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当代母语戏剧文学创作
2016-02-03尼玛顿珠
尼玛顿珠
西藏当代母语戏剧文学创作
尼玛顿珠
本文以西藏当代母语戏剧文学为主题,从当代西藏戏剧文学的总述,母语戏曲文学创作代表人物,相声、小品创作的领军人,曲艺创作的三足鼎立人物等内容展开,详细的谈论了当代西藏的母语戏剧文学的创作、及其对西藏精神文化所起到的作用。
大明代母语; 戏剧文学;创作
一 概述
从藏族传统文化的分类来讲,凡是在舞台上可以表演的艺术门类,如:歌舞、藏戏、曲艺、音乐等,都可以归类为戏剧。但是笔者在这里要介绍的戏剧文学是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工具的具有一定文学性的戏剧、曲艺、影视的剧本创作。
众所周知,藏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戏剧艺术是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民族的祖先们创作了以“八大藏戏剧目”为代表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戏剧作品。如今藏戏演变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自己的经典剧目,有自己成熟的、独特的、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理论体系。
话剧在西藏的出现,在西藏的历史并不长,可是如今西藏的城市到乡村,知识分子到普通百姓,无不知晓话剧艺术,无不喜欢话剧演出。谈起西藏的话剧,人们会如数家珍般地说出自己喜欢的话剧作品,甚至会背诵出几句经典的话剧台词。话剧如今已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文艺形式,正在西藏的发展和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型话剧的创作。
当代西藏母语戏剧文学的创作中,话剧创作的成果最为突出。说起西藏话剧的发展,要从一九六二年的春天讲起。那年第一批藏族话剧学员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敬爱的周总理在百忙之中推荐、并确定大型历史剧《文成公主》作为这个班的毕业剧目。并且周恩来总理热情洋溢地说“你们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希望在高原上生根、开花、结果!”。不久之后西藏话剧团又演出了话剧《不准出生的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效果,年轻的西藏话剧闻名全国。很快,西藏出现了本民族的语言创作和演出的话剧。
谈起西藏母语剧作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六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也可以称之为剧目引进和翻译阶段。西藏话剧团成立初期由于缺少剧目创作人员,特别是缺少本民族语言写作的剧作者,西藏话剧采取了把国内外的优秀剧目翻译过来,进行演出。比如:西藏话剧的奠基之作《文成公主》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田汉同志用汉语写成,然后翻译成藏文进行演出的。两年以后的著名话剧《不准出生的人》也是把汉语的原著翻译成藏文后进行演出的。七十年代,西藏话剧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停止不前,几乎没有新作出现。粉碎“四人帮”以后,西藏话剧重新获得新生。当时虽然还没有成熟的新作问世,但是西藏的戏剧工作者把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成藏语,让第三批藏族演员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时,当作毕业剧目演出。他们带着这部戏,来到北京的中南海进行汇报演出。连续几场演出,轰动了首都文艺界。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我国少数民族话剧团体中,第一个赴京演出的沙翁巨著,演出不仅轰动了首都剧坛,还引起了国际戏剧界的关注。得到了英国皇家艺术剧院专家的高度评价。当时有评论称:“如果莎士比亚还活着,也会为这部敢于移植和创新的话剧而拍案叫绝。”在这一时期内,开始出现过用藏语原创的话剧剧本,但是缺少成熟的优秀剧作。
西藏藏语话剧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是整个八十年代。这一阶段是西藏话剧的黄金时期。有人说,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话剧美学经过“左”的思想禁锢之后,又一次敞开了自己的胸怀,于是,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思潮和流派再度引入。如表现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戏剧以及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等。在这种戏剧美学变化的大背景下,西藏话剧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涌现出一批具有深度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上相当娴熟的藏文原创剧作。标志着西藏母语话剧创作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剧作家,西藏话剧开始走向书写民族话剧的新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党的民族政策落实有效,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时任西藏话剧团编剧的索次直接用藏文创作了五幕喜剧《阿古顿巴》和七场悲剧《斯几比几》。这两出戏完全用藏文创作,并直接用藏语演出。这是西藏话剧史上第一次有了本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经典剧目,标志着西藏话剧创作队伍的日益成熟。他们用话剧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艺术探索和挖掘,这是西藏话剧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藏族作家次仁多吉、晋美旺秋、洛桑多吉等把藏族古典文学名著《勋努达美》改编成话剧,剧名为《意翁玛》。这是西藏话剧创作者们把外来的话剧艺术转变成本土化或民族化的一次大胆尝试。该剧的创作者们认真继承、发扬藏族文化和藏族语言特点,大胆地从古老的藏戏艺术里借鉴和应用,使该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非常浓厚的民族特点。《意翁玛》不仅在剧本创作的手法和语言运用上,而且在后来演出时舞台布置、演员的表演方法、以及音乐、舞美、道具、服装等等,无不体现出创作者对话剧民族化问题的探索和追求。
