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载堉舞蹈思想的思考
2016-02-03孟庆艺
孟庆艺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对朱载堉舞蹈思想的思考
孟庆艺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摘要】朱载堉之名享誉中外,其成就于诸多领域,对舞蹈的学术研究也颇有所建树。在距今约略500年以往已提出些许舞蹈思想。虽可谓审时度势,但终究诞生于封建思潮的笼罩之中,必与封建有染。所以,我们在当今效仿之余,还要保留自己的思考,使其古为今用,尤为今之所妙用。
【关键词】朱载堉;舞蹈思想;思考;价值;运用
朱载堉,生于明朝末年,也恰巧在明朝末年,舞蹈成长到表演内容与表现形式趋于稳定的状态,时至今日的绝大部分民族民间舞蹈已在明清时期初显雏形。时代为这位流芳百世的舞蹈艺术巨匠提供了便捷,生而逢时,恩宠于上天。通过阅读知网上有关朱载堉舞蹈方面的论文,我总结出他的以下几条观点:
1.首创“舞学”概念。
2.强调“人舞”的重要性。
3.舞蹈起源于生活,形态因环境的异而异。
4.舞蹈能娱人悦己。
5.舞蹈是人之德与国之安的标杆。
6.舞蹈教育有教无类。
7.习舞之人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8.乐舞“无古不成今”,恢复古乐舞。
9.在乐舞教材的编写上,运用科学的数理逻辑,采用合理的舞蹈种类分类,音乐与舞蹈相结合。
以上九点,学术界已有很多前辈对其做过详尽解读,我便不再赘述,只予简单的概括,以便引出下文。
一、对朱载堉舞蹈思想的共鸣
朱载堉作为闻名中外的学术前辈,他提出的观点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借鉴。在取其精华的同时,我也生发出一些思考,共鸣抑或是异议,都是笔者学疏才浅的认识,望各位前辈予以指正。在他以上的舞蹈思想中,较能引起我共鸣的是以下两点:
(一)关于第2点“强调‘人舞’的重要性”,“人舞”即无道具跳舞,主要是对舞蹈基础技法的训练,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基本功。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博导师欧建平在《舞蹈经典的四大要素》中首当其冲的提到“炫技”,技优则炫,技从何来?毋庸置疑,基本功。这再次佐证了基本功的举足轻重,唯有先解决身体的开度和柔韧性,锻炼身体的灵活性、肢体配合的协调性以及提高自身表现力的问题,使肢体运动不受开度的羁绊,脚下有抓地感和稳定性,身体能准确地跟随舞动移动重心,使舞蹈韵律与动作技能相融合,从而为舞动创造以身体物质为前提的良好条件,翩翩起舞于聚光灯下和欢呼喝彩中。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遵循由浅入深、以积累量从而达到改变质为准则,切忌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基本功训练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砖一瓦的积累,没有日日的夯实地基,怎么会有耸立的高楼大厦?同时,学生在训练基本功时身体的韧带与肌肉的拉伸带来的疼痛也是一个对人意志力的挑战。这也体现了朱载堉在舞学中对选择舞人上品行的要求。
朱载堉高瞻远瞩,早在距今约略500年前便洞觉到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作为启程在前人已经指明方向路上的现代人,我们要珍惜此便捷,以刻苦的训练作为回报,使中国舞蹈在世界大舞台上绽放异彩。
(二)第8点“乐舞‘无古不成今’,恢复古乐舞”,朱载堉深知乐舞发展是一循序渐近的过程,知晓“无古不成今”,才攒足了动力拼凑起秦始皇在焚书事件中燃灭殆尽的古乐舞,成就了“拟古舞谱”。俯视当下,已算逆流而上,古乐舞之亡,乃苍穹下众庶民之公认,此举可谓于封建笼罩中的无畏挣扎,筑起了古乐舞文化价值的丰碑。前人筑碑,后人才得以“乘凉”。
但若以此与朱载堉在古乐领域的尝试相较,我只能无奈一声惋惜。他看到古乐因死板缺乏活力而日渐衰败,但民间俗乐却被广泛传唱,于是他大胆的将民间俗乐与古乐捆绑,“以民间俗乐丰富雅乐”,即使古乐奄奄一息之状黯淡,又将下里巴人的民间音乐在古乐的陪衬下溢出光芒,得到了双赢的惊喜,不禁令我拍手叫绝。但,还是会慨叹:如若将此“捆绑大法”微微拓展,运用到古乐舞上,那么…
明朝“耻于乐舞”之思根深蒂固,但当时戏曲乐舞与民间乐舞却颇显茂盛,即“古乐舞不存,新兴戏曲乐舞与民间乐舞日渐兴旺”(虽然当时朱载堉已恢复古乐舞,但只局限在皇宫贵族与舞谱理论层面上)。究其“古乐舞不存”之因,我归咎于古乐舞的表现形式刻板、僵化,表现内容单一、拖沓,播布地域与受众群体局限,进而湮灭在悖于历史的泥土里。但终不可回避的是古乐舞的文化审美价值,时至今日,数多石窟壁画与出土的陶瓷器皿表面,都着身镌刻有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乐舞形象。纵然已有一批批舞蹈工作者投身研究它们,但也许对文物表面的研究成果与文物背后真实的历史厚度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在现如今的舞蹈领域中,古典舞当之不愧为体系成熟的舞种之一了(古典舞即过去古乐舞的新称谓),关于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已经在各个有舞蹈专业的学校开展,并且优秀的古典舞作品也层出不穷。古典舞是这样定义的:“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由此观之,古典舞确实是由民间舞蹈发展而来的,所以,我的慨叹之处就在朱载堉“以民间俗乐丰富雅乐”的“偏心”思想,如若当时的古乐舞也受此恩泽,“以戏曲乐舞与民间乐舞丰富古乐舞”,那么,古乐舞必定不会衰败,反而会在这些舞种的滋润下变得更加丰富,古典舞便会更早、更成熟的呈现于舞蹈历史上了。
