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转型期赣南客家石城灯彩歌舞的发展
2016-02-03丽袁学武
傅 丽袁学武
(1.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2.东莞市商业学校,广东 东莞 523000)
浅谈文化转型期赣南客家石城灯彩歌舞的发展
傅 丽1袁学武2
(1.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2.东莞市商业学校,广东 东莞 523000)
赣南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客家石城灯彩歌舞就是客家文化艺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赣南客家石城灯彩歌舞具有独特的风格艺术特点,在当今文化转型期这样一个文化潮流下,石城灯彩歌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尤其值得思考。本文从文化转型期的特点、石城灯彩歌舞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转型期对石城灯彩歌舞的影响这三方面对赣南客家石城灯彩进行关注和探讨。
文化转型期;赣南客家;石城灯彩歌舞
赣南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客家石城灯彩歌舞就是客家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赣南客家石城灯彩歌舞具有独特的风格艺术特点,在当今文化转型期这样一个文化潮流下,石城灯彩歌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尤其值得思考。
一、文化转型期的特点
文化转型是指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替代旧的文化形态,表现为文化的变革和进步。现如今,我国正处于文化转型期,传统的民间文化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主要特点有:外源性、差异性和竞争性。
(一)外源性
文化转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外源性,所谓外源性是相对于内源性而言的,即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不是或不全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而是在西方外来因素的刺激和作用下发生的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且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启动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是由外源而造成的。因此,外源性是我国文化转型最重要的特点。
(二)差异性
从文化转型的节奏上看,差异性是文化转型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在文化发展的速度上,城乡文化差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城市的经济越发达,文化水平就提高的越快。小城市可以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走特色文化道路,进行特色文化宣传,利用各种途径加大特色文化的宣传力度,随着时间的沉淀,逐渐跟上节奏。
(三)竞争性
俗话说:“优胜劣汰”,在文化转型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文化也是如此,落后的文化会逐渐被先进的文化所掩盖或取代。目前快餐文化随处可见,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文化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应对文化转型而带来的文化竞争。
二、石城灯彩歌舞的艺术特点
石城灯彩是赣南客家人生活中重要的民俗活动,在石城境内有“月月有节,节节有灯”之说。石城灯彩歌舞作为灯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那独特的艺术文化气息具有:音乐美、舞蹈美、灯彩美的艺术特点。
(一)音乐美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中的音乐都是从民族传统音乐演变而来,在音乐唱腔上更多的是运用茶腔、灯腔、杂调等多种音乐素材,常用的音乐曲牌有《倒彩茶》、《斑鸠调》、《打鞋底》、《节节高》等,调式以五声调式为主,曲式结构从词曲结合的格式上采以两句、四句、五句、六句最为普遍。赣南客家灯彩歌舞音乐选用的曲牌一般是采用多首乐曲的连接形式,还有一种是采用多段体的分节歌进行单一乐段的反复,再运用民间变奏、展衍手法。在音乐旋律上进行变化扩充而成为多首乐曲的连曲体。客家灯彩音乐表演形式上分了两种类型:吹打乐和人声演唱,乐队主要以唢呐、大锣、小鼓等组成,有丰富的表现力。人声演唱多用在歌舞摆字类的灯彩中,使演唱具有故事性。客家灯彩的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载歌载舞,相互烘托。
(二)舞蹈美
赣南客家灯彩的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舞蹈动作粗犷优美,阵形的流动变化万千,舞蹈构图的动与静、高与低、聚与散的变化错落有致,它的服饰、道具、音乐、律动乃至表演形式都强有力地突出了赣南客家灯彩的风格韵律。男性动作以“蹲”为主要动律,有踏、摆、蹲、稳四个基本动作,动作风格朴实简练、粗犷豪放而不失庄严。
女性动作从生活的动作语言提炼而来,以“跳、卧、扭、细”为主要动律特征,动作比较轻快、细腻和柔美,给人以轻盈活泼的视觉效果。赣南客家灯彩的舞蹈队形主要根据劳动人民生活习惯和审美爱好,由简而繁,构出了许多新颖的图案,并以动律、步伐、节奏以及色彩的变化,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如“走四角”意为男子汉志在四方、“一字阵”意为众志成城一条心等,队形散聚结合,变幻无穷,显示出赣南客家灯彩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三)灯彩美
1.灯彩的品种
石城灯彩的品种繁多,万物皆可入灯。民间歌谣云:“灯彩纸扎随意变,海阔天空万物全,扎物似物凭巧手,以假乱真难分辨。”常见的有龙灯、蛇灯、狮灯、马灯、船灯、蚌壳灯、罗汉灯、莲灯、麒麟送子灯、寿桃灯、茶篮灯、宫灯等等[1]。
2.灯彩的制作
我们勤劳淳朴的客家人总会利用彩纸和稻草等作为材料,用编、扎、画、剪、刻、贴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工艺,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各样形态的模仿,来制作出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各种灯。
三、文化转型期对石城灯彩歌舞的影响
在当今开放的社会形态下,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赣南客家石城灯彩歌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是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巧妙结合而形成的。然而,在文化转型期的这样一个文化潮流之下,赣南客家石城灯彩应当以“原”为根本,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不断探寻新的传承方式,继而走进市场、走向世界,提升赣南客家石城灯彩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一)提高和完善石城灯彩歌舞的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
1.在表演内容上
