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开发

2016-02-03尹小天

北方音乐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

尹小天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探讨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开发

尹小天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东北大秧歌作为东北传统的运动项目,历史较为悠久。通过进行文献查阅、牧区调查、亲身走访、专家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开发,提高了对东北大秧歌的认知,以此才能够提升民族素质、振兴地域经济、创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东北大秧歌;文化底蕴;价值开发

引言:

虽然东北民族及其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总体文化的一方面,虽然身为东北地区民族民间艺术及其他地区民族民间艺术均被环抱在中华文化当中,且存在血肉关联,可是东北民族民间艺术从整体上依旧具有自身特有的特点,通过其价值作用于生活,通过其本身特有的特点令民间艺术更为丰富,变成一种独立的文化,名扬中外。

一、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

(一)东北大秧歌的历史

东北大秧歌曾被称之为蒙鞑达子秧歌,则为满族秧歌。其位于东北满族共同体——汉、蒙等民族的民间文化土壤内衍生而来,并逐渐壮大。具备欢快、粗犷、清新、优美、火辣、热情、载歌载舞的特征。体现出北方满族等人具有的豪爽、不拘小节、活力充沛的民族灵魂。在清朝初期,著名诗人杨宾在康熙二十八年时,在关外的宁古塔地区进行民风考察时,编著了一部《宁古塔诗杂》,集中描绘了对于关外满族秧歌以及演唱的场景,在诗句当中描写到:“夜半村姑著绮罗,嘈嘈社谷唱秧歌,汉家装束边关少,几队童儿簇拥过。”

在《上元曲》中曾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1]。”

这说明了在秧歌当中,以青年三到四个人进行男扮女装,而又有三到四个人扮演满族官员,也就是参军等,歌舞达旦。

在金代女真人时期的民间,有一种歌舞伴被称之为臻蓬蓬歌,这时女真人在契丹文化中吸收而来。在契丹掌控辽朝时,此舞已在东北范畴存在,表演时也是边舞蹈、边击鼓、边唱歌的形式。1974年,在辽北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契丹手鼓,证明是臻蓬蓬原物,这也体现出铁岭辽金时的早期已经存在秧歌了。

(二)东北秧歌的发展特点

东北秧歌类别较多,主要包含了龙灯、旱船、二人摔跤、扑蝴蝶、踩高跷、打花辊等等,大多结合在一起进行表演。东北秧歌以泼辣、热情、火爆、奔放、欢快的风格著称,动作大多为哏俏稳浪为特点,通过刚柔并济的方式进行表达[2]。节奏大多十分强劲,凸显出民族的特点,传达出舞蹈的内容,展现出东北豪爽的民风。乐曲与唱词传达出东北人的情感方式,秉承了东北人的精神特点与群体意识。道具大多为扇子及手绢,展现出汉族的特点。表演服饰大多为明亮、鲜艳的色彩,结合一些配饰,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地域性。表演方式大多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跷秧歌等不同方式。需保持挺胸收腹、上身前倾的体态,在东北人们生活中进行吸收和提炼,并且还可以通过生产劳动及生产工具进行启发。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东北秧歌逐渐提升了人们的文化品位,变成了民族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二、东北大秧歌的价值开发

(一)加快经济的发展

东北大秧歌虽然已经成功进入市场,可是想要令其获得市场的认可,还需一段路程。东北大秧歌队伍商业化运转的成功,不仅令东北大秧歌自身形成良好的先机,还由于处在商业环境中,令东北大秧歌的舞台表演方式的改变超出了其内在精神内涵的改变,不论是演出的地区还是演出的形式均显著脱离了传统农村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当前,东北大秧歌的商业化运转逐渐成熟,且展现出主流艺术的风格。

(二)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

教育作为人们繁衍生息且加快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人们在融入到东北大秧歌当中时,可以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发展,有效提升文明素养。因为东北大秧歌属于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方式,其主要凸显出精神的愉悦,以此提高社会的精神面貌。依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规定,以及社会当前的状况来看,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将秧歌专家及学者组织到北京进行探讨,提出通过秧歌的方式进行健身,对传统秧歌进行全面改革。

(三)体育健身

健身与健心变成了东北大秧歌的价值观核心部分,体现出百姓对东北大秧歌健身及健心价值的高度认同。秧歌的动作虽然简单,可是却可以体现出舞者的浓厚情感。舞者通过流畅、快慢、强弱、起伏的音乐,自然表现出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情感。透过秧歌,不但能够展现出人们内在冲动的情感,还可以体现出人们欢快且美好的内心。

(四)东北大秧歌具备自娱及娱人性

东北秧歌之所以可以改变成为百姓自娱性的健身方式,完全来自秧歌较深的群众基础,在视觉中为人提供了美感,并且其十分简单,较易学会,兼具健身娱乐、调节身心、加快社会沟通的作用。东北秧歌可以调节人的心情。这是由于参与者大多为中老年人,这些人在心理方面会具有较大的落差及不适应感,认为自身已经缺乏了社会的认同感,找不到本身在社会的价值以及人生的目标。而加入到秧歌活动当中后,可以将自己置身到集体当中,产生了集体认同感。秧歌身为一个媒介,将参加到秧歌当中的人结合到一起,加大了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拓展了眼界,让精神层面获得了愉悦。秧歌的运动强度适宜,身体摆动不大,所有人都能够依照自身的状况进行调节,成为了符合大部分人的一个有氧运动。秧歌使用的音乐除却有些固定的曲牌及锣鼓点以外,还可以使用流行音乐、东北民歌等丰富的元素,从而提升了秧歌的欣赏性。由于锣鼓等乐器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可以让人们产生高亢的情绪以及兴奋的心情,令参与者不但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在心理上得到满足[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历史的宏观角度而言,东北大秧歌与东北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相同,承载了东北地域文化,成为了活化石、活历史。其不但属于过于,还属于现在,不但归于民族,还归于世界。通过对东北秧歌历史进行分析,展现出东北悠久民族民间的辉煌文化,通过世世代代的奋斗,坚信东北大秧歌一定会绽放出自身的魅力,闪耀于世界。

参考文献

[1]陆玖.佚名.吕氏春秋(上)[M].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47.

[2]孙世静.秧歌[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20-21.

[3]刘中树.关于开展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些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2.(2):122-125.

指导教师:王小燕。

作者简介:尹小天,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浅谈声乐作品的再创作
川剧丑角精妙绝伦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文化底蕴对舞蹈创编的影响分析
中学教材中的又一悲剧形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建设中传承与保护路径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