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时间里,平安诉求下的融媒体实践
2016-02-03叶东芝
文/叶东芝
G20时间里,平安诉求下的融媒体实践
文/叶东芝
G20杭州峰会,一场全世界瞩目的盛会。从峰会倒计时100天开始,杭州逐渐进入G20时间。在峰会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开展的同时,一场宣传硬仗也就此拉开。
峰会成功看安全。在众多宣传内容中,有一类信息相对敏感,那就是如何保障峰会的顺利召开;有一类群体备受关注,那就是付出艰苦努力的安保力量。对此,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浙江媒体人,在峰会完美落幕之际,深感在峰会平安的宣传中,至少有三方面的媒体融合经验值得总结。
应对网络民意的“浙江样本”
如今,网络的舆论场已经让人无法忽视。按照国际惯例,东道主在峰会召开之前,应进行包括安保在内的各项准备工作。尽管事先做了方方面面的考量,但网上仍有一些吐槽声,称正常工作、生活节奏受到打扰。在网络民意集中爆发的窗口期,浙江官方和媒体主动发声,借助媒体融合的力量,频频打出应对“组合拳”。
一是尽早发声求得主动。虽然网民关于峰会措施的抱怨并非没有道理,但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看,峰会要想圆满举办,就必须在交通、安保和接待上采取必要措施。为了最大程度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浙江官方提早公布各项临时性措施,浙江主流媒体不惜版面和时段进行详尽报道,众多新媒体也都在醒目位置强力推送。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家媒体都从公众的角度,一方面详细解读公告内容,另一方面给出善意细致的提醒。比如:绘制过境杭州的载货汽车外围绕行线路,为广大驾驶员提供准确实用的权威信息;用文字配漫画的形式,介绍如何快速通过公安检查站;西湖安保圈封闭后首个工作日,连续发布提醒告知及绕行建议等。媒体的释疑解惑,为措施的平稳落地提供了舆论保障。
二是用真相回击谣言。与普通网民的吐槽不同,谣言会助燃一触即发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显性因素。击碎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告知公众真相、回应公众关切。
针对高速公路封闭、乘车液体安检、高速公路只出不进、无通行证不得进杭州、加油站超市菜场关闭、高铁不经停杭州等不实信息,浙江官方及时进行了辟谣,《杭州辟谣G20“不能寄快递”等11大谣言》《“捉谣记”续集来啦,段子、谣言全走开》《“捉谣记”出第3集啦!》等,在境内媒体广泛传播,提醒公众注意分辨谣言信息。不管这些谣言的产生是因为放大了临时管制措施的力度和范围,还是误读了恰在此时变更的社会管理规定及措施,或是别有用心者的无事生非,都需要官方主动作为,澄清事实,也需要媒体的积极配合,向公众讲明事情的由来与真相。
作为治理网络谣言的官方“样本”,浙江在对待谣言上,已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狙击;在处理民生舆情上,也趋于理性与科学。对于媒体而言,则在官方和公众信息不对称时,预判公众的关切点,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解释、说明相关问题,尽早让公众规避相关措施给生活带来的可能影响,以减少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助推公共治理现代化能力的提升。
三是判断最真实的民意。每遇重大事件,网络上总有不少鼓噪的声音,但是不是真实的民意,需要我们作出清醒的判断。事实上,中国7亿网民,并不全都愿意、乐于在网上发声,网络民意未必能代表真正的民意。那些“振振有词”的网络声音,也未必是理性的、经过认真思考的意见。
不盲从于那些未经理性分析的网络民意,而是甄别和吸收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建议,去伪存真,尊重真正的民意。《G20峰会:安全第一大局为重》《展现大国风范 不妨多一份理解和宽容》等微信推送文章,诚恳地引导民众以大局为重,拿出宽容之心,理解政府的良苦用心,进而激发民众的大国心态和民族自豪感。超过10万的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更为真实的民意,也说明真诚和理性是对待发酵的网络民意更为高明和有效的做法。
以人的连接为中心的融媒体实践
近两年,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媒体要融入互联网构建的新传播生态,就必须以人的连接为中心,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激发人们作为社交化主体的热情,主动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传递和交流中,使媒体融合不是一个概念化的词汇,而是一场能够产生裂变效应的传播革命。G20杭州峰会无论是事件的新闻性、话题的敏感性,还是公众的关注度,都是推进媒体融合的绝佳机会。
做好新闻以外的产品。媒体融合要实现高效连接,入口依然是内容。但这个内容远远不止新闻产品,还包括服务产品、体验产品、活动产品等。就拿G20峰会召开前期的报道来说,受欢迎的不仅仅是新闻内容,还有与老百姓生活、出行密切相关的服务性和体验性内容,比如安检怎样过更快捷、封道后怎样绕行更科学等。这些内容往往很难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常规体裁去界定,受众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内容标准,由此产生的冲击波将直接影响媒体内容生产的走向。