二、对朱载堉舞蹈思想的异议
任何事情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朱载堉提出的观点,终究诞生于与今相较落后的500年前。所以,我们在当今效仿之余,还要保留自己的思考,以下两点是笔者浅薄的异议:
(一)关于第7点“习舞之人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掌握吹拉弹唱并且饱读诗书,我谨以为要分而待之。
现如今,“舞蹈进校园”正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很多中小学已在课外活动课中开展了舞蹈教育,此类舞蹈教育我们称之为“校园舞蹈”。前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吕艺生认为:校园舞蹈不是单纯的技术培养,而是着重培育学生观察模仿、即兴表现、交流合作、综合融化、创造求新这五大能力,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左脑在学习文化课的过程中得到开发,右脑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也得到开发,向全面发展迈了一大步。这一点与朱载堉提出的思想是吻和的。但,还存在一种区别于“校园舞蹈”的舞蹈培养模式——“专业舞蹈教育”:
唐朝杰出的文学家韩愈曾说过“术业有专攻”,也就是要求人们要有自己专门攻克的专业。当下艺术生考学的现状,更证明了这一点:舞蹈类艺术生的文化课只要求三百分左右就够了,因为这一群体把大量时间用在学习专业上,剩余的可供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有限了。对舞蹈类学生的要求,更多的集中在其专业上,评判他们的唯一标准仅仅是是否是一个好演员。在选拔上,除了要求严苛的肢体形象条件外,还需要协调性、乐感及悟性。想要挑得功底扎实、有童子功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毕竟能从小学舞并一直坚持学舞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就需要降低文化成绩方面的要求,使一些出类拔萃的舞蹈演员不被羁绊在文化成绩这一门槛上。过去的木桶理论说:一个木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这只适用于过去的工业时代,在当下互联网的背景下,这样的理论早已破产。现在成为长板理论:当你倾斜木桶,装水量将取决于你的长板,你可以利用自己的长板,与其他拥有其他方面长板的人合作去完成一件事,这样的效率,一定是甚于弥补自己短板的效率的。拥有一技之长,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此技”上,做这“一技”领域里的佼佼者,饭碗便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前人的理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盲目顺从必将事倍功半。
(二)关于第9点“在乐舞教材的编写上,运用科学的数理逻辑,采用合理的舞蹈种类分类,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在数理逻辑方面,朱载堉是这样运用的:编制《六代小舞谱》时,他首先规定舞谱的“四纲”、“八目”,称为总舞谱。在总舞谱中,朱载堉以每纲配八目(八目即八个造型),共四纲,一共三十二目。也就是只需记录这三十二个造型,但在排练过程中,却可以在任一纲配任一目,且这四纲还可以任意调换位置,于是,三十二个动作重演便产生了8!×4!=967680个连贯套路。
作为数学家的朱载堉将数学思想运用到舞蹈上,很值得我们学习,但对舞蹈作品的评价,不在于数量,在于质量。就最直接的观赏性而言,我是不支持朱载堉的。在编创舞蹈时,动作的拼接不像作曲家组合CDEFGAB这七个音符一样自由,需透视动作的连接线,在动作的运动轨迹上下功夫、找办法,以寻求最流畅、最新颖的变化过程。编创是一个创造性极强的工作,下一个动作永远是未知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探索过程,运用已有的动作素材机械的自由组合,犹如强扭之瓜,食之无味。所以,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绝不是以造型的简单拼凑与套路的数量叠加取胜的,每一个起、承、转、合都是需要耐心推敲的。舞谱的编写,目的是传承,既然是传承,就要传承好的、经典的。所以,舞谱被赋予了传承舞蹈文化的历史重任,就不能随意的以量取胜,反要以质为准。
三、结束语
“学而时习之——学习后不断温习”,何谓“温习”,乃思考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朱载堉对舞蹈的独到见解,在时代背景下已算拔群出萃,倘若全盘接受,未免略显盲目,还要保留自己的思考,使其古为今用,尤为今之所妙用。
参考文献
[1]朱载堉.《律学新说》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专刊,明朝.
[2]佚名.朱载堉的舞论[J].中国古曲网.2013.9.
[3]樊延亮.朱载堉“舞学”思想初探[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第27卷,2011.9.
[4]蔡丽红.论朱载堉的“舞学”理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6期,2012.11.
[5]郭可.明朝宗室朱载堉的音乐舞蹈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