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建构
2016-02-03尹健
尹 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大思政”视野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建构
尹 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以及提升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大思政”视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开展就具备了广阔的实施空间。“大思政”视野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以理论课程为模块进行设计,做到各有侧重,避免内容重复。“大思政”视野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着力点在于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保障督导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大思政;实践教学;模块
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主导地位,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中强调,要“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1],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升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大思政”内涵
“大思政”之谓“大”,首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围广。思政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学生工作都囊括在“大思政”的工作范畴中;其次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参与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内容,还包括专业课教师、党委、宣传、学工等各个部门的行政人员及辅导员等人员的参与;再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灵活多样。课内课外、线上线下都是“大思政”教育工作的阵地。
进入“大思政”视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开展就具备了广阔的实施空间。为了适应时代特征和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应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思政课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教学是否符合社会实际,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真正入脑入心。在“大思政”格局中建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汇聚更多人员参与、凝聚更大力量实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学生实践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思政”视野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建构
“05”方案规定,本科阶段应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4门政治理论必修课。专科阶段开设“概论”和“纲要”2门政治理论必修课。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评估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应覆盖全体学生”。课程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政课普遍存在授课学生人数多、教学资源短缺、实践教学任务重等现实问题。要破解实践教学的瓶颈,充分利用教学和管理资源,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大思政”的角度构建资源整合、模块清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参观、调研活动为核心的“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块
“概论”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部分。结合理论的学习,实践课程的设置应该有所侧重。结合高校驻地可充分利用并且具有一定参观、教育价值的历史博物馆、抗战纪念馆、科技馆以及革命发生地红色景点及现代化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带领学生集中参观考察,并将参观实践纳入本专科的“概论”课实践教学范围,做到全员覆盖。因教学活动涉及范围广,选择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优先考虑市内短途,组织方以学院党委为主导,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及讲授由思政课教师及学工人员完成。“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分散部分以调研活动为核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可以由思政课教师主导,遵循有效性、可行性、时效性原则,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参观与调研活动内容最终由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写成学期实践报告,为保证前期的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社会调查可采取个人单独完成和小组集体完成两种方式,由任课教师进行评阅和讲评,并将评定成绩记入本课程的实践成绩。
(二)以团学活动为核心的“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块
“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的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进行实践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实践教学对于理论课程的深化作用尤显重要。高校的团学部门及社团组织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开展多样的活动,如“中国梦”系列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社会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在价值观的塑造上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的关系,把个人的美好志向与国家、社会的共同梦想统一起来,并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各种团学活动的组织主体一般是学工、团委部门,思政课教学部门可以与团学部门尽早沟通,在学期初将团学活动纳入“基础”课实践教学内容,“基础”课授课教师就能够积极推动各种团学活动的开展,并配合学工团委部门的工作,要求开设“基础”课的本专科各专业的学生踊跃参与各种生产劳动、社会服务,整合教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资源,有效利用活动经费,达到教学与学生管理双赢的目的。
(三)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原理”课实践教学模块
“原理”课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从整体上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及对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性意义,课程的开设无论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原著阅读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深邃、逻辑严密、文采斐然,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原理”课程自身的逻辑性也要求实践教学必须以该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合乎逻辑的发展为主线展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浩如烟海,如何有针对性的阅读原著,并学会用理论解释实际,是“原理”课实践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首先,需要授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帮助学生筛选文本,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其次,“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让学生读、写、听、看、讲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再次,将“原理”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工作相结合,利用课下阅读、参观、演讲、辩论等各种形式,多渠道开拓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可以说,经典著作阅读与传统课堂教学并不是相互排斥和替代的关系,二者的结合和补充,能够实现“原理”课教学的最优化[2]。
(四)以红色文化熏陶为核心的“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块
“纲要”课实践教学的目的重在使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坚定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了解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渗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的奋斗历程留下了丰富的物态及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可以使学生接受近现代红色文化的熏陶,用观、讲、读、演、唱、书等方式接引红色文化脉络,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未来社会发展必然性的认知。红色文化题材的选择不必拘泥于已有的经典影视作品,近几年拍摄的许多革命题材的电影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如《风声》《潜伏》等细致刻画革命志士思想发展、凸显信仰崇高和人性光辉的优秀影视剧目。通过组织观看优秀的红色题材影视剧目、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学唱革命歌曲、演出主题话剧等等,都可以达成让学生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从而开创未来的实践教学目的。
三、“大思政”视野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为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达成教学目的,着力点在于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保障督导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组织
高校的思想政治实践通常会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思政课教学部门组织实施的课程实践教学,二是团学部门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二者分属教学和学工系统,在学校的行政设置上是并行的部门,会有缺乏沟通、导致无法有效的协作和整合现象的出现。要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针对多头管理的弊端,应在校级管理层面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由党委牵头,将组织宣传部门、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统一领导、统一组织,避免实践内容的重复及实践经费的浪费,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有力地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二)运行机制应目标清晰、过程流畅
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要求。各部门可以以教学部门的课程建设要求为依据,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将四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块通过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循序渐进,制定各部门统筹联动的学期工作计划,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查漏补缺,纳入日常工作规章,形成目标清晰、步骤明确、各负其责、过程流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三)有配套的保障、督导机制
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有配套的人力、物力保障,充足的保障是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运行的根基。因为实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要进行全程的指导,并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学生人数众多,工作量繁重,如果实践教学只有思政课教学专任教师的参与并不现实。实践教学实施之初应制定明确的参与实践教学人员工作量的计算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课时的充足、定时划拨思政课专项实践教学经费。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监督和评价体系不应缺位。“规范却约束”[4]督导部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各个模块实践方案的设计、实践计划的实施、实践成果的评价等各环节进行监督和指导、评价,可以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在实处,及时的督导对于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也大有助益。
在“大思政”框架下思考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的建构,不但可以达成教学主体的整合,集聚思政课专任教师和团学队伍的力量,增加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安全系数,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还能够达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做到每门课程各有侧重、教学、团学活动融合一体,避免实践内容的重复及经费的低效使用。诚然,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不意味着对理论教学的忽视。如果说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解决的是学生“知”的问题,那么实践教学重在“行”,只有“知”“行”统一,才能够最终达成“信”的教学目标。
[1]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6- 08- 09].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2] 尹健.经典阅读在“原理”课教学中的渗透——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4(3):7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4] 纪光欣,刘小利.政党建设与道德要求——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2):177.
[责任编辑] 谭爱兰
2016-07-20
尹 健(1975—),女,山东德州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基础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6.03.019
G641
A
1673-5935(2016)03- 0060-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