源自受众的议程设置。在内容的生产过程中,受众的介入尤为重要。进入G20时间后,浙江媒体通过各自的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了解公众疑虑,关注了快递营运、入杭安检、区域封闭、货车绕行等公众关切的所有话题,一方面紧跟官方发布节奏,第一时间送达权威声音;另一方面设置了大量的解释性和体验式报道,对猜忌和传言作出回应。受众直接参与到内容生产的流程,报纸有效阅读量大幅增加,微传播端文章大量转发,使内容生产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追求社交化传播效果。不仅仅追求首发,让受众成为内容生产、传播的主角,实现社交化传播效果最大化,是媒体融合的关键。正因为受众成为内容生产的主角,所以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传播的主角,因为自己关注、介入的内容也希望有更多人来关注,一旦受众自主参与到传播的链条中,主动在不同的平台中分享、交往,就会使议题众人皆知。在G20峰会召开前火热的宣传战中,众多议题实现了大众传播、分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有机结合,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的浑然一体。峰会各项临时性管理措施最终都能平稳落地,社会反响波澜不惊,杭州市民从最初的不理解甚至抱怨,到支持、配合,以及尽情享受盛会带来的美好,充分反映了峰会宣传的成功,也体现了媒体融合的力量。
似“专”实“广”的定向运营理念
随着媒介生态的变化,传统媒体纷纷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寻求突围。然而,人才、技术、资金“短板”,使得媒体融合之路并不顺畅。为了不在新媒体阵地上“失声”,让传统媒体的“底色”得以坚守,《平安时报》以G20峰会宣传为契机,进一步明晰了定向运营理念,做强平安报道,突出公安特色,迈出了融入新传播生态的扎实一步。
其一,分众传播,增强黏性。随着信息传播技术更新速度的越来越快,原先面向社会公众的大众传播变成了针对特定人群的分众传播。简单追求规模的传播心态不得不改变,这对于目标受众相对固定的专业报,反而是趁势发展的好时机。
浙江省公安厅下属的《平安时报》在G20时间里可谓主场作战,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公安报,为做好峰会宣传推出了特别策划“巅峰之战”,全方位的峰会安保报道、即时的现场见闻和体验、周到细致的告知提醒,使渴望获取这方面资讯的受众和用户大呼过瘾。
将所有需要获得平安资讯、对公安新闻感兴趣的受众和用户作为《平安时报》的传播对象,在媒体融合中努力赢得他们的认同、信任和依赖,致力于构建能形成稳定、持久关系的共同体。同时,根据对原有报纸受众特征的判断,以及实际运营中获得的反馈数据,进行分众化、小众化的组合,在双微推送时有意识地针对垂直细分的社群,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媒体服务,并尝试从线上的互动走向线下的参与,增强与传播对象的黏合度。
其二,深耕特色,突出亮色。做权威的公安特色新闻,服务于传播对象的平安需求。G20峰会期间,《平安时报》利用公安报的便利,首发了大量独家新闻,地面、地下、水上、空中保障情况的不完全扫描,西湖景区临时性封闭管理升级前后的多角度报道,还有《护卫领导人车队》、《最忆是杭州》晚会安全保障、峰会结束后安保力量的有序撤离等图文报道,都做出了唯一性,做出了影响力。
同时,《平安时报》以“大考,浙江和杭州警察向世界展示了什么”为考量,突出展示浙江警察的开放包容、创新活力、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即使化为碎片,我也片片忠诚》《妻子催泪微信的背后是一位尽责守岗的好民警》等感人报道;一本日志写不完满腔忠诚的楼建利、火场救出14人却没能送自家娃最后一程的钱世荣等民警事迹;与外国游客“狂飙”英语的杭州交警、颜值堪比Angelababy的活力女警等,都赢得网友无数点赞和留言,公安民警的社会认同感倍增。动辄“10万+”的阅读量,也使平安时报微信公众号着实火了一把。
在不缺内容的当下,如何利用专业优势做出令人信服的权威内容,《平安时报》还在评论上投入精力。《安全感是国家赋予的“最好礼物”》阐述反恐形势的严峻与反恐罚单的意义,《西湖边快乐“压黄线”的亲们,请悠着点》给市民善意提醒,这些极具分量和别样视角的评论,让安保工作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及其微信公众号的转发,扭转了一些人的误解和偏见,也使《平安时报》影响力明显扩大。
其三,打破壁垒,融合作战。在做好做精内容的同时,与现有成熟的、用户量大的社交网络、客户端平台合作,形成“一个内容、多点落地”的集群裂变传播效果。平安时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报道《平凡的人们给我太多感动》《“一家三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等,经《今日头条》二次推送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点赞声不绝。
天下公安是一家,各公安微信公众号抱团取暖、相互推送。不管是重大安保事件,还是各项临时性措施,或是成为“网红”的平安卫士,浙江省内的公安微信公众号几乎都重磅推出,其中“民生66”“杭州公安”“平安温州”等大号更是集体发力,使推送的内容得到大范围的扩散。定向运营似“专”实“广”,传播效果出人意料。
作者系浙江省公安厅新闻传媒中心
编务策划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