第三个阶段是,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在这个时期内,西藏藏文戏剧的创作不仅是从数量上,而且是创作理念和手法上,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喜人景象。这个时期西藏藏语话剧创作的队伍里出现了毕业于戏剧院校戏文专业的年轻编剧。这一批剧作者的主要特点是他们都比较年轻,思想比较活跃,他们基本上都是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等正规的国内一流戏剧院校,受到过扎实的戏剧创作的专业基础教育,对戏剧创作的技术技巧非常娴熟。并且他们大部分都精通藏、汉两种文字,能够用藏汉两种文字进行创作。由于他们精通汉藏两种语言,以双语作家的身份进行剧本创作,所以常常把一个作品推出汉藏两种版本。
(二)戏剧小品创作。
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电视机走进普通百姓家里。随着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西藏藏文戏剧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那就是繁荣藏语喜剧小品的创作和演出。值得一提的是,西藏电视台的每年举办的藏历新年联欢晚会的,不亚于在内地央视春节晚会的。所以,在这个平台为主的各种电视晚会上西藏戏剧创作者们先后推出了许多广大观众热烈欢迎的话剧小品。其中《酒鬼拉巴啦》(系列)《百花园的开张》、《哈罗吉祥》、《公共设施的悄悄话》、《文物的呼声》、《市场一角》、《打电话》、《好人一生平安》、《岁岁平安》等等都是雪域高原上脍炙人口的作品。藏语戏剧小品的创作者们非常擅长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加以概括和提高。内容上主要写西藏人民熟悉并且有趣的题材,语言上大量采用藏语口语,经过演员们的诙谐幽默的表演,精彩纷呈,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所以,这种新兴艺术形式,很快赢得了群众的青睐,并在高原上迅速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一个藏语喜剧小品的创作队伍也逐步地发展起来,并且出现了许多藏语喜剧小品创作的名家,代表性人物有,西藏艺术研究所的索次、西藏文联的平措扎西、西藏话剧团的尼玛顿珠等。
(三)相声和曲艺的创作。
曲艺艺术跟戏剧小品一样,在大型文艺晚会上,成为观众期待值最高的节目。西藏传统曲艺品种有折嘎、格萨尔说唱、喇嘛嘛呢等。这些传统曲艺在民间很盛行。藏语相声也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藏语曲艺节目。说起藏语相声,则是在和平解放以后,在传统“卡夏”节目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了内地传统相声的艺术表现手法,并逐渐自成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语相声。据虽年过八旬,却仍活跃在曲艺舞台上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土登先生介绍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拉萨东城区文艺队的洛桑多吉,学习和模仿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作品,创作和表演了《醉酒的危害》和《交通规则》等作品,观众大受欢迎。从此,西藏高原上开始盛行这种艺术形式,并快速地发展。”1981年,西藏戏剧曲艺家协会成立,1989年10月,第二届西藏文代会召开,西藏曲艺家协会从戏剧曲艺家协会分离出来,自成一家。西藏曲艺家协会成立后,广大曲艺工作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现代艺术营养,发展创新曲艺艺术,创作出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曲艺节目。群众的需求,催生曲艺作家的出现。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曲艺作家,并出版了自己的曲艺作品专集。1994年西藏艺术研究所的索次出版了曲艺作品集《笑林春使》;1996年日喀则地区文化局的金巴洛追出版了曲艺作品集《笑林春花》;1998年山南地区文工团的创作员克珠出版了个人曲艺作品集《笑林春雷》;2002年西藏文联的平措扎西分别出版了2集《平措扎西相声小品集》;2014年西藏话剧团的尼玛顿珠出版了《尼玛顿珠相声作品集》等。
(四)新编藏戏的创作。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戏艺术的舞台上也出现过不少新编的藏戏剧目。比如:早期的《解放军的恩情》《英雄占堆》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雪山小英雄》、《汤东杰布》和西藏藏剧团的小次旦多吉创作的新编大型藏戏《仓觉得命运》;江孜县文艺队的赤来创作的新编藏戏《宗山激战》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又出现了自治区藏剧团的年轻编剧普尔琼创作的《多雄的春天》《金色家园》等新编大型藏戏剧目。专业和业余的藏戏剧作者们,在传统藏戏剧本写作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和运用了现代舞台剧创作的写作手法,进行适当地创新,使得传统的藏戏艺术异放光彩,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专家的好评。
(五)藏语影视剧和广播剧的剧本创作。
