——浅谈《舌尖上的中国》配乐[J].音乐时空,2015,14:79.
[2]王思齐.传播学视角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131+165.
[3]李柏慧,苏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配乐简析[J].音乐传播,2015,03:98-100.
[4]郭世锦,河南大学.乡音蕴情——浅谈《舌尖上的中国》配乐[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14:79.
[5]费蓉. 《舌尖上的中国》解读[J].新闻世界,2012,12:171-173.
作者简介:陈小萍(1973—),女,甘肃省定西市人,大专,甘肃省委党校函授学院,三级音乐编辑,研究方向:音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