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2016-02-03姚青群

传媒 2016年15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困境期刊

文/姚青群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文/姚青群

国家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推出依托大数据技术的“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精品工程,为在困境中挣扎转型的学术期刊指明了方向。学术期刊只有在刊网融合中借助大数据之力,主动转变办刊形式、办刊体制和办刊理念,突破传统运行机制,早日与市场经济融合,才能实现转型发展。

大数据席卷了众多领域,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于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世界的全新角度和方法。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编辑工作中,不仅仅需要技术的更新,还需要编辑的思想意识更新。学术期刊进行数字化转型绝非纸质刊物的简单数据化,而是通过有效的数据挖掘、分析与整合,实现信息分享,提升用户黏度,变内容提供者为信息服务商。

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之困境

学术期刊转型面临着诸多难题:难以市场化运作、缺乏内涵和学术腐败的弊端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层面。

体制困境。从宏观管理和运行机制看,我国学术期刊准入门槛过高,管理部门对学术期刊的审批十分严格,想创办学术期刊需层层审批,即便具有足够的硬件条件,也不一定会获得创刊资格。而对于那些办刊思维老化、质量日益下降和学术不端现象严重的期刊,又没有适当的退出机制。在这种环境下,学术期刊缺乏活力,其创新与发展势必受到制约。从微观管理和运行机制看,很多学术期刊虽然背靠高校或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但往往属于边缘部门,在人员、经费、技术配套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一些部门领导甚至将学术期刊私有化、工具化,为自己谋取私利。学术期刊的依附性、边缘化地位和自主性缺乏,也给编辑活动带来了限制和负面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刊物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观念困境。在大数据时代,不重视传播效果是很多学术期刊难以转型的观念困境。数字化时代,人们以易读、悦读、便捷、高效为宗旨的阅读习惯已经和传统的阅读习惯不同,而传统的编辑部还在闭门造车,以为将出版小样上传知网就算完成了数字化出版,事实上,这种思维理念已经与当下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与断裂。作为学术期刊的办刊人,只有主动创新、寻求突破,突破观念困境,才能真正创新契合时代精神的新体制、新出路、新理念。

人才和技术困境。缺乏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跨界编辑。数字化发布平台的建立本身就需要突破各种技术壁垒,同时,需要掌握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编码技术、网站信息服务技术的编辑人才。只有这种人才投身到改革中的学术期刊编辑部,才能有效推动编辑部的数字化建设,从而让整个行业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此外,由于学术期刊在行政机构的位置被边缘化,更新技术的各种设备、资金也很难到位,使学术期刊与大数据时代对接在技术层面上有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大数据对学术期刊走出困境的功能

驱动功能:数据驱动内容生产。

在大数据时代,读者需求、阅读习惯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媒内容生产由大数据驱动已经成为可能。作为传播最先进文化、知识和信息的学术期刊也要有这种敏感性和前瞻性,只有引入大数据分析,期刊才能精准定位用户层次、用户需求,并在了解用户群体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定制式、精准化和个性化推送刊物内容。此外,编辑部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来稿进行分析,确认其科学性和时效性、数据正确与否、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等等,实现对海量来稿进行科学评估和分类的目的。总之,由数据驱动内容生产,再将这些内容有效推送给用户,这样才能提高用户黏度,扩大传播效果。

指引功能:数据带来新的知识发现与价值挖掘。大数据对于学术期刊的指引功能不仅仅局限于驱动内容生产,它对于编辑部前期处理、遴选大量稿件,从数以万计的审稿人中寻找到适合本刊特点的审稿专家,全面分析、预测刊物未来走向,整合栏目、开辟新的研究性栏目等都可以做进一步指引。另外,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有10年之上的出版历史,这里面不乏历经半个世纪学术积淀的精品期刊,将这些资源全部数据化并引发新的知识发现与价值挖掘是非常可贵的。此外,从改变传统的铅与火的工作方式、精简工作流程、刊物谋篇布局,到利用微博、APP、平板电脑作内容推送、实现编读互动,直到编辑意识与这个时代的精神、社会需求接轨,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指引。