60年代,中国影坛出现了电影《农奴》,从此西藏成了国内影视界关注的地方。但遗憾的是西藏本土作家创作的电影剧本寥寥无几,用藏文创作的电影剧作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艺术的发展,西藏本土也出现了一些西藏本土作者创作的影视剧,其中有不少用藏文直接创作的作品。代表性作品有,索次创作的《三个拉萨姑娘》和《桑吉》、丹巴次仁创作的《小罗布》、强巴云旦创作的《丹增的一天》等。2006年尼玛顿珠创作了20集电视情景喜剧《快乐生活》,同年该剧本由西藏美龙影视文化公司搬上荧屏。该剧由西藏著名导演普布次仁指导,由具有西藏“铁三角”美誉的著名演员扎西顿珠、尼玛、仁旺来出演。2007年该剧在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首播,在广大藏族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是迄今为止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直接用藏文创作并拍摄制作的第一部长篇电视剧,也是第一个运用市场操作模式完成的藏语电视剧,这给将来藏语电视剧的创作和发展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广播剧的出现,也是只能从改革开放后说起。八十年代出现了一些藏语广播剧作品,但是数量不多。不过象《渔夫的故事》《尼曲桑布的故事》等广播短剧不仅填补了广播剧创作的空白,而且在那个人们的娱乐只能靠收音机的时代里,这些作品的受众面还是很大的,在广大听众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并且对后来的广播剧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后,藏语广播剧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数量上大大地增加,而且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时期出现的广播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具备了广播剧的艺术特征,不仅出现了单本广播剧,而且出现了多集广播剧。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藏语广播剧,从这个时期正式开始。2004年平罗创作的《山村传来读书声》正式录制,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首部西藏首部藏语原创多集广播剧。随后尼玛顿珠创作的《热库村的春天》、普桑占堆创作的《金珠多吉和他的爷爷》等多部广播连续剧陆续录制播出,在广大听众中产生过很好的反响。
二、西藏当代母语戏剧文学创作代表人物
(一)西藏当代藏文戏剧文学的开拓者索次
索次:(1945—2014)著名剧作家、学者。全名索朗次仁,1945年生于西藏拉萨。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西藏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西藏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员等职。1991年6月被西藏自治区政府授予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1993年5月荣获首届全区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1995年评为国家一级编剧职称。2004年12月荣获中国曲协德艺双馨全国优秀会员奖。
1956年开始,索次先后在西藏拉萨市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念书,1959年入拉萨中学念书,196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当一名话剧演员。1976年改行当了编剧,从此开始了他的辉煌的艺术创作道路。他填补了西藏艺术创作史上的许多空白。他是西藏第一个用藏文创作大型话剧剧本的人,也是第一个创作藏语相声的人,同时,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西藏曲艺的人。他编纂的《中国曲艺志·西藏卷》,填补了西藏没有曲艺志的空白。
索次从事艺术事业近五十年的时间里。特别是从事艺术创作以来,一直活跃于艺术创作的第一线,成绩显著,其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主要作品有:抒情悲剧《斯几比几》,讽刺喜剧《阿古顿巴》,独幕话剧《受贿者》、《酸酒》、《恩将仇报》;藏语相声《歌舞的海洋》、《治穷治病》等。
索次的创作生涯是从写歌词和写一些短小的剧目开始的,那时没有老师,全凭自己的感悟摸索、创作。后来在创作实践和舞台演出中,他慢慢地感悟到了剧本创作的规律和技巧。同时他利用许多业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中外戏剧名著。当他读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古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以后,突然感觉到我们西藏的那些美好的民间爱情故事也可以用戏剧这种形式来表现。于是,他开始构思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和矛盾,几个月以后,诞生了他的第一个大戏剧本——《斯几毕几》。
1、话剧创作。
六场悲剧《斯几毕几》是西藏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成熟的直接用藏文创作的多场话剧剧本。它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藏文话剧剧本的成熟。该剧连载于《西藏文艺》1980年第4期和1981年第2期上,后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1981年该剧获得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1983年该剧被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搬上了舞台。令作者没想到的是,这个六场抒情悲剧在拉萨上演以后,引起轰动,连演了30多场,观众达12万人次。
《斯几毕几》主要讲述了青年男女斯几和毕几之间的爱情悲剧。剧本展现了两个青年男女与头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这个剧本虽然说是根据藏族民间故事改编而成,但是,从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主题提炼、台词语言都已经远远超过了民间故事本身。作者把民间故事的简单情节改编成了一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关系纷繁复杂,人物性格丰富饱满的爱情故事。该剧的创作很明显地受到了古希腊悲剧的悲剧模式和易卜生,曹禺等中外戏剧名家的影响。剧本情节安排合情合理,刻画人物细腻丰满,创作手法娴熟,故事发展完全按照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来进行。不仅从剧本的结构,情节的铺展,语言的运用都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水准。
