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如何推进高校校报创新发展

2016-02-03杨红霞

传媒 2016年16期
关键词:校报受众师生

文/杨红霞

互联网时代如何推进高校校报创新发展

文/杨红霞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传统媒体陷入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高校校报亦未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发展形势更为严峻。受众的流失使许多高校校报成为办报人的“自娱自乐”,陷入生存困境。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校报求得生存的唯一途径是与新媒体实现合作共谋,走媒介融合之路。校报可以发挥其权威性、导向性、史料性特点,以互联网推进自身改革创新,确保其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

坚持“内容为王”,做好深度报道和新闻策划

第一,要做好原创和深度报道。在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原创内容的稀缺和匮乏依然是各平台最大的难题,对此,校报应大力挖掘独家和原创信息,体现不可替代性。同时,针对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信息过载等问题,要求校报既要做好常规新闻报道,又要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从繁冗复杂的信息群中选取一些重要题材,分析深层原因,为师生答疑解惑。深度报道能完整地反映学校重要新闻事件以及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例如,针对“学生在国家级赛事获奖”这一类新闻事件,校报在做好消息报道的同时,应尽可能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件发人深省的内涵与本质。可以配发评论、通讯反映事件全貌和获奖意义,可以通过新闻链接介绍赛事的含金量,还可以用小故事等形式展现获奖选手风采。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和报道形式是赢得师生的关注,获得良好宣传效果的重要手段。

第二,要做好新闻策划,发挥校报优势。高校校报在进行新闻选题策划时,可以从学校中心工作、重大事件、重要节日、办学特色和成就等方面进行策划。如针对毕业季的大学生婚恋问题,可以组织策划一期版面,以“毕业了,我们的爱情怎么办”为主题,讲述大四毕业生的爱情故事。所选取的稿件既可展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甜蜜幸福,也可讲述天各一方劳燕分飞者的无奈感伤,还可邀请心灵导师、婚恋专家对校园爱情答疑解惑。这样的选题和版面因为贴近大学生情感实际而更具有吸引力。而对于迎新季、考研季、毕业季、校运会等年年发生的常规性新闻,应加大新闻策划力度,创新报道方式,在做好消息报道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配发评论、通讯、访谈、特写、新闻链接、小故事等形式进行全方位报道。在版面策划上,则要突出中心,打造亮点,力求做到均衡和谐、图文并重、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坚持“受众本位”理念,增强校报新闻报道的“三力”

高校校报作为新闻宣传的主阵地,应坚持受众本位的原则,以受众为中心来进行定位和传播。

首先,应坚持“受众本位”理念,突破“我要报什么”的传播者本位思维局限,从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关注焦点、阅读习惯、接受心理,增强新闻宣传的引导力。校报要及时回应师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引导正确的校园舆论。只有关心师生的切身利益,关注校园热点焦点,才能取得好的舆论引导效果。例如,针对大学生见义勇为受伤这一重要题材,校报可以调动精锐力量开展全方位宣传报道,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先在校园网、微博、微信上发布事件最新进展,吸引师生关注;再走访英雄本人、班主任、同学、家长甚至办案警官,在校报上进行深度报道还原事件原貌;如果有学校领导、爱心人士探望慰问,便可以持续跟踪报道。同时,校报还可以向报社、电视台等社会媒体投稿,推送英雄事迹和精神,弘扬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次,校报要掌握师生的阅读习惯,倡导朴实文风,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新闻工作者将新闻等同于宣传,在新闻报道中耍官腔,一条普通的新闻也要穿靴戴帽、面面俱到,漠视读者的需求和感受,这些陈旧空洞的语言表述只会让人敬而远之,厌倦抵触。校报新闻写作务必避免官方腔调和标语口号,力求客观准确、简洁明快地反映新闻事实,通过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让新闻更具情怀和温度。

最后,应考虑师生的接受心理,把握新闻叙述方式,讲述蕴含于新闻事件之中的故事和人性。典型报道要真实感人,警惕过度拔高;深度报道要善于挖掘新意,避免平铺直叙;消息报道要注重表达效果,避免空话套话,增强校报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师生参与信息采集,校报新闻生产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