石城灯彩歌舞表演是集合形态各异的灯具、优美动听的音乐和独具地方特色的舞姿等所形成的表演内容。随着文化转型期的不断发展,这样的民间特色文化,还缺少的是与外界艺术文化的联系,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石城灯彩歌舞不能只局限在周边所发生的这一些原材料上,应该打开网络,结合时代特点,寻找最新的题材,再结合我们灯彩的特色进行创作和改编,进而形成不一样的民间艺术文化。
在灯彩歌舞表演者的能力上,我们还要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应该要更多的走进大城市中比较权威的专业院校,与相关教育者多多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将学到的新鲜血液注入到我们的石城灯彩歌舞中,将其调和,让大众看到调和后的色彩,具有独特的韵味。
90年代,《迎春花灯》、《喜庆丰收年》代表石城灯彩进入电视荧屏,其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文化转型的影响,石城灯彩融灯、歌、舞、戏于一体编排的大型灯彩戏《花灯仙子》应邀进京演出,获得“玉茗花”戏剧节多项一等奖[2]。
2.在表演形式上
载歌载舞是赣南客家石城灯彩常见的表演形式,一直以来很少变化。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状态下,人们的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上升,导致过于原始的艺术文化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艺术文化的高要求。单一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也被赋予更多变化的需求。因此,在表演形式上,石城灯彩有了更多的变化:独演、双人演、和群演的形式,这不仅能丰富整个的表演题材,也让表演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让参与其中的感受与当观众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不仅能够更立体的宣扬浓厚的客家石城灯彩的歌舞文化,还能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石城灯彩的表现内容。
(二)利用网络、媒体的平台进行宣传
在社会转型期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宣传的最佳平台无疑是网络媒体,网络已然进入千家万户,最常见的电视机、电脑、手机等。赣南客家石城灯彩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帮助我们的石城灯彩歌舞这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进行宣传和发扬光大。
1.传播范围最广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小视频,把客家风情和灯彩歌舞文化的表演拍摄下来,作为一个宣传片发到网上。通过互联网把宣传片24小时不间断的传播到世界各地。其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任何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所以互联网对石城灯彩歌舞表演的传播是特别有利的。
2.交互性强
在当今社会,石城灯彩歌舞的艺术文化只靠我们现实生活中口口相传的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当然,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帮助我们的灯彩歌舞艺术进行传播,不仅可以大众传播,还可以进行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交互性强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通过这一优点,我们的文化交流就更加的方便,学习的资源也更加广泛,也是一个相互切磋文化艺术,相互进步的一个大平台。
3.强烈的感官性
以石城灯彩节目《龙腾鼓欢》为例,这个独具代表性的作品,里面道具“龙”和“鼓”的表演,时刻冲击着我们的感官,给我们带来这无比震撼和壮观的表演。这种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传送多感官的信息,让观看者如同身临其境,能够更加了解到我们石城灯彩歌舞的文化艺术的趣味性,和它独有的元素魅力。
(三)开发石城灯彩歌舞的旅游项目
石城县近年来抓住旅游的契机,提出的“主攻旅游”发展战略,给石城灯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赣江源·中国赣州第四届暨石城县首届生态旅游文化节上,石城灯彩担当主角,灯彩踩街、灯彩表演、灯彩展览让游客大开眼界。该县还在各大景区里搭建舞台,把灯彩搬进了景区,让灯彩与景区“比翼齐飞”。灯彩成了石城县旅游的“金”字招牌,不但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还带来了众多客商投资。
灯彩兴旅游,旅游促灯彩。在广场、公园、步行街,矗立着美丽的灯彩雕塑;在国道、高速路口、旅游景点,灯彩宣传牌异常醒目;在长途客车、公交车、出租车的车身上,喷印上了灯彩宣传画……石城县利用灯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旅游的助推下,积极开拓灯彩的市场化、产业化道路。该县成立旅游文化发展公司,将灯彩打造成石城旅游特色商品,并成立灯彩文化传播企业,生产和经营灯彩工艺品。能让民俗文化魅力更深的感染游客,更好的方式莫过于参与其中,让游客亲身体验灯具的制作、民歌的传唱和民间舞蹈的表演等等,也是对石城灯彩歌舞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力的宣传。
石城灯彩歌舞是具有赣南客家风格特色的艺术,它丰富了客家人的文化生活,也蕴含了许许多多客家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当今文化转型期的这样一个文化潮流的背景下,赣南客家石城灯彩歌舞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进而把赣南客家石城灯彩歌舞推向更广、更大、更高的社会舞台,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客家灯彩歌舞艺术文化的魅力。
[1]柯莉娟.漫谈赣南客家灯彩.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
[2]《石城灯彩—中国石城(2014年新版)》.互联网数据.
[3]编撰委员会.石城灯彩.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7).
[4]李苍彦.中华灯彩.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1).
[5]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6]杨诗英.江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特色与成就.大江周刊∶论坛,2011.
[7]金鹰达.中国客家人文化.北京文艺出版社,2006(8).
袁学武(1977—),东莞市商业学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工作。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南客家灯彩歌舞的文化转型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S1202)。
傅丽(1972—),女,广东普宁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教学、客家舞蹈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