1981年,索次创作了第二部戏剧——《阿古顿巴》。剧本根据藏族民间故事《阿古顿巴的故事》改编而成。作者运用藏族民间机智、幽默人物阿古顿巴的故事,讽刺和鞭打封建农奴主的愚昧和无知。索次说:“新疆有阿凡提,内蒙古有巴乐更仓,我们藏族有阿古顿巴,他的机智、幽默、疾恶如仇一点都不逊色于前两位。”跟《斯几毕几》一样,作者没有把剧本停留在民间故事的原有情节和主题的层面,而是大大地增加和丰富了原有的故事。更生动、更幽默的情节和语言来塑造阿古顿巴的形象。使得剧本富有可看性和悬念感,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不仅阿古顿巴和老爷的形象塑造的惟妙惟肖,同时其他角色也塑造的有血有肉,同时,创造性地增加了许多原故事里并没有的新人物。1983年该剧由西藏话剧团演出,《阿古顿巴》的首场演出在拉萨进行后,获得了比《斯几毕几》更大的成功。连演超过100场,成为迄今为止,西藏话剧史上唯一一部连演突破百场的剧目。1986年《阿古顿巴》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团结奖。
索次还创作过《受贿者》、《恩将收报》、《酸青稞酒》《果子》等话剧小戏、小品,获得过3种大小奖项。
2、藏语相声创作
在西藏,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土登和他的搭档米玛站在舞台上,为观众表演《歌舞的海洋》《四不像》等相声段子时,总能赢得观众潮水般的掌声。熟悉相声的人都知道,这些西藏观众耳熟能详的相声段子,都出自于索次的笔下。索次写相声,土登和米玛表演,他们三人组成了西藏赫赫有名的“高原相声黄金搭档”。
索次不仅是话剧创作的开拓者,而且也是第一个创作藏语相声的人,1982年他写了第一个相声段子,叫《治穷致富》,演出后大获成功,这个段子一炮打响,影响很大,当时很多外地观众专程跑到拉萨来看这个节目,群众认为这个节目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深受启发。这段相声由拉萨市歌舞团表演艺术家土登等人在堆龙德庆县演出时,当地的官员认为,我们开四、五次会议的效果,不如让群众看一场这个节目的效果。索次的相声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了大量的相声段子。其中著名的段子有《歌舞的海洋》《四不像》《圣地布达拉》《古城新貌》《出洋相》《茶酒相争》《第一宝贝》《歌声与时代》等。1994年出版了曲艺作品集《小林春使》2006年该书再版时增加了大量的新作。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3、电视剧和歌词创作
八十年代初期,索次创作了电视剧《三个拉萨姑娘》和《桑吉》,这两部电视剧由拉萨电视台摄制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些作品现在看来可能有一些稚嫩和粗糙,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可以算是成功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弥补了藏语原创电视剧创作的空白,而且及时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话题。特别是电视剧《三个拉萨姑娘》的插曲《拉萨姑娘》,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开来,成了整个八十年代藏歌的经典曲目。直至今日,很多人都说:“听到这首歌就回想起八十年代的生活。”
说起歌词创作,索次也是为数不多的著名词作家之一,他作词的《甜美的青稞酒》《可爱的家乡》《心中的花》《好名胜》《拉萨姑娘》等歌曲,至今仍在广为传唱。
4、潜心编纂藏族曲艺志
1987年,索次被调任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艺术处,从事行政工作。但整日与艺术创作和研究为伴的索次并不习惯这个新角色,因此他向组织申请调入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从事民族艺术研究工作。进入这个新的研究部门不久,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开展的国家艺术科研规划项目《中国曲艺志·西藏卷》的编纂任务落到了索次的肩上。这浩繁的工程,耗去了他17年的时间。5年寻访民间艺人,5年收集资料,5年编写,2年修改。直到2007年,《中国曲艺志·西藏卷》才正式出版。
(二)西藏相声小品创作领军人平措扎西
平措扎西:著名双语作家。1959年生,西藏日喀则人。他先后毕业于西藏大学汉语系和鲁迅文学院作家班。现任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曲艺家协会主席。他著作很多,在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了《斯曲和她的五个孩子的父亲们》(藏文中短篇小说集)《世俗西藏》(汉文文化散文集)《西藏古风》(藏文散文集)《藏地追梦人》(长篇报告文学,有汉文版和藏文版)等。平措扎西是在西藏有广泛影响的相声、小品作家。他擅长写藏语喜剧小品。主要作品有话剧小品《我们的女婿是个大学生》《酒鬼拉巴》(系列)《特殊宴会》、《书吧情趣》等;相声《文物的呼声》《公共设施的悄悄话》《逛八角街》、《后藏之最》等。1999年和2006年分别出版了2集《平措扎西相声小品集》。共收录了平措扎西创作的18个话剧小品和13个相声段子。
1981年,平措扎西从日喀则地区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岁月里,平措扎西并没有放弃自己从小就有的文学梦,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激荡着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在业余时间,他写出了不少的尝试性习作,写完后并没有急着发表,一直珍藏在自己的小箱子里。1987年,他的处女作,藏文短篇小说《索多和他们》发表在《西藏文艺》上。小说一发表,就获得了文学评论家的好评。这一小小的成就,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动力。之后的几年里,他笔耕不辍,连续在藏区各地的文学刊物上发表小说。1992年,他的藏文中篇小说《果热巴热院中的悲曲》开始在《西藏文艺》上连载,该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让平措扎西的名气一下子在西藏的藏文文学界传开,许多藏文报刊杂志纷纷向他约稿。一些艺术团体也开始联系到他,希望他写相声、小品。正是有了这些邀请,平措扎西后来开始涉足相声、小品的创作,并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1991年,西藏戏剧家协会筹备首届全区业余戏剧小品比赛,但是到了最后,才发现参赛的小品数量太少,完全达不到组成一台晚会所需节目的数量。于是,当时的戏剧家协会负责人“求助”平措扎西,希望他能为汇演创作小品。戏剧小品对于平措扎西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跟小说和散文创作完全是两回事,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接了下来,最终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话剧小品《我们的女婿是个大学生》。出乎意料的是,演出当天在剧场里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小品在这次的比赛中一举夺得了金奖的桂冠。这次的成功给平措扎西带来了巨大的鼓舞,从此他深深地喜爱了这门艺术,并积极地投身到了小品创作。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写作的同时,利用一切业余时间阅读和观看内地的姜昆、马季、黄宏等相声小品名家的作品,同时也跟专业院团的演员和编导人员进行切磋、交流。很快,他掌握了相声、小品创作的规律和技术技巧。
