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融媒体在重大灾害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
——以厦门日报社抗击“莫兰蒂”报道为例
2016-02-03文/赵琳
文/赵 琳
党报融媒体在重大灾害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
——以厦门日报社抗击“莫兰蒂”报道为例
文/赵 琳
9月15日,今年以来全球最强台风,也是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最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了厦门,对厦门造成了严重影响。与过去以传统媒体为主的抗台报道不同,厦门日报社此次抗台报道以媒体融合为引领,融媒体快速反应、主动作为、连续作战,高强度长时间连续首发播报,新媒介多样式呈现,成为防台报道的主力军和首发阵地,展现出党报融媒体在重大灾害事件中的全新状态,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和传播辐射效益。
“中央厨房”式融媒体工作平台和机制,为重大战役千万级传播效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2013年,厦门日报社就开始进行新媒体布局建设。在三年多的探索实践中,厦门日报社大力推进转型升级,探索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在信息源、指挥系统、发布终端等方面深度融合,先后建设了融媒体中央控制平台一期、二期工程,网络电台、视频台相继上线。通过对采编平台、发稿流程和考核机制的改造,成立了媒体融合的全新部门——新媒体中心,并由新媒体中心为主运营报社系统内主要移动端媒体,形成24小时的内容生产和发布机制,构建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媒体产品矩阵。在抗击“莫兰蒂”防台报道中,“中央厨房”发挥出了重大作用,为受众端出了一份“信息快、内容实、创意足、花式多、有温度”的新闻大餐,为厦门全市军民抗击“莫兰蒂”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和精神支持。
超强台风“莫兰蒂”自生成之日起,其扑朔迷离的路径、难以估量的强度和破坏力,让福建及厦门如临大敌。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防台防汛工作作为当下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重大突发灾害事件报道中占领舆论高地,发挥党报主流媒体的作用,成为摆在厦门日报社面前的急迫任务。事实证明,厦门日报社近年来着力推进的媒体融合,大力打造的“中央厨房”和新媒体矩阵在此次抗台报道中发挥出全新的传播影响力,实现了全媒体作战、全天候反应、全方位报道、全媒介呈现、立体式播报,形成了媒体融合报道的强大合力和影响力。
在抗击台风“莫兰蒂”期间,厦门日报融媒体前后进行了近90个小时不间断直播,直播点击量超过2000万人次;厦门日报官方微博阅读量超过2000万人次;新媒体中心在台风登陆前和登陆时推送的微信,每条的阅读量均超过100万人次;“百家村之声”网络微视频台制作的每条视频的播放量均破50万人次,其中一半突破100万人次,制作的两条H5点击量共突破600万人次。日均评论和转发数据都过万。厦门日报新媒体矩阵在此次抗台报道中真正做到了线上线下、媒体与网民的全方位互动,形成了网友主动分享的链式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下,作为一家党报主流媒体,厦门日报社通过新的传播渠道和手段,获得了持续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在关键时期、危急时刻继续发挥着党媒中流砥柱作用。
新媒体成为抗台报道的主力军和首发阵地,更加彰显党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抗击“莫兰蒂”报道中,厦门日报社改变以往传统纸媒截稿式的生产模式,利用全媒体手段将台风来袭的预警信息、省市防汛指挥部的重要部署和举措、各级党委政府防御准备的最新情况、科学防台避险的服务性信息、一线灾情、乃至灾后重建家园的各种行动和好人好事等感人事迹迅速、不间断、滚动地传播出去,让新媒体成为抗台报道的主力军和首发阵地,主动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场的引导作用,更加彰显了党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莫兰蒂”可能正面袭击厦门的预报传来后,厦门日报社立即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全体融媒体采编人员立刻进入应急状态。报社党委提出抗台报道要调动全报社系统力量,以全媒体融合报道为特色,进行“两微一端”、网站、户外大屏、电台、视频台等多介质呈现的全方位立体播报模式。一个多达百人的“厦门日报社抗击‘莫兰蒂’融媒体报道微信群”也随之建立,报社党委会、编委会多位领导也加入其中,实时在线指挥采访报道。厦门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更是在抗台最关键时候通宵驻守在“中央厨房”指挥部。在整个报道期间,这一微信报道群24小时不间断滚动更新,实时对接,成为报社领导下达最新报道指令,各路记者实时播报最新采访信息的“通讯社”。各类现场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形态的采访素材,第一时间被新媒体编辑们根据不同平台特色选取摘编整合,每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在分秒间就会以多种途径迅速播发扩散,将新闻事件全方位全景式地呈现出来,传播效用被数倍扩大。正是厦门日报社融媒体强大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使厦门所遭受的严重灾情广为人知,厦门军民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感人事迹广为流传,厦门精神和厦门速度也被更多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厦门日报社融媒体报道追求速度,却更在乎权威准确。作为中共厦门市委机关报、全国百强报刊,《厦门日报》是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区域性主流媒体,连续七年荣获中国报协“城市日报十强”称号。在抗击台风这场“战役”中,《厦门日报》更是充分彰显了党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