融合功能:从个体拥有到群体拥有。大数据的共享性特征使知识实现了从个体拥有到群体拥有的转变。而融合一切可能的技术和领域,甚至是融合人的思维方式和感知判断方式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方式。大数据将重塑作者、读者和编辑的三元关系,作者的创作要尊重刊物的研究视角,编辑要借鉴读者的宏观视野,而线上阅读的读者则是作者和编辑的共同朋友,可以学术互动也可以监督评议。这就是一种融合。

大数据为学术期刊改革带来的机遇

全新的市场空间和营销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市场空间将分为三种:实体的市场空间、虚拟的网络市场空间和移动终端市场空间。这为那些难以实现实体经济突围的学术期刊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期刊可以将营销战场从现实转移到网络上,将期刊资源高度整合,形成一个大型数据库,通过为高校、大型图书馆以及其他科研院所提供服务和卖终端、卖客户关系链以及将资源链接到企业网站平台上收取广告费来盈利。此外,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应向可感知化数据方向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技术等加深三维立体出版,在移动终端市场通过收取流量费及其他后续高级服务的信息费用来盈利。

推动并创新出版方式。建设“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精品工程可以说是极具大智慧和策略性的提议,学术期刊只有拥有自己的论文发布平台,才拥有主导权和话语权,才能真正和大数据融合,实现数字化出版。这方面可借鉴国际著名数字出版平台的模式和经验。如英国研究信息网络(RIN)率先推出“E-ONLY(纯网络)”期刊,彻底开放期刊内容,告别纸质出版形态;美国物理学会网于2011年推行论文“先发后审”制,半年内收到2000多篇投稿,其中不乏一些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这种出版模式在“E-ONLY”基础上,更进一步缩短审稿周期,防止科学数据及结论失去时效性,杜绝审稿专家由于自身的专业限制、伦理不端而造成优秀稿件石沉大海的现象;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及医学信息产品和解决方案出版商Elsevier公司,2013年在自己的平台上推出全新出版模式——论文单篇出版。这意味着编辑部不再以引用率、影响因子、专家评议这些指标评判论文价值,也不再为了出版一本固定页码、固定周期、接排完美的期刊而让优秀论文在发表时间上受限制。毫无疑问,这种先进的出版方式,打破了传统出版格局和思维定式,极大地推动了学术期刊的转型。“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可以借大数据之力,在数字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社区,这些社区既可以用“E-ONLY”、先发后审、单篇出版等创新方式出版论文,也可以成为读者之家,就优先出版论文的学术质量在社区里进行持续探讨。

借大数据之力,将重型知识轻型传播。传播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在这个轻阅读、悦阅读的时代,要将学术期刊的“重型”知识传播出去,就必须依赖大数据的理念与技术。如每一期出版后,编辑将重点内容、图文在网站社区中推送给每一个读者、审读专家;研发专属APP,建立学者交流群;就横向和纵向栏目设置、选题热点、论文等交流观点、意见;及时搜集数据,不断调整和科学创新出版方式;积极与国际检索机构开展合作,做好英文摘要翻译工作等,在社区增加英文子网站,让国外的学者也能同步查阅资料。总之,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新月异,学术期刊应该采用更多的方法去谋求刊物的变革与发展。

全新的编辑视野和研究方法。学术期刊的编辑是一本刊物的中心和灵魂,没有编辑活动,没有契约和敬业精神,没有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责任心,就难以成就一本优秀期刊。学术期刊的困境,究其根本是来自于人的困境。因为种种因素,包括体制管理、待遇问题、心理建设等因素,编辑缺乏时代精神,疏离社会需求,缺乏学习动力,正是这些消极因素阻碍着刊物的发展和变革。大数据给学术期刊指明了数字出版、创新出版、重视传播效果的方向,编辑应抓住这次机遇,把思想与意识武装起来,努力掌握大数据时代认知事物、挖掘知识、共享共赢的全新经验和方法。在前期选题策划中用大数据思维去捕捉、筛选信息,在中期稿件审读中用大数据思维去评估、优化信息,在数字出版时用大数据思维推送信息。总之,在大数据时代,只有转换编辑视野,掌握新的研究方法,才能推动学术期刊摆脱困境,步入繁荣。

作者系《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困境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困境
期刊问答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