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艺术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2016-02-03巩庆华
巩庆华
(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合唱艺术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巩庆华
(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合唱艺术作为综合音乐素养的高级艺术形式,既能够全面展现演唱者的声乐技巧,也能够起到提升艺术审美作用。作为我国各地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项目,合唱艺术具有训练学生相互配合,协调互动,培养团队精神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合唱艺术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二者之间的促进关系,通过合唱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合唱艺术教学;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一、合唱与合唱作品的类型
合唱是多声部集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包括二部、三部、四部合唱以及更多声部的合唱形式。根据音乐作品主题风格、创作形式种类的不同,呈现多元化的艺术特色。作为历史悠久、形式典雅、极具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艺术在历史传承中,融合了多元化的时代元素,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量众多的爱好者,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生活艺术,能够给予演唱者、聆听者高品质的审美体验,借由合唱艺术抒发情感、歌唱美好生活,反省内心感受,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大学生能够通过对合唱艺术的审美理解和演唱技巧学习,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培养对艺术的赏析能力,实现情操品格、精神修养的不断提升。
合唱音乐作品的类型丰富多样,演唱形式和歌曲风格各有不同,具体涵盖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基础合唱作品。基础合唱作品是大学音乐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合唱类型,其多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来源,作品内容贴近公众生活,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其演唱技巧相对简单,专业性较低,多以生活情境为主题,意图表现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人生观。由于来源于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中,基础合唱作品易于学习掌握,非常适合大学生初次接触、尝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于合唱表演和音乐艺术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二是艺术合唱作品。艺术合唱作品是在西方音乐演唱形式之上发展起来的,对音乐专业知识和演唱技巧的标准较高,一方面受到西方音乐文化感染熏陶,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价值理念,注重表达个体心理与情感需求,是人文主义学说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在接收、借鉴西方合唱作品的基础上,我国的近现代艺术合唱作品加入了新的创作题材和演唱方法,既弘扬我国古典艺术与文化,也吸收了近代诗歌和文学作品等艺术成果。因此,大学生通过学习艺术合唱作品,能够同时接受中西方文明的音乐艺术精华,领悟到艺术文化的发展传承与融合趋势,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人文主义价值观。
三是民歌合唱作品。民歌合唱作品多数衍生于地方文化中,因而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当地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生产实践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民族合唱是在对唱音乐形式上进行创新,一方面传承了民歌对唱的曲调韵律和歌词大意,另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编与演绎,融入齐唱、轮唱的多声部合唱艺术表演形式。民族合唱作品是大学生合唱音乐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学习范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与喜爱之情,在领会民族合唱作品的基础上,感悟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荣誉感,传承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
四是流行合唱作品。流行合唱作品是现代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符合年轻大学生青春活力、个性强烈、充满朝气的群体特征。对流行合唱作品的演唱学习,能够迅速提升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习其他类型的合唱作品打好基础。
二、合唱艺术与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升
合唱艺术学习与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升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彼此带动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学习合唱艺术,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合唱艺术的分声部演唱形式,要求不同声部的表演者之间,根据中高低曲调或节拍不同,相互配合完成合唱表演,对协调配合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每个大学生都是合唱团队中的一员,要严格控制节拍和音准,调整演唱发声的高低与轻重,统一演唱情绪,把握合唱音量大小,与其他合唱成员保持默契与互动,才能完整地呈现出合唱的艺术效果。因此,合唱艺术的学习过程,也是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过程,是团队精神的培养过程,大学生作为合唱队伍中的普通表演者,要学习如何配合他人演唱,学习如何将个人情感统一在集体情感当中,在完成个人演唱任务的同时,细心观察并认真倾听其他伙伴的演唱部分,在演唱团队之间建立协作配合的团队关系,最终完整演绎整部作品。
二是学习合唱艺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品德情操。合唱艺术诞生于外国宗教文化中,通过演唱形式,表达对美好人性、高尚品德的价值追求,无论从演唱技巧方面,还是从情感抒发方面,都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标准。大学生参与合唱学习,能够培养审美情感,陶冶性格与情操,提升道德修养层次。合唱艺术要求表演者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领会合唱作品中蕴含的创作情感,并融入表演者的独特视角和解读方法,表演者与作品原创者之间、合唱团队成员之间、演唱者与观众之间借助合唱艺术形式传递情感,产生审美共鸣。