对于厦门市委市政府关于抗击台风的重大消息和部署指令,厦门日报社融媒体平台常常都是全市首发,其发布速度之快常常令在抗击台风第一线的市领导和广大市民们惊叹不已,而瞬间十万乃至百万的传播速度更是充分体现了网民们在重大关键危急时刻对党报主流媒体权威性的高度信赖。9月14日15:29时,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紧急动员令!15:30起厦门停工、停产、停课、休市!史上首次!早点下班!》,阅读量在短短28分钟就突破10万,之后阅读量不到两个小时便涨至百万。9月15日凌晨3时05分,“莫兰蒂”登陆厦门翔安,厦门日报融媒体平台推出的微信快讯也是很快突破了百万阅读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们可以新闻跟帖、转发,这就造成了当下的网络舆论场众声喧哗、热闹非凡。每逢重大突发事件,网络更是常常逐渐成为社会舆论博弈的战场。关键时刻,主流媒体决不能缺位、失声,必须迅速发出权威声音。厦门日报社充分发挥融媒体强大功能,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及时粉碎各类网上谣言,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莫兰蒂”台风登陆前,许多谣言就开始四处飞散。封桥、停止休假……台风登陆后,也有谣传有人从27层高楼被台风卷走,有人被电死、降压供水……这些谣言都在第一时间被厦门日报社舆情监控系统捕捉到,并通过记者现场采访核实确认后,立即通过官方微信、微博、APP客户端等移动端平台进行辟谣,迅速澄清社会上、网络上的不实谣言,起到了以正视听,稳定人心的作用,厦门日报社融媒体直播成为了许多厦门市民获取防抗台风最新最权威资讯的重要渠道。9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两次引用厦门日报官方微博的报道,说明主流媒体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澄清谣言、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不断创新的新媒体传播手段,让融媒体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新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不断创新新媒体传播手段,改变自上而下的报道模式,把握重要时机和节点,通过从“宣传”到“传播”的报道路径的转化,正能量的报道也可在新媒体媒介上实现爆发式传播。这是本次厦门日报社融媒体抗台报道的突破之处。
“莫兰蒂”登陆后,面对满目疮痍,厦门军民不等不靠,立即打响了重建家园的保卫战。灾后的厦门以令世人惊叹的速度迅速恢复。在这场全面考量城市应急体系乃至人文精神的较量中,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厦门展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每一天都有无数动人故事在上演。厦门日报社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融媒体报道更要注重用生动细节讲精彩故事。9月19日,一个微友在朋友圈展示了一幅照片:在两排整齐排列的军用包上,每个都放着一个红色的福袋。厦门日报社记者立即进行了采访,原来是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悄悄放在救灾抢险的战士们的背包上的,福袋里装着鸡蛋,并留下了一封信。厦门日报网络电台第一时间进行了记者连线,官方微博当即发布了“一个福袋,两个鸡蛋、一封信”的故事,阅读量一天便达800万+,《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等大V纷纷转发,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阅读率就超过了140多万,网民留言互动更是无数。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广为流传。
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在全市灾后重建工作中,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应和广大市民的情绪爆点,《厦门日报》适时推出了H5专题《厦门!厦门!众志成城 重建家园!》和《风雨后见彩虹!厦门,你的温馨我深深感受!》,伴随着振奋人心的音乐,一段段简短而又深情的文字,一张张震撼人心的抢险救灾照片,一幅幅友爱互助的温馨感人画面,是如此深刻而真切地拨动着那个时刻厦门人的心弦,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两个H5迅速在朋友圈热传,甚至传到了全国各地和海外,短短两天便突破了400万人次阅读率。此后,新媒体中心又推出了微电影《我是厦门人》,又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效地鼓舞了士气。
9月18日-24日,是“莫兰蒂”登陆后厦门重建家园的关键一周。作为厦门日报融媒体平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这一周,厦门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把所有的时段和条数都投入到灾后重建家园的各种正能量报道中去,讲述厦门人民齐心共抗台风“莫兰蒂”、灾后协力重建美丽家园的幕幕温情,唱响了高昂的主旋律,凝聚起充沛的正能量。这一周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每天都有一两篇讲述抗灾救灾中动人故事的原创文章破十万,在后台,网民的留言更是正能量满满的。《厦门日报》的微信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转发。
厦门精神、厦门作风、厦门速度和厦门市民的文明素质赢得了举世赞叹。不断创新的新媒体传播手段,让融媒体为传播正能量插上了翅膀。抗灾救灾这一周,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跃居全国主要综合性日报公众号排行榜第七,福建省第一。
作者系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