1992年,平措扎西到阿里地区搞了半年的社教活动,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生活的好机会。在这段时间里,有一次他无意中从同事嘴里听到了一个酒鬼的笑话。一个醉汉不小心撞到车上,把自己的鼻子碰伤了,于是到医院去看病,而医生也是一个醉汉,手术出了问题,该缝针的地方没有缝合,却把不该缝的眼睛给缝住了。回到拉萨之后,他根据这个笑话创作出了小品《酒鬼拉巴啦》,通过夸张、荒诞的情节和嘲讽的台词,塑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的酒鬼形象。作品由西藏话剧团演员扎西顿珠和洛旦出演,在1994年的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文艺晚会上演出之后,由于其幽默诙谐的内容和,演员的精彩表演,一下子轰动了整个西藏,在随后的时间里该小品的重播率、收视率都创下了新高。后来,平措扎西先后创作出了续集《三年以后》和《拉巴啦家的烦恼》等酒鬼“拉巴啦”系列,让人们一提到酒鬼,立即就会想到平措扎西作品中的“拉巴啦”,“拉巴啦”也几乎成了酒鬼的代名词。
平措扎西创作的相声段子,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平措扎西创作的第一个相声段子是《逛议八廓街》,这个相声段子由西藏著名曲艺表演家土登和搭档米玛演绎以后,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从此拉开了平措扎西相声创作的序幕。他先后创作了《卡拉ok见闻》《这不是男子汉》《后藏之最》《农民的风采》《趣说世界杯》等著名相声段子。这些作品演出之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平措扎西创作的相声段子《文物的呼声》被誉为西藏相声史上的精品。这个相声剧,几经演出,几经重播,每一次都赢得观众的掌声和笑声。
平措扎西因其作品关注人情、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并且其作品每次演出时的轰动性效果,而成为西藏相声、小品创作领域的佼佼者。他创作的群口化妆相声《文物的呼声》、群口音乐相声《公共设施的悄悄话》和群口相声《回眸六十年》等开创了藏语群口相声的先河。这些作品通过表演家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西藏多产剧作家尼玛顿珠
尼玛顿珠是自治区话剧团的编剧,如果你不熟悉他,那么他的作品你肯定很熟悉,连演17场的大型话剧《宗山魂》、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的《扎西岗》、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的话剧《情满草原》、获得观众好评的20集藏语电视情景喜剧《快乐生活》,还有在历届藏历新年晚会上演出过的小品《市场一角》、《百花园的开张》、《哈罗吉祥》、《安居工程》、《祖传秘方》、《邻居》、《明镜》《好人好梦》等,这些作品都是出自尼玛顿珠的笔下。
曾获得过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编剧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珠穆朗玛朗玛文学艺术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九届文化部“文华奖”等。2011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首届“五个一批”人才。2014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
尼玛顿珠:著名编剧,小说家。1970年生,西藏江孜人,199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同年分配到西藏自治区话剧团,至今在该团从事剧本创作工作。在大学里曾系统地学习了藏族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学科。后来曾于1994年和2001年先后两年到上海戏剧学院专修戏剧文学,系统地学习了关于话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创作的所有课程。现任西藏话剧团国家二级编剧、创作研究室主任。从事剧本创作二十多年来,他努力学习,勤奋创作。至今用藏汉两种文字创作了大量的戏剧、曲艺、电视剧、广播剧、歌词等作品共二百多种。
少年时代的尼玛顿珠,完全是一个小农民,他10岁开始上小学,并且小学阶段断断续续上学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三年。那时侯只要家里忙了,他需要去放牧,不能上学,也不会有老师催他回学校。所以他冬天上学的时候多,夏天上学的时候少。不过,他每次在山上或者河边放牧时,都喜欢一个人拿着一本书,静静地坐在一边,一边放牧,一边读书。所以,不管怎么缺课,每次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得第一名。
尼玛顿珠上小学时,生产队开始解散,但还没有实行包产到户,而是成立了联产承包组,因为很多村民没文化,13岁的他开始在自家所属的组里担任会计一职。大人们很信任这个“有文化”的孩子,很多长辈都会很正经地向他询问年底能分到多少钱粮,他一会就能帮他们算出来。有了这些生活经历,所以他后来写起农村题材,就得心应手了。
尼玛顿珠接触的最早的文学书籍是‘八大藏戏’,其实这些戏的内容很早就从他的阿妈那里听了不止一次了。那时候,妈妈为了让他好好干活,说的最多的就是“好好干,晚上讲故事”,而所谓的故事就是‘八大藏戏’的故事,后来他求去县城办事的大人们帮他买书,每次从别人手里接到书,他如获至宝,彻夜读书。所以‘八大藏戏’的书他都看过,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总之,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他的心田里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只是他自己当时还不知道。