三是学习合唱艺术,帮助大学生树立乐观、正面的价值观。现代大学生面临学习和就业压力,容易受到紧张、悲观等消极心理情绪影响,而合唱艺术具有陶冶情操、抒发情感、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在学习合唱艺术的同时,大学生能够获得宣泄负面情感的渠道,并与合唱伙伴之间建立相互鼓励、团结互助的情感联系,发挥个人艺术特长,寻找到自身在合唱队伍中的价值作用,建立归属感与自信心,最终形成健康乐观、正面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是学习合唱艺术,创建健康、和谐的艺术文化氛围。通过合唱艺术的学习活动,大学生能够将从音乐作品中汲取体会到的健康价值观、审美体验,转移、带入到其学习生活的大学校园内,从而为大学校园艺术氛围的提升做出贡献。由于合唱艺术是团队集体活动,影响传播范围广,不断需要新成员的加入和参与,在校园中产出了广泛的艺术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带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组织交流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合唱艺术的缺失
一是合唱艺术缺乏学习机会与表演空间。笔者从对各地高校的音乐教学情况中调查了解到,由于部分大学的学校领导和音乐教研部门对合唱艺术没有形成充分重视,导致高校中的音乐教师和大学生对于合唱艺术也没有形成正确认知,仅仅将合唱活动当做一种音乐表演形式,应用在各种典礼仪式中,完全忽视了合唱艺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和教育意义。管理意识与思想观念上的不足,造成大学生参与合唱艺术学习活动的课程安排少、练习时间不充分、演唱学习的场地和设施设备缺乏,报名参加合唱活动的空间少,带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合唱比赛或演出的机会少。
二是缺乏对合唱艺术的正确认知。很多高校从思想上没有对合唱艺术形成正确认识,片面地将合唱艺术等同于“很多人一起演唱”,而忽视了合唱艺术中的声部配合、团队协调、情感统一等重要元素。错误的价值判断,导致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将合唱艺术学习放置于次要地位,如果举办合唱学习,也仅仅是流于形式,没有将合唱音乐艺术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手段,没有认识到合唱艺术对大学生树立正面、健康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作用。只有纠正这种将合唱艺术等同于“很多人一起演唱”歌唱形式的错误理解,才能真正发挥合唱艺术对大学生品德情操、审美修养、人文精神的辅助培养作用。
三是合唱艺术的音乐教学力量薄弱。首先,在我国各地的大学高校中,缺乏音乐教研机构及其领导下的专业师资队伍,多数从事音乐教学的老师,对于合唱艺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教育意义没有形成正确认识。其次,指挥是合唱团队中的灵魂领军人物,对带领大学生完成合唱音乐作品的正确解读,根据每个学生音域和演唱特色不同,恰如其分地将每个学生划分到各个声部中,协调各声部相互配合,充分调动歌唱情绪,完美呈现合唱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中,很多高校的合唱队伍中缺乏具有指挥能力的专业人才。
四、以合唱艺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是将合唱艺术收编到大学教学计划中。为了解决部分高校领导和教研组织机构对合唱艺术教学的忽视问题,应当从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目标确立着手,提高音乐教师和全体师生对合唱艺术的重视,通过宣传合唱艺术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理念,结合合唱艺术课程编制、合唱艺术教学案例分析、合唱艺术教学手段应用、合唱艺术教学经验总结等多种手段,全面推行合唱艺术的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以合唱艺术的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策划,培养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形成正确理解,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合唱艺术的欣赏与喜爱。
二是举办各种主题的校园活动,为合唱艺术提供展示机会与空间。首先,为了突破合唱艺术表演需求单一的限制,各地高校应当开放校园文化,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文化主题,举办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将合唱艺术作为音乐活动中一个重要分支项目,为其提供表演机会和表演场地,以充分展示合唱艺术的音乐魅力,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参与合唱活动的乐趣所在。其次,各地高校还应当以活动社团的形式,支持学生自发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合唱学习,并为合唱社团提供练习场地、必要设备等方面的帮助,既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最后,高校的音乐教研部门,应当利用自身资源丰富、知识含量高、专业性强的教学优势,从社会上邀请音乐团队、音乐创作人来到大学校园里,介绍合唱艺术相关知识,并为学生献上精彩纷呈的合唱艺术表演,同时与大学生建立交流渠道,为大学生挖掘自身艺术天赋、培养音乐审美修养,提供便利条件。
三是丰富合唱艺术的作品种类。部分高校在组织合唱表演的过程中,仅仅将演唱作品局限于民族合唱作品和普通合唱作品两种选择上,更多是对经典合唱曲目的模仿演绎,容易给大学生造成形式固定、内容单一、曲目种类匮乏的错误认识理解,不利于大学合唱艺术音乐教学的推行。现实情况是,合唱曲目种类丰富多样,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作品类型,还包括艺术合唱作品和流行合唱作品,前者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音乐专业知识和演唱能力,在欣赏、分析西方合唱音乐作品的同时,积累音乐领域、艺术领域的经验知识,培养人文主义价值观;后者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能够发挥大学生追求个性,符合多元化、现代化的音乐传播趋势,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合唱艺术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各地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对合唱艺术形成正确认识,充分尊重大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选择自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唱活动,通过合唱作品赏析、合唱作品演绎,有效提升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
[1]马小光.论合唱艺术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意义[J].黄河之声,2016(4).
[2]郭源.论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艺术[J].北方音乐,2016(4).
[3]骆宗勤,梁兆芬,李海霞.用校园音乐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闻爱好者,2009(21).
[4]单宏健.中俄合唱艺术的发展比较与影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
[5]何大钧.我国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道路[J].戏剧之家,2014(16).
[6]黄舒婷.合唱艺术与钢琴演奏的协作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
[7]金文日.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及发展[J].当代音乐,2015(15).
[8]韩黎黎,纪迎龙.吉林省群众合唱艺术发展现状分析[J].音乐大观,2014(11).
[9]芦海珍.合唱艺术发展之我见[J].大舞台,2014(1).
巩庆华(1974—),女,山东淄博人,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