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对儿童肢体行为规范的作用
2016-02-03陈立超
陈立超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3199)
角色扮演对儿童肢体行为规范的作用
陈立超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3199)
摘 要:儿童肢体行为的塑造是儿童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要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从控制好自身肢体活动开始。然而对于年龄尚小、自律性不强的幼儿来说,如何将教育的手段和力度运用的恰到好处是很多幼儿教师头疼的事。本文从幼儿教育心理层面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儿童肢体行为进行人物化和角色化扮演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改善和塑造儿童自身肢体行为控制能力和行为习惯的作用。
关键词:角色化;儿童;肢体行为控制;行为规范
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中,有部分教师以及多数年轻教师,在面对调皮孩子的捣乱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特别是近年来,在我们社会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人性化教育的背景下,体罚学生、言语侮辱学生等都是幼儿教师的“大忌”。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某些幼儿日常行为规范的教学手段就变得更加困难。一方面,随着家长法治意识的增强,只要教师在学校稍“碰”一下幼儿,部分家长就会到幼儿园大吵大闹。从而是教师的教学也变得更加被动。另一方面,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小班幼儿)既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叛逆思想同时心理又比较脆弱。教师温柔的和她商量,他们会置之不理,可教师稍微大声的教育他们,他们又会觉得是在凶自己,马上又会嚎嚎大哭。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试通过肢体的角色化和人物化方法来阐述如何规范和塑造幼儿肢体行为。
肢体的人物角色化教育是指将幼儿的手,头,腿脚等肢体加以人格化,并强调各部分的独立性和个性特点。让幼儿感到各肢体器官是有思想的,而且是脱离自己之外的独立个体,同时自己又是各部分肢体的“家长”或“管理者”,而各肢体则扮演孩子、学生或被管理者等的角色。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说明。
曾经我在给一个小班的四岁幼儿上钢琴课时,由于是第一次给她上课怕她会紧张,所以我先和蔼的和她聊天、做游戏。不一会儿她就和我熟悉了。而当我们正式来上课时,他已经变得有些调皮了,在练习钢琴时,总是不停的说话,小手还很不老实的到处乱弹。刚开始我试图通过表扬来让他安静下来,见效果不佳我就逐渐压低嗓门变得越来越严肃。可由于家长也在旁边,这个小朋友觉得有依靠继续肆无忌惮。最终我生气的用教鞭敲了她的小手。可能有些疼,他瞬间大哭起来,后来在家长的帮助下才哄好她。但第一节课也因此就这样尴尬的结束了。另外一次给另一个幼儿上课时,我换了一种方式。刚开始小朋友也是很调皮,小手一会挠头,一会抓我的教鞭。这时我说“小欣,你今天表示的很好,可是你今天带来的两个小伙伴(左手和右手),左手表现的还不错,另一个就表现的很不好。你来之前没有告诉他们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吗?”小朋友很诧异的看着我然后摇了摇头。我继续说“那你现在告诉他,不要乱动好吗?”小朋友照做了,虽然管用,但十几分钟后他又忘记了。为了让他印象深刻,我必须对他做适当的惩罚,我把教鞭给她然后接着说“好,既然这只小手这么不听话,那请另一只小手拿着教鞭狠狠地教训她一下。”小朋友拿着教鞭轻轻的敲了自己另一只手。我又说“他没有使劲敲,这只小手没感觉到疼,请他再使劲点敲。”这时幼儿狠狠的敲了自己。为防止小女孩哭起来,我紧接着说“你看你今天表现的很棒,左手也表现的很棒,就是右边这只小手没有表现好,害的我们大家都很生气!请你晚会回去好好的教育他一下,下次要像你和左手一样表现很棒可以吗,另外给自己的头上还有左手贴个小贴花奖励一下吧?”这时小女孩虽然眼圈含着眼泪,但由于惩罚者是她自己,加之我对他“本人”(即思想意识中的自我)的表扬,虽然右手被敲疼了,但还是强忍住并听话的点了点头。
通过上例可以看出。
一、角色化教学的两个要点
1.批评幼儿时,可将幼儿与自身的各部分肢体对立起来。让幼儿感觉到教师是和幼儿“本人”是站在一方的,并且是持表扬态度的。而我们批评和惩罚的是我们的对立面,是手、脚和头等等“其他人”。
2.批评者的角色不能是教师,而要由幼儿“本人”来扮演。大多数幼儿都有想当老师或家长等等管理者角色的愿望。我们要利用这一心理,让幼儿“本人”管理自己的各部分肢体,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幼儿的自律性。
二、角色化教学的特点
(一)角色化教学通过分离教育对象的方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消除消极情绪和排斥心理
我们经常会听到由于教师比较严厉,幼儿就会不喜欢某个老师,甚至不愿上某个老师的课。这是因为幼儿从直观上感受到教师严厉对自己造成的压力,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通过分离幼儿“本人”和肢体之间的角色可以很好的避免教师与幼儿之间直接的正面冲突。如前文介绍的例子,虽然我们确实是在批评或惩罚某个幼儿,但我们又引导学生认为他自己是可分成多个部分的不同个体,并强调我们批评的不是他本人而是其他的某个部分。这样幼儿就不会觉得教师是在批评自己,而是自己的好朋友或小伙伴。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不至于立刻伤心或哭闹起来。
(二)角色化教学更具指向性,可帮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作更准确的判断
幼儿的肢体行为问题多种多样,有的是手的问题,有些是脚的问题。若教师只是笼统的批评幼儿,有时幼儿自己都没意识到错误所在,甚至会感到委屈。我们可以利用角色化教学的指向性做到哪里不好“修”那里。例如,有些幼儿吃饭的时候喜欢拿勺子敲桌子,这时我们可以把责任归咎于小手不听话。有些幼儿在吃饭时喜欢到处乱跑,这时我们可以把责任归咎于小脚的问题。有些幼儿上课时东张西望,我们就可以说是小脑袋不听话。
(三)角色化教学具有拟人特点,符合幼儿心理特点,易于被幼儿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把各个肢体器官说成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这样在教育时幼儿就会把自己的各部分肢体同化为自己的心理活动。还会形成不同角色间的相互间竞争和比较。例如,我们想要让幼儿养成自觉洗手的习惯。我们可以先说某只小手很爱干净,另一只小手不安干净,表现好的小手受到老师和幼儿自己以及其他小朋友(如小脚,胳膊等)的赞扬,大家都喜欢喝他玩,而另一只小手太脏了,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玩。这时幼儿就会站在另一只小手的立场上思考,为了同情这只小手并希望他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幼儿就会主动去将另一只手洗干净。其实我们知道两只小手都不干净,但是只要幼儿洗了其中一只手,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另一只手的问题。
三、结语
多年的幼儿教学实践工作让我不断地吸收和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在工作中找到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角色化教学对低龄幼儿肢体行为控制乃至整体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效用。由于笔者能力和经验有限,提出的角色化教学方法的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和论证。希望本文能对日后同行们深入探讨幼儿行为规范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 龙春华.行为心理学.广东旅游出版社.
[3] 高志方.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4] 沈德立.实验儿童心理学:揭开儿童心理与行为之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顾奇萍.拟人化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