1993年,尼玛顿珠毕业于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同年,他分配到西藏话剧团工作,刚刚毕业的尼玛顿珠觉得虽然自己在大学期间写过不少文学作品,但是对舞台编剧还一窍不通,为了加强对他的培养,话剧团的领导让他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戏剧创作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技巧。2000年,为了充实自己,他再一次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通过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学习,不仅他的戏剧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他的汉语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1、《情满草原》等大戏创作。
1996年,尼玛顿珠向团里要求,自己为寻找创作素材下乡采风,团领导立即同意了。于是他背着行囊,带着干粮和衣物,向草原深处出发了。在藏北草原,他本来想收集一些关于牧区民风民俗的东西,没想到所有牧民都在给他讲述关于雪灾的事情。那些温情感人的故事感动了他,后来就有了大型话剧《情满草原》。
大型话剧《情满草原》是尼玛顿珠26岁时写成的,是他的第一部大戏剧本。该作品是他在特别艰苦的条件下,多次到牧区深入生活,反复多次地进行修改而成的。该剧写的是西藏那曲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在这次抗雪救灾中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剧本以此为背景展示了生活在世界屋脊的人们对待人与自然、生与死、善与恶、自私与奉献等冲突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格,歌颂了他们世世代代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为创造美好的草原未来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伟大精神。该剧于2001年由西藏话剧团搬上舞台。首场演出在拉萨进行。演出后,该剧因内容思想深刻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并且,先后获得了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奖等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2004年是西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100周年,西藏自治区专门成立纪念活动办公室。并要求话剧团创作演出一台有关抗英内容的大型剧目。当时话剧团虽然已经准备了一部一位内地作家写的有关这一内容的剧本,但是经过几次专家论证,始终觉得该剧本不符合献礼剧目该有的风格和特点。于是剧团决定重新创作剧本。并且成立了由大旺堆、普布次仁、拉巴等老艺术家为主的创作团队,决定由尼玛顿珠担任执笔编剧。
《宗山魂》以史诗般的气魄,表现了当年广大的藏族人民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该剧于当年7月在拉萨连续公演了十七天,场场爆满,轰动拉萨。这是拉萨近年来少有的演出盛况。演出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自治区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农村题材大型话剧《扎西岗》是尼玛顿珠的代表作。该剧是专门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献礼而创作的。该剧深刻地展示了当下西藏农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塑造了致富带头人巴丹等一系列新农民形象。该剧被评论界认为“该剧是西藏广大农牧区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作者通过这部话剧,向人们展示一个正在发展、变化的西藏新农村。”的确,这部剧作里融入了作者多年来对西藏农村社会生活的思考和对农民命运的关心。该剧于2008年12月,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在拉萨演出。演出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得到了当时西藏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此后该剧在西藏的城市和乡村用汉藏两种语言广泛地进行演出。该剧曾分别于2009年元月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文化周活动和9月建国六十周年的重大活动。两次进京演出都得到了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得到国家文化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该剧被列入了2008年~2009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2010年5月,《扎西岗》应国家文化部的应邀,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并获得了第十三届文华大奖特别奖。主演索次获得“文华优秀表演奖”,剧作者尼玛顿珠获得了中国话剧金狮编剧奖。
2、小品创作的丰硕成果。
尼玛顿珠创作的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藏语喜剧小品。他创作的戏剧小品以贴近生活、诙谐幽默的特点,在西藏广大观众中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今创作并搬上舞台的小品多达八十多个。这些小品中《多彩的伞》《快乐女孩》《商场一角》《百花园的开张》《打电话》《我爱绿色》《哈罗!吉祥!》《一张火车票》《小康村的新闻》《老年知识竞赛》《妈妈的生日》《好人一生平安》《年楚河的笑声》、《岁岁平安》、《警务站的故事》、《城市名片》、《明镜》等都是西藏广大观众非常熟悉的久演不衰的经典节目。这些小品绝大多数都在历届的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文艺晚会上演出。这些节目给西藏的广大观众带来了欢声笑语,千家万户充满了笑声和掌声,成了雪域高原上脍炙人口的作品。特别是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3、《快乐生活》让观众充满快乐