互联网时代新闻的采集发布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不再由媒介机构和专业记者独家垄断,出现了一大批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近年来,在许多重大突发事件现场,人们都能发现微博新闻和公民记者的身影。校报应利用互联网优势,开通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供师生交流信息。让师生参与信息采集,不仅拓展了校报的信息源,而且满足了人们的交流欲望,增强了师生与校报之间的亲近感,实现了校报与师生之间的新闻互动。同时,师生在新媒体平台上提供新闻线索,报道突发事件,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新闻信息的来源,而且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增强了新闻信息的现场感。

此外,学生记者、通讯员队伍,作为参与校报新闻采访的一支有生力量,活跃在教育教学、社团活动、校园赛事的现场,在高校新闻报道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楼梯间”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故事,最早就是由学生记者提供线索的。校报编辑觉得很有新闻价值,但是事件叙述过于简单,人物形象单薄,于是联系学生作者给予指导,要求其继续深入采访,充实故事情节,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从校报与师生新闻的互动角度看,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正在显现出由“被动消费”向与专业媒体“协同生产”的转向。对高校校报而言,师生的网络表达或者成为校报报道的重要线索,或者经过核实后被校报嵌入到新闻生产流程之中。校报与师生表达相互印证和交流,共同反映并影响事件进程,推动传统的高校新闻生产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

创建校报新媒体平台,为师生提供全方位新闻资讯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高校师生信息消费的主要平台。高校校报也应创建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与校报纸质版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格局,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师生提供新闻资讯。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可以发挥短平快的优势,以发布动态性信息为主,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眼球。对于校报的一些重要稿件,新媒体平台可先行发布内容提要,提醒读者注意阅读。另一方面,校报纸媒以深度报道为主,重在交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预测发展方向。

2013年 8 月开通上线的《大河报》手机客户端,主要包含了“头条”“新闻”“直播”“微博”等七大板块,为关注本地新闻的用户提供了丰富、及时又便捷的服务。校报可借鉴《大河报》手机客户端运行经验,开通APP手机客户端,设置师生喜闻乐见的板块和栏目,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传播符号,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校园新闻资讯服务。在栏目的设置上,既可以有新闻、影像、专题、悦读、旅游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有成绩、课表、列车、天气、快递查询等方面的生活服务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师生不仅可以评论、爆料、收藏、查询、转发各类信息,也可以通过随手拍、微社区等板块参与校园信息的采集,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运用互联网“语法规则”,融合新闻打造全天候信息世界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写作必须运用互联网的“语法规则”,在遵循新闻写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还要符合网络媒介的特点,发挥网络媒介的优势。在互联网上,人们的信息需求和注意力非常短暂,篇幅长的文字会使人面对屏幕的阅读变得费力而枯燥,短小化成为互联网写作的主导趋势。高校校报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语法规则”,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新闻提要化、篇幅短小化、长文分割化、内容视觉化。所以,校报及新媒体平台的稿件篇幅长度以500~800字为宜,将受众浏览文字的时间控制在两分钟之内,提高受众的有效注意力。

同时,高校校报要考虑受众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体验方式、行为方式,打造全天候信息世界。校报纸媒、网站、微信等应根据媒体和受众特点,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分类加工各种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报纸侧重于独家新闻、重大突发新闻分析文章和深度报道,并增设专栏刊登网站重大新闻提要;网站全天候更新重大突发新闻,预告报纸的深度报道。只有纸媒与新媒体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借助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优势,才能为师生提供全天候的信息资讯服务。

总结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高校校报只有利用互联网优势推进报纸创新,坚持“内容为王”和“受众本位”理念,创建新媒体平台,让师生参与新闻信息采集,运用互联网“语法规则”, 打造全天候信息世界,才能摆脱生存困境,重新获得师生的认可。校报新闻工作者只有秉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主动适应形势,在报道内容和传播形式上不断创新,高校校报在网络时代方可焕发出鲜活而独特的生命力。

作者系运城学院校报编辑部编辑

猜你喜欢

校报受众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基于协同理论的新时代高校校报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20年的校报情缘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