尼玛顿珠于2006年创作的西藏首部二十集藏语电视情景喜剧《快乐生活》,可以说是他的所有作品中观众人数最多,传播面最广,最受观众欢迎的作品。该剧由西藏梅龙兄弟影视公司拍摄制作,由国家一级导演普布次仁执导,具有西藏“铁三角”美誉的著名演员扎西顿珠、尼玛和仁旺来领衔主演。2007年该剧在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播出之后,在藏区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快乐生活》让大家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同时,该剧的产生填补了西藏没有藏文原创长篇电视剧的空白。
(四)八九十年代西藏曲艺创作三组鼎力克珠、金巴洛珠和贾央
西藏的基层文艺团体,由于条件有限,不能编排大型剧目。但是小型曲艺节目的创作和演出非常活跃。这一现象促使基层文艺团体里相声、小品创作很盛行。很多基层文艺工作者从事相声、小品创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山南克珠,日喀则的金巴洛珠,阿里的贾央,在各自地区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独霸一方,形成了西藏地方曲艺创作的三足鼎立。
克珠:1957年生于山南地区扎囊县。著名诗人,曲艺作家。现任西藏作协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山南地区政协副主席等职。
克珠是典型的自学成才的作家。他小学毕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只好辍学在家务农。但是,不甘命运安排的他在劳动之余勤奋读书,在民间拜了很多老师学习藏族民间文学和佛学。当时克珠在生产队的劳动过程中,创作了许多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的脍炙人口的短诗,这些短诗具有很强的民歌色彩和口头文学的特点,所以,很快在人们中间流传开来。从而克珠的名声也开始四起。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阳光雨露般的政策下,1982年把他从一个农民直接调到山南地区文工团,担任创作员。从此,克珠的才华如春风化雨,尽情地展现在西藏的文坛。
在文工团担任创作员以后,克珠如鱼得水。在这个岗位上他一边勤奋工作,一边刻苦读书。他先后创作了大量的歌词、小型歌舞剧本、曲艺作品和喜剧小品。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诗人,写有许多在当代西藏文坛享有盛誉的名篇。他的诗歌成就,在其他有关西藏当代文学的专著里有详细介绍,在这里不再介绍。这里着重介绍他的相声、小品创作。
1998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曲艺作品集《笑林春雷》,书中收录了14段相声作品和19个其他曲艺品种的作品。代表作有相声《雅隆新歌》《藏族民间谚语》《吹牛大王》《没有毕业证的后果》《第一课》《山南--历史文化的海洋》等。在区内外举办的各种曲艺比赛中,他的作品获得过奖项,其中《雅隆新歌》获得全国曲艺比赛一等奖。
克珠的曲艺作品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知识性为主,比如:《民间谚语》《山南—历史文化的海洋》等,第二类是以讽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比如:《鸡蛋》《吹牛大王》《第一课》等,第三种是歌颂新生活,比如:《雅隆新歌》折嘎《集市喜讯》等。这些作品都及时地反映了八、九十年代西藏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现实问题。在艺术上克珠擅长运用民间文学宝库中的资源。比如:相声《藏族民间谚语》中,充分运用了丰富的藏族民间谚语,他把这些精辟的民间谚语和新的社会生活现象结合起来,使得整个作品显得既风趣幽默,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金巴洛珠:1955年生于西藏江孜县。著名曲艺作家。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西藏曲艺家协会理事、西藏戏剧家协会会员、西藏日喀则地区文化局局长。八、九十年代,他创作的作品和自编自演的节目在全区享有盛名。尤其是他创作和表演的曲艺说唱小品,生动感人,创作手法独特,表演技法高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观众喜爱。
金巴洛珠是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文艺工作者,他从小对文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了解藏区农民生活与民间艺术,这对他后来从事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一九七三年江孜中学毕业后,在江孜文艺队从事文化第一线工作,一九七五年他考入日喀则地区文工团。从此为了他热爱的事业忘我地工作,他刻苦钻研、埋头苦干。他多才多艺、一专多能,尤其是擅长创作剧本。他撰写的《唐东和他的门徒》、《格桑攀登文艺高峰》、《独具一格的小型曲艺队》、《文艺舞台上民族语言的使用法》、《说不完的喜讯》等稿件发表在《西藏日报》、《西藏群众文艺》等报刊上。他创作的曲艺作品《男子汉》《情与财》和《宝贝六弦琴》等作品都是广大观众十分欢迎的成功之作。演唱剧《宝贝六弦琴》被选入西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庆祝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献礼读物《戏剧选集》中。1996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金巴洛珠的曲艺作品集《笑林春花》,书中收录了金巴洛珠创作的10段相声作品和11个其他曲艺品种的作品。
在实际工作中,他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业务能不能搞好,节目能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关键在于创作。为此,他花费了不少心血,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他还拜学问精深的格西为家庭老师,系统地学习了藏族传统文化。几年的辛勤,终得收获。一九八二年,他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文学专业,一九八六年又报考成人自学考试,考试成绩合格,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人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下。他的作品也日趋成熟,富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创作的藏语相声《笑》《文学的宝库》《男子汉》《男女平等》《大翻译家》等淋漓尽致地勾画了一副诙谐动人的民族风情画。这些作品,不仅饱含了本民族的地方特色,而且吸收了其它民族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技巧,获得成功。
《文学的宝库》一九八五年参加全区第五届专业文艺比赛获创作二等奖。一九八八年在全区专业曲艺小品比赛中,金巴洛珠自编自演的相声《亲挚串联》荣获创作最佳奖,表演最佳奖,相声《男子汉》获创作二等奖,话剧小品《贪财的父亲》获创作二等奖,在本届比赛中获创作特等奖。
贾央:全名贾央次仁,1959年生,西藏普兰县人。现任西藏阿里地区文联主席、西藏自治区第十届政协委员、西藏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1978年普兰县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至1982年在河南省开封市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重新回到普兰县中学任教。198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组织上把他调到地区文工团当一名声乐演员。后来,他在地区文工团一边当声乐演员,一边创作和表演曲艺节目。他的节目深受当地观众的欢迎。在曲艺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因为自己从没学过专业知识,所以对专业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大。于是,他决心要学习有关戏剧创作方面的专业知识。2000年他虽已年过四十,但是仍象一个年轻学子一样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2002年毕业以后回到阿里地区象雄艺术团,从此,他一边从事曲艺和戏剧小品的创作和表演工作,一边担任该艺术团的行政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了该团副团长和团长等职务。2012年调到地区文联,任文联主席。
主要作品有喜剧小品《如此巧合》《家庭风波》相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折嘎《三代折嘎》等。作品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或歌颂新生活,或讽刺假恶丑,他的作品相比一般基层创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艺术上具有较强的水准。他的作品曾在全区性的各种曲艺比赛中获奖,他本人也多次获得过创作奖和表演奖。在第二届全区曲艺·藏戏·话剧小品大赛中,他的几个作品同时获奖,演出效果也相当好,其中喜剧小品《如此巧合》获得一等奖。
三、茁壮成长的年轻剧作者。
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近些年来,西藏的母语戏剧文学创作方面,一批年轻的队伍开始崭露头角。在这些茁壮成长的年轻剧作者中,有普尔琼、次仁玉珍、尼达次仁、德吉央宗等专业编剧,也有像巴桑次仁、次旺加拉、多吉扎巴等业余作者。其中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普尔琼的成绩最为突出。最近几年来他创作的新编藏戏在西藏的戏剧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普尔琼:2002年毕业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现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编剧。代表作有新编现实题材大戏《朵雄的春天》、《金色家园》、藏戏小品《铜勺》《高原筑路工》《真诚》《同学情》等。作品曾获得过全区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银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戏曲类剧目金奖和编剧奖等。
新编大型藏戏《多雄的春天》的故事发生在旧西藏的一座农奴主的庄园里。讲述了一位美丽善良的民间艺人和庄园的少爷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底层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失去人身自由的苦难命运,歌颂了旧西藏的劳动妇女在黑暗、艰苦的社会环境里依然坚贞不屈地争取幸福的精神。
新编大型藏戏《金色家园》讲述了一位农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以后为家乡的水利事业奉献青春的故事。主要情节是:美丽的色雄村坐落于神秘的狮子山脚下,二十多年前由于山洪突发,为了拯救色雄村,队干部扎西临危开闸泄洪,为此献上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二十多年后,他的儿子顿珠从农业大学毕业,誓言要凿穿狮子山引雪山之水解除色雄村惯常的旱荒。但是他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阻力,一是乡亲们把狮子山视为神山,不可冒犯。二是他的母亲以当年父亲的悲剧为例,警告儿子悲剧不可重演。……最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狮子山的工程终于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电视文艺晚会的繁荣,西藏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业余的戏剧小品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语言朴实,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代表性剧作者有:自治区藏剧团的丹增次仁、山南地区群艺馆的巴桑次仁,日喀则地区民间艺术团的次旺加拉、山南地区的业余创作者多吉扎巴等。
【作者:尼玛顿珠,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编剧】
(责编:敖超)
; J825
; A
;ISSN1004-6860(2